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氩离子凝固术对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
2021-09-30吴建红朱君
吴建红,朱君
(如皋广慈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南通 226500)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部位的上皮细胞由于过度表达而从黏膜表面向内扩展,使结肠黏膜组织局部隆起并向内突出形成肿块的的病变总称[1-2],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等,其中恶化为结肠癌者占比3.0%~9.5%[3],结肠息肉一般可分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类型,根据病理学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研究发现,结肠息肉患者多伴有血脂异常,血脂异常被认为是结肠息肉的危险因素之一[4],为防止结肠息肉癌变可能,临床上一旦发现结肠息肉后基本上以切除为主。随着微创和内镜技术的发展,传统手术切除因创面大、预后慢、费用高的缺陷而逐渐被内镜手术所取代,目前,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和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在该病治疗中因手术快速,安全,能对凝固深度进行控制[5],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低等优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6]。本研究旨在对比EMR和APC在不同类型结肠息肉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如皋广慈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74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EMR组男23例,女14例;年龄31~73岁,平均年龄(53.27±10.19)岁;单发息肉为11例,多发息肉为26例;腺瘤性息肉22例,非腺瘤性息肉15例。APC组男25例,女12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1.29±9.73)岁;单发息肉为14例,多发息肉为23例;腺瘤性息肉19例,非腺瘤性息肉18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结肠镜等检查明确为结肠隆起或有蒂或亚蒂型息肉;术前组织病理学排除息肉恶变;息肉直径<2.5 cm;患者无结肠手术史;患者无凝血障碍、免疫性疾病或精神类疾病;患者围手术期未使用调节血脂的药物和治疗;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结肠镜下表现为恶性息肉可能性高者;心肺功能不全者;近期使用抗凝药物者;有肠根阻、肠结核、肠炎等疾病者;术后失访及资料不全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行结肠镜检查并记录息肉数量、大小、位置、形态等基本信息,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前沟通。患者术前1 d给予流质进食,术前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北京圣永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226,规格:500 mL/袋),每15分钟服用500 mL,直至患者排空粪便。
EMR组内镜下使用一次性圈套器套住病灶部位,在病灶边缘处将1∶10 000盐酸肾上腺素(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526,规格:1 mg/支)5~10 mL注射入黏膜下,使结肠息肉和黏膜肌层分离,抬高息肉后使用高频电切去除息肉及病灶,对残端进行处理,钛夹闭合创面,预防出血。
APC组在设置好高频电刀和氩气流量参数后,通过结肠镜确定息肉位置和形态后,将凝固导管置入病灶上方,启动氩束凝档,输出时间控制在每次1~3 s,根据息肉情况确定凝固次数,直至清楚所有病灶。
两组患者术后均需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记录腹痛、便血等情况,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术后禁食,48 h后给予流质饮食,再根据患者恢复情况给予普通饮食;术后禁止剧烈活动。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了解患者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患者术后1~2个月门诊复查,息肉切除完全无残留,且伤口无明显瘢痕视为治愈,其他情况为未治愈;②术后粪便隐血试验:根据隐血变色卡颜色确定等级,立即变成深绿色为强阳性,立刻变成蓝绿色为阳性,0.5~1 min内变成蓝色为弱阳性,1 min后未变色为阴性;③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④术后并发症:出血、气腹腹胀、肠穿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效果和隐血试验比较 EMR组有效33例,治愈率为89.19%;APC组有效34例,治愈率为91.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MR组和APC组阳性率分别为13.51%和5.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效果及隐血试验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effect and occult blood tes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两组结肠息肉数量、大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结肠息肉数量、大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结肠息肉数量、大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size,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colonic polyp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3 两组息肉类型比较 两组息肉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息肉类型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polyp typ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EMR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22%,高于APC组的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3 讨论
结肠息肉可导致腹痛、消化道出血和穿孔,患者经常因腹痛、便血、粪便带黏液来院就诊而发现结肠息肉,且结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有20%~40%的癌变可能[7-8],为防止癌变,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方法尽早清除病灶,除了少数直径过大的结肠息肉,大多数结肠息肉都可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氩离子凝固术进行摘除,本研究主要比较两种术式在不同类型结肠息肉中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
EMR具备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且能够完整切除较大息肉等特点[9]。本研究结果表明,EMR和APC两种术式对结肠息肉的治愈率分别为89.19%和9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EMR和APC两种术式治疗结肠息肉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EMR主要的并发症为出血及穿孔,本研究中EMR无穿孔发生,出血率为5.4%,与既往研究[10]一致,其并发症的预防与充分的黏膜下注射密切相关。EMR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APC组,这可能与APC的手术特点有关。相较于EMR,APC的手术特点在于非接触,可通过氩气流非接触性热凝止血,尤其适用于多发小息肉[10],其对扁平宽基息肉,广基息肉等治疗效果较好,术中基本不会出现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安全性较高,其局限性在于对直径超过1 cm的结肠息肉疗效不佳,这与APC治疗特性有关,治疗的深度有限,即使是多次凝固,对于直径大的息肉,其治疗效果仍不佳。有研究指出[11],使用APC治疗的结肠息肉直径最好控制在1 cm以下,APC治疗直径>2 cm的息肉难度大;结合相关结果可知,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结肠息肉较大。因此,结肠息肉患者术式的选择取决于息肉大小、形态等。
综上所述,EMR,APC在治疗结肠息肉的效果相当,是值得推广的两种微创手术,临床应根据息肉大小、形态选择术式,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