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高龄颅内动脉瘤临床预后的分析
2021-09-30胡涛周建华韩书清雷丹
胡涛,周建华,韩书清,雷丹
(1.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湖北 武汉 430100;2.武汉市红十字医院神经外科,湖北 武汉 430100;3.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神经外科,湖北 武汉 430100)
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任何年龄均可能发病,以40~60岁多见[1-2]。颅内血管瘤患者一旦发生出血后,其发生再次出血及死亡的风险较高。颅内血管瘤患者尽管出血量不多,但也会对机体的脑神经组织造成压迫或破坏,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预后。因此,对于颅内血管瘤患者进行早期、准确的诊断及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及提高预后十分重要[3]。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创伤小,患者易接受,恢复快,疗效可靠等优点[4]。本研究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因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因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研究组男36例,女28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7.4±9.2)岁;BMI 18.3~24.8 kg/m2,平均BMI(23.98±1.24)kg/m2;其中以头痛、恶心及呕吐为首发症状患者36例,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患者18例,以一侧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患者4例,以头晕为首发症状患者2例;hunt-Hess分级:Ⅰ级17例,Ⅱ级23例,Ⅲ级9例,Ⅳ级4例。对照组男39例,女25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8.3±10.6)岁;BMI 18.9~24.6 kg/m2,平均BMI(23.57±1.56)kg/m2;以头痛、恶心及呕吐为首发症状患者34例,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患者15例,以一侧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患者5例,以头晕为首发症状患者3例;hunt-Hess分级:Ⅰ级19例,Ⅱ级21例,Ⅲ级7例,Ⅳ级3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经本院医学影像科确诊符合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60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合并相关急性炎症的患者;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严重的精神系统疾病的患者;依从性差,中途放弃治疗的患者;合并相关恶性肿瘤性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血、尿、便等常规检查,稳定血压、降低颅内压、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术治疗,患者使用气管插管在全麻状态下,切开颅骨,在显微镜下对其动脉瘤进行处理,术后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研究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全麻状态下,患者取平卧位,在右侧股动脉处穿刺置入6F鞘,缓慢的插入鞘头,将其置于患者颅内动脉瘤合适的位置,依据动脉瘤大小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在DSA路径下将弹簧圈缓慢送入,对其进行栓塞,直至造影显示其动脉腔已消失,术后拔管压迫包扎,适当注射低剂量低分子肝素。
1.4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治愈,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脑部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动脉瘤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造影检查显示动脉瘤消失,但患者出现轻微的神经系统损伤的症状;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消失,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本组总例数×100%。并发症包括头痛、发热及肺部感染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颅内动脉瘤主要发生在前循环,且以前交通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瘤更常见,由于这两个位置血管结构非常符合相应的动脉瘤形成机制。颅内动脉瘤患者在临床上主要以头痛、颈项强直为首发症状,本研究患者也以头痛为主[5-6]。研究证实,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生血管破裂的造成病死率的风险分别为,初次35%,二次67%,三次95%以上,临床主要采用DSA检查颅内动脉瘤,其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7]。
临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关键是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目的主要是为了隔离动脉瘤体与脑动脉,防止其发生破裂出血。目前临床上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包括传统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栓塞术等[8-9]。以往认为,采用传统开颅术进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可防止血管瘤破裂,特别是在消除颅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积血方面,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血管内介入治疗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使血管内介入术逐渐替代传统开颅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分析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优点:①高龄患者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各项器官功能出现衰竭,对于手术的耐受能力差,术后恢复缓慢,而采用血管介入治疗不会直接接触脑组织,因此,对于颅内高压以及血管痉挛不易对其手术结果造成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和血肿的风险也明显降低;②高龄患者血管脆性增加,在进行手术时可能因截瘤动脉而发生破裂,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而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无需对截瘤动脉进行阻断,在使用球囊辅助时,阻断血流时间相对短暂,可降低因操作不当造成的脑梗死的发生率;③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手术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特别是高龄患者。研究[10-11]报道,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方案,本研究结果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效果显著,特别是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栓塞治疗,可提高高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减少并发症,对于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