APP下载

立足核心素养以提升语文课堂实效

2021-09-30徐萍萍

高考·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化品格中学语文阅读能力

徐萍萍

摘 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当前核心素养时代下课堂活动展开的主要方向,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形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更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锻造学生的品格,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体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通过自主预习检测、合作交流探究、拓展延伸思考以及文化素养提升等方面展开教学活动,让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詞:中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能力;文化品格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现代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在核心素养时代下,中小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也要以此为依据,打开教学的新思路。在以往的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学校教学存在着应试教育的隐形指挥,教学以考试要求为目的。这样的教学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意识,依然没有自我的思维参与和审美参与,教师教什么,学生记什么,而后在反复的记忆中为了应试做奠基。这样背离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使课堂失去了活力,也让学生的素养发展被教学模式桎梏。在新课改之风大力盛行的今天,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语文核心素养应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多元性质,其实质内涵应丰富完整而又标准明晰。为了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教师需要从语言建构、思维、审美鉴赏以及文化等方面着眼,以人文关怀为积淀,使学生学会自主发展,促进社会参与意识的发展,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文章基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针对以上教学问题及其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设计导学检测试题,促进学生语言建构能力发展

自主学习对于中学生而言,具有积极地意义。教师要为学生精心设计好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保驾护航。在导学案中,教师可以设计多个模块,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内容,必须要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就部编版教材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作家作品的知识,自主完成文本的朗读,完成对文本的基本解读,比如重点的词、句和段落的理解,将不懂的问题留到课上集中探究。教师在课上,只需要对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做一个检测,便知道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遇到了什么难题,给予学生自主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这样,就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例如,在《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自主预习有关史铁生的故事。基于中学生的阅读经历与阅读理解能力,他的故事对于中学学生而言,是很好的教育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材料,比如史铁生的相关故事,还有他的一些作品(比如《我与地坛》《合欢树》《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教师可以提前在导学案上推荐这些文章,让学生阅读。在导学案的内容设计上,可以从文本内容复述、文本主题探究、作家作品以及感情表现力强的句子等方面入手,使学生可以有所侧重的自主阅读。在课堂上,教师将选定的几篇史铁生的作品作为导学案的阅读试题,即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课堂检测习题。因为阅读同一作者的作品,其作品语言往往有着一定的相同研究价值,对教师而言需要事先做好阅读工作,以便更好地推荐作者其他作品给学生。教师在导学案的阅读试题测验,旨在让学生在这样的检测中,不断延伸语言思维,让自主学习更加有效,也使学生在这样的检测中明确课堂学习的主要任务。

当然,对于一篇文章延伸到同作者的其他文章的群文阅读教学,教师根据需要是否设计导学案检测试题取决于学校班级学情。不过基于当前非连续文本阅读试题的考查要求,教师设计这样的群文阅读下的导学案试题还是一定的教学价值,这个需要发挥同学校教师的智慧,尝试一定范围内的教学计划安排。其实,教师课前的导学案检测试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的遗留问题,还可以借助各种题型检测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的展开课程学习活动,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二、加强合作交流探究,提升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水平

中学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已经很强,如果教师不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还是满堂灌,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只会起到阻碍作用。既然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空间,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将这个空间打开,给予其思维发展的权利,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这样的思维发展中不断突破自我。个体的思维水平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阈值更大呢?这就需要教师将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模式拿起来,放到课堂上去,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和交流。就中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交流题目,为学生的学习打开思路,关注其思维的发散,凸显出语文的人文色彩,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采取自主性更强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使学生可以在不断的探究和发展中不断突破自我。这篇文章中有着一种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白求恩的事迹可带给我们更多地启示。在实际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开放性合作交流。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一)在这篇文章中,你们被白求恩的什么精神感动了呢?(二)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更需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各国之间的关系呢?(三)你的理想是什么呢?你觉得将来有没有如他一般的工作热情呢?在这一系列问题中,学生的交流会更加深入,思维得到了发散和拓展。关于小组交流合作的题目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当然本着服务于课堂教学需求的目的,教师需提前设计好一些问题,以备课上教学所需。

加强合作交流探究,助力学生思维成长,这对于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而言,既是考验,又是挑战。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有效地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思考、去理解、去交流、去讨论、去升华。为此,教师需要认识到课堂交流合作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语文课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需要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更需要学生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中凸显语文情怀。

三、设计拓展延伸内容,打开学生自主审美鉴赏视角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这是需要教学艺术的。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和延伸拓展。只有在不断的鉴赏中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审美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就中学学生的鉴赏能力而言,教师可以给予他们一些自主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这样的自主鉴赏中产生独特的思想,进而懂得用自己的视角评判文本内容,从而形成积极地人生观和价值观,且在这样的品质塑造中形成全新的自我,凸显出自我的个性。

例如,在《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为其设计的一些拓展内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或者是文章,《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便可以让中学学生来阅读,让他们懂得一个母亲深沉的爱,懂得自己的那些不足之处。在这篇文章的延伸中,中学生应该看到的是关于亲情的伟大,关于感恩的情愫。在这篇文章教学拓展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中学会分析鉴赏小说,懂得分析作者情感,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能力。很多文章在拓展延伸中需要学生的自主审美,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在课上做好拓展的一些情感作为铺垫。考虑到学生的阅读经验,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在课上延伸母爱主题的文章,诸如介绍问题与简单的内容即可,诸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老舍的《我的母亲》、冰心的《南归》《荷叶·母亲》、肖复兴《忆母亲》……

设计拓展延伸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这对于中学生思想品质形成具有积极地意义。对于教师而言,拓展延伸内容很多,可以是具体语言分析,可以是思想主题延伸,还可以是文章写作手法上延伸,总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拓展即可,没有特定方面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拓展延伸的內容旨在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鉴赏,才能唤醒学生内心对于语文的渴望。

四、渗透人文文化内容,培养学生深厚思想文化底蕴

文化是根植于学生心间的一泓清泉,也是外在呈现出来的一份情怀。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将文化渗透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去,不仅如此,还要关注到语文学科素养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养料,唤醒学生的意志和精神。渗透文化内容的方式有很多,教师不妨采取一些有利于中学生教学策略,在导入、文本探究、拓展内容等方面都可以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

例如,在《愚公移山》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愚公不愚,他用自己的坚持不懈赢得了民族的喝彩。坚持不懈,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品质,在这样的思想品质渗透中,学生便可以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教师可以将愚公精神赋予现代化教育意义,比如,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毛相林便是当代愚公,而这样的愚公精神恰恰可以给中学生带来精神上的震撼,使其可以在这样的震撼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可贵,进而产生民族自信心。不仅如此,还可以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不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其能够将这样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语文学习是离不开文化传承任务的,语文课上更是如此,这篇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直有力地激励着一代代奋战在一线的基础建设的劳动人民,推动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在现代教学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得以传承下去。

人文底蕴体现在语文学习中,就是语文文化底蕴,语文知识的文化积累。渗透文化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课程教学更具有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每篇课文都可以挖掘一两个文化内容,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落实这部分教学知识。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出文本的文化内涵,深入浅出的为学生讲述文化的内涵,使其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懂得文化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本学科的核心素养,积极培养学生的优秀思想道德修养,从每个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给予学生更多地自主,让学科素养在学生的心中开出最美的花。在具体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刀切,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中学学生的心理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不妨从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以及文化渗透等方面着眼,重在育人,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绪兵.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13).

[2]刘春、树常青、姚维领.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深度教学评价探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04).

[3]巩袁.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学科教学实践活动探索[J].吉林教育,2021(09).

[4]魏兆芳.聚焦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J].教育艺术,2021(03).

[5]林群.关注学生核心素养落实语言鉴赏力培养[J].名师在线,2021(08).

猜你喜欢

文化品格中学语文阅读能力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新闻典型人物与荆楚文化品格
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英语课堂教学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