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双输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9-30王俊向健朱卫芳田文武
王俊,向健,朱卫芳,田文武
(1.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北 天门 431700;2.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湖北 天门 431700;3.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北 天门 431700;4.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输血科,湖北 宜昌 443001)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食管、十二指肠及胃部等部位的出血,临床症状主要为黑便与呕血等。而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 000 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该病症为临床一种较常见的危急重症。一旦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则需及时实施救治,否则将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上消化道大出血时需及时补充血容量,保证患者血液循环,这对救治效果将产生重要影响[2]。常规的输血方式为建立单一的静脉输血通道,但存在输注速度较慢的问题,不能迅速补充患者血容量。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双管双输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6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5.39±2.46)岁;原发病:肿瘤10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20例,急性胃黏膜病变8例,其他5例。研究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28~77岁,平均年龄(46.43±2.55)岁;原发病:肿瘤8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23例,急性胃黏膜病变9例,其他3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输血前检查血红蛋白均在60~70 g/L。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并发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者。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建立一条静脉通路采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照双管双输法补充血容量,具体做法为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将两个标准输血器分别连接在两个静脉留置针上,然后将两个输血器插入两袋血液进行输血,同时,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3]比较输血中两组患者的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变化,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输血后24 h死亡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及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钙离子(Ca2+)的变化情况。输血效果分为显效(输注1 U红细胞Hb含量提升>5 g)、有效(输注1 U红细胞Hb含量提升3~5 g)、无效(输注1 U红细胞Hb含量提升<3 g)。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输血效果比较 研究组输血总有效率为90.70%,高于对照组的65.12%(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输血效果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transfusion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血常规指标比较 输血后24 h,研究组RBC、Hb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WBC、PLT、Hct和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血常规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routine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s)
表2 两组血常规指标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routine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s)
注:WBC,白细胞;RBC,红细胞;Hb,血红蛋白;Hct,红细胞压积;PLT,血小板计数;CRP,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输血后24 h比较,a P<0.05
项目WBC(×109/L)RBC(×109/L)Hb(g/L)Hct(%)PLT(×109/L)CRP(mg/L)对照组(n=43)输血前5.18±0.62 2.01±0.34 69.20±18.60 0.20±0.03 175.30±38.50 8.31±2.85输血后24 h 5.72±0.68 4.33±0.36a 118.80±20.40 0.43±0.05a 182.10±41.30 10.55±3.41研究组(n=43)输血前5.95±0.59 2.36±0.32 66.50±19.80 0.21±0.05 166.8±34.7 10.14±3.26输血后24 h 6.13±1.65 4.51±0.38a 126.50±20.30a 0.42±0.06 175.60±38.30 11.32±3.67
2.3 两组电解质比较 输血后24 h,两组K+、Na+、Cl-、Ca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电解质比较(±s,mmol/L)Table 3 Comparison of electrolytes between two groups(x±s,mmol/L)
表3 两组电解质比较(±s,mmol/L)Table 3 Comparison of electrolytes between two groups(x±s,mmol/L)
注:K+,钾离子;Na+,钠离子;Cl-,氯离子;Ca2+,钙离子
?
3 讨论
临床中,上消化道大出血较常见,常表现为发热、贫血、黑便及呕血等,其中黑便多为柏油状,而呕血多呈咖啡色或棕褐色,若血液在胃部滞留的时间较短或出血量较大,则可呕出鲜红或暗红色的血液,且伴有血块,该病发病凶险,抢救不及时则死亡率较高[4]。
有研究指出,迅速补充血容量是抢救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主要方法,可尽快恢复血液循环[5]。因此,及时建立输血通道对医治及预后具有积极意义。秦昌友等[6]研究表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止血、输血及输液等医治措施是救治患者的主要方法,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同时,输血时血容量的扩容速度也是影响病死率的重要因素。常规输血方式途径单一,仅有1条静脉通道,不能迅速补充血容量,输血效果欠佳,通过抬高液体悬挂高度、留置深静脉导管、选用较粗的穿刺针等方式加快输血速度,但存在一定局限性,临床易发生空气栓塞、感染并发症,对急救效果产生不利影响[7-8]。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采用双管双输补充血容量,可同时建立几条静脉通路,能迅速补充患者所需血液,使血容量得到快速扩充,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输血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死亡率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刘俐等[11]研究结果一致。研究组输血后24 h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因为采用该方法的输血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更多的血液灌注,血容量得以快速恢复,从而能快速改善外周血液循环,恢复机体凝血机制,红细胞丢失较少。从而有助于提高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这与李夏荼等[12-13]研究结果一致。两组输血后24 h电解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在输入等量血液时,库存血所含有的电解质数量相同所致。常规输血模式的死亡率高于双管双输模式,主要是因为常规输血未能及时补充血容量,易造成外周血循环减少,因此,抢救成功率及生存率较低[14-15]。同时,由于该项研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并不能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全面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全国血液供应短缺及各地经常出现血荒的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值得每个医务工作者深思。常规的输血模式采用单针多次输血,为达到治疗效果需更多的血液资源。双管双输输血模式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抢救中可有效、快速进行扩容,一次性快速补充足量的血液,能更好促进患者外周血循环改善,且操作简单方便,能有效提高输血效果,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