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挖相似定理,突破问题难点

2021-09-30余春妹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分类讨论几何二次函数

余春妹

[摘  要] 二次函数与几何是中考的考查重点,其中的相似三角形存在性问题尤为重要. 问题解析要关注其中的相似对应,把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从函数与几何的关联视角切入,合理构建解题思路. 文章将深入探究函数背景中的相似三角形问题,结合实例问题进行探讨,突破难点并进行拓展探究,以飨读者.

[关键词] 二次函数;几何;相似;最值;分类讨论

问题综述

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十分常见,通常以探究的形式综合构建,如求解图形相似时点的坐标,如三角形相似时边长大小或直线斜率等. 对于三角形相似时点的坐标问题,可先分析已知三角形的几何特征,然后根据相似对应关系进行分类讨论. 如若问题没有给出三角形的边长,则可以根据函数解析式以及直线与曲线的交点坐标来表示各边长,之后根据相似关系构建方程. 下面结合实例加以探究.

问题探究

问题:如图1所示,二次函数y=ax2+bx+2的图像与x轴相交于点A(-1,0),B(4,0),与y轴相交于点C.

(1)试求函数的表达式;

(2)点P为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图像上的一点,过点P作PQ⊥BC,垂足为Q,连接PC.

①求线段PQ的最大值;

②如果以点P,C,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CBO相似,试求点P的坐标.

思路分析:(1)点A和B为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根据交点坐标可将抛物线设为y=a(x+1)(x-4),整理可得a=- ,即可求出函数的解析式.

(2)①点P为抛物线上的动点,PQ可视为是△PBC底边BC上的高,可设出点P的坐标,然后利用几何性质推导点Q的坐标,将PQ长表示为关于坐标参数的函数,后续利用几何性质即可确定PQ的最大值.

②该问探究以点P,C,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CBO相似,其中的相似对应未定,则需要分类讨论,结合三角形相似时的等角关系或边长对应关系来逐步求解.

过程探究:(1)点C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可得点C(0,2),又知A(-1,0),B(4,0),设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a(x+1)·(x-4),将点C坐标代入其中,可得-4a=2,可解得a=- ,则函数的表达式为y=- x2+ x+2.

(2)①作PN⊥x轴于N,交BC于点M,如图2所示,由点B和C坐标可得BC=2 ,根据点B和C的坐标可求得直线BC的解析式为y=- x+2. 设点P的坐标为t,- t2+ t+2,则可推得点M的坐标为Mt,- t+2,有PM=- t2+2t. 分析可证△PQM∽△BOC,由相似性质可得 = ,即PQ=  PM,所以PQ=- t2+  t=- (t-2)2+  ,分析可知,当t=2时,线段PQ取得最大值,且最大值为  .

②以点P,C,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由于三角形中存在直角,则相似情形有两种,分别为△PCQ∽△CBO或△CPQ∽△CBO,下面分类讨论.

情形一:當∠PCQ=∠OBC时,△PCQ∽△CBO,此时PC∥OB,则点P关于直线x= 对称,可求得点P的坐标为(3,2);

情形二:当∠CPQ=∠OBC时,△CPQ∽△CBO. 由于∠OBC=∠NPQ,则∠CPQ=∠MPQ,又知PQ⊥CM,可证△PCM为等腰三角形,故PC=PM,结合点的坐标可得t2+- t2+ t2=- t2+2t2,可解得t= ,此时点P的坐标为 , ;

综上可知,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有两个,分别为(3,2)和 , .

评析:上述是关于二次函数与几何的综合题,第二问分为两小问,第11问求线段的最大值,把握动点轨迹,建立线段函数是突破关键,第22问讨论三角形相似时点P的位置,结合相似判定定理开展条件探究,分类讨论相似情形十分重要. 从图像构建形式来看,总体上属于函数与几何的动态问题,把握知识联系,利用几何性质切入可降低思维难度.

解析探讨

上述考题第二问中的相似三角形存在性问题是核心之问,具有一定的解析难度,突破的难点有两个:一是没有设定相似对应关系,需要分类讨论;二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较多,如何确定. 下面基于问题难点进行深入反思.

1. 相似关系的探讨

确定三角形的相似对应关系是后续定理分析的前提,相似对应关系不明是引出分类讨论、造成问题多解的重要因素. 在不设定特殊条件的情形下需要讨论三种情形,若存在特殊角度或点位置限制,则会减少讨论情形. 上述题目中只给出△CPQ与△CBO相似,但没有设定对应情形,故需要结合问题进行分类讨论,但由于直角的存在,有∠PQC=∠COB,使得最多存在两种相似情形. 若将上述问题变更如下:若△PCQ∽△CBO或△CPQ∽△CBO,试求点P的坐标,则由于问题的相似对应关系确定,故无须分类讨论.

2. 判定定理的探讨

考题探究除了需要关注解析过程外,还需关注其中的解法定理,总体上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的突破思路为假设相似存在,结合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推导图像特性,根据几何特性与函数关系进行结论推导. 其中确定适用的判定定理在突破时尤为重要,由教材内容可知相似三角形有三大判定定理,其中定理1是关于三角形的两边与夹角,定理2是关于三角形的两角,定理3是关于三边比例关系. 判定定理1和2均含有对应角相等的条件,通常探究相似三角形存在性问题从寻找一组对应角相等入手,定理的解题步骤如下:

对于判定定理1,解题应用分三步:第一步,探寻一组对应角相等;第二步,分两种情形列比例方程;第三步,解方程检验,确定最终结论.

对于判定定理2,解题应用分两步:首先确定一组等角,然后探究另一组角相等.

判定定理3的解题应用较为少见,需要根据三边对应成比例来列连续比例式,然后构建方程组求解.

上述相似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的解题依据为判定定理2,探讨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只需再确定一组等角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若其中一组锐角相等,则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三角比确定,可直接将其转化为讨论另一直角三角形的三角比.

拓展探究

三角形相似与三角形全等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的对应边关系是两者转化的纽带,即对于相似三角形,若有一组对应边相等则可转化为全等三角形. 在实际探究时可以相似三角形为中间关系來探讨三角形全等,即首先确定两三角形为相似关系,再引入一组等边.

例题:(2020年陕西中考卷)如图3,抛物线y=x2+bx+c经过点(3,12)和(-2,-3),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为A,B,C,它的对称轴为直线l.

(1)求该抛物线的表达式;

(2)P是该抛物线上的点,过点P作l的垂线,垂足为D,E是l上的点. 要使以P,D,E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全等,求满足条件的点P、点E的坐标.

解析:这里主要探究考题的第(2)问,由坐标点可确定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 根据条件可确定点A(-3,0),B(1,0),C(0,-3),即AO=CO=3,则△AO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由作图过程可知∠PDE=90°,故只需PD=DE(构建相似三角形),且长度为3(构建全等三角形),具体如下.

如图4,当PD=DE=3时,以P,D,E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全等. 可设点P(m,n),当点P在抛物线对称轴的右侧时,可得m=2,故n=5,则点P(2,5),可推得点E的坐标为(-1,2)或(-1,8).

而当点P位于抛物线对称轴的左侧时,由抛物线的对称性可得P(-4,5),此时点E的坐标同上.

综上可知,点P的坐标为(2,5)或(-4,5);点E的坐标为(-1,2)或(-1,8).

评析:上述是关于抛物线背景下的全等三角形存在性问题,解析时充分把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来构建思路,解析过程虽未直接点明,但本质上是三角形相似关系的特殊性衍生. 探究学习时要关注几何中特殊的关联定理,深刻理解知识本质.

总结思考

函数背景中的相似三角形存在性问题存在一定的解析难度,问题的综合性较强,在探究学习时需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深刻理解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结合函数背景探究定理的使用方法及条件的构建思路;二是关注函数与几何的综合方式,把握点、线、面、形之间的几何与代数关联,即可由抛物线解析式求点,由点定线,由线解面,同时可逆向推导.

开展综合性考题的探究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问题的解析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同时通过探究过程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后者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因此教学中要立足考题,开展思想方法的渗透,借助函数与几何作图过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在问题的解析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在多情形探讨中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中倡导设问引导探究,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充分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

猜你喜欢

分类讨论几何二次函数
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油画构成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的教学探微
三角函数问题中的数学思想
《二次函数》易错题专练
《二次函数》综合测试题
提高农村学生学习几何的能力探索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论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