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2021-09-30易政国谢晓峰陈声辉
易政国,谢晓峰,陈声辉
(上饶市立医院普外二科,江西 上饶 334000)
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疾病,根据发病情况分为急性和慢性,临床对于二者的治疗方式存在争议。目前临床一般以手术方式治疗该病,而随着我国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技术在临床受到广泛应用,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且美观性强的特点,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已成为胆囊炎首选治疗方式之一。有学者[1]认为,对于急性胆囊炎患者,病情发作48 h以内进行腹腔镜手术安全有效,如果不能在此时间段内进行治疗,随着病程的延长,其并发症发生风险会显著增加。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至2019年本院收治的胆囊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情况分为两组,各4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观察组,慢性胆囊炎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35~78岁,平均(56.51±1.21)岁。对照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36~78岁,平均(57.16±1.21)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胆囊炎的诊断标准[2];无手术禁忌证;患者和家属均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伴有其他严重恶性病变;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伴有严重精神障碍疾病。
1.3 方法 两组均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麻,为患者建立人工气腹,将气腹压力维持在13~15 mmHg,取患者仰卧位,头高脚低,并将手术台向左倾斜15°,从而充分暴露胆囊三角区。选择3-4孔法将腹腔镜置入,并将Trocar置于腹腔镜内,全面探查患者腹腔情况,并观察其胆囊炎的炎性情况及周围组织粘连情况,将周围粘连进行分离[3]。对于胆囊张力较大者,将其充分显露后对胆囊三角进行解剖,充分暴露胆囊管及胆囊动脉,选择适宜方向采用可吸收夹将胆囊夹闭,并游离胆囊床。而对于胆囊三角粘连且分离困难者,应切除大部分胆囊,术中若腹腔污染较为严重或渗血较多者,应给予其肝下引流管留置,后将标本进行提取。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1~2 d拔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5 45手术时间(min)45.21±1.03 62.58±1.68 59.130 0.000术中出血量(mL)101.21±1.32 125.85±1.64 78.514 0.000住院时间(d)4.01±1.32 5.89±1.54 6.218 0.000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22%)低于对照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5,P<0.05)。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5 45心理功能85.36±5.82 75.38±5.28 8.520 0.000社会功能82.73±4.82 73.21±5.92 8.365 0.000物质生活84.38±6.28 75.27±3.85 8.296 0.000躯体功能83.48±5.85 72.85±4.85 9.384 0.000
3 讨论
胆囊炎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该病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4]。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认为与内分泌失调、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5]。胆囊炎患者早期常表现为恶心呕吐、畏寒、发冷、食欲下降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体温升高或黄疸等情况,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并降低其生活质量。急性胆囊炎发病急,病情进展快,临床研究表明,急性胆囊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急性胆结石,胆囊黏膜受到挤压,进而对其造成损伤导致胆汁瘀滞,最终出现细菌感染,胆囊结石还会在不断的移动下影响胆汁排出,高浓度胆汁酸盐具有细胞毒性,进而导致胆囊黏膜炎症加重,增加胆囊感染风险,且出血、水肿等均会使患者腹部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感,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慢性胆囊炎一般由胆囊结石长期存在胆囊功能异常所造成,且急性胆囊反复发作也会导致慢性胆囊炎,如果患者症状较严重,或存在胆绞痛反复发作的情况,应引起重视,需进行及时的治疗。目前临床对于胆囊炎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而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生手术技巧以及手术经验明显提高,腹腔镜手术在临床受到广泛应用,但胆囊炎有慢性与急性之分,临床对于不同类型的胆囊炎的治疗存在一定争议[5-6]。
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一直存在争议,在手术治疗早期,可能会由于手术经验一般认为急性胆囊炎是禁忌证,有研究认为,除坏疽性胆囊炎,其他所有胆囊炎均为腹腔镜手术适应证[7-8]。近年来,随着手术经验的提高,越来越多患者进行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治疗,且急性胆囊炎发病48 h内手术治疗安全性较高。急性胆囊炎手术难点包括肝外胆管损伤和术中出血。急性胆囊炎发病48 h内,其胆囊周围充血水肿明显,大多为胆囊浆膜水肿,组织较为疏松,且具有清晰的Calot三角结构,此时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出现三管关系辨认错误率较低,进而能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果患者存在胆囊床增厚的情况,就会减小镜下将胆囊从胆囊床分离的难度。但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炎症症状会更加严重,胆囊黏膜层甚至出现明显水肿,进而容易出现坏疽或积脓,周围组织粘连更密,导致Calot三角结构紊乱,加大胆囊解剖分离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需进行中转开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通过电凝能较好的控制小血管损伤造成的出血。对于急性胆囊炎患者来讲,充血明显,小血管扩张,胆囊周围静脉直径及胆囊床与患者胆囊炎症程度密切相关。急性胆囊炎患者在发病48 h内,其充血程度相对较轻,而水肿程度较严重,因此,在腹腔镜手术治疗过程中,电凝灼烧能较好的控制出血。通常冷水冲洗出血数分钟即可止血。在对胆囊三角进行分离时,能使用吸引器在冲洗的同时进行吸引,并进行吨性分离,具有清晰的手术视野。如果患者病程在48 h以上,其炎症会加重,进而造成胆囊周围静脉扩张,显著增加钝性分离出血风险,还可能存在胆囊周围较大血管变脆的情况,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易发生断裂引起大出血的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在急性胆囊炎的治疗中相比慢性胆囊炎疗效更为显著。其原因为,急性胆囊炎的病变过程易导致人体血管扩张、胆囊壁增厚,进而引起浆膜炎症,但在发病72 h后,其粘连会出现松动情况,且能经过手术进行分离,而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能达到显著的治疗效果。腹腔镜手术能扩大手术视野,从而利于医生准确观察患者胆囊的各项情况,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为临床安全可靠的手术治疗方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