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资源 直面生活——刍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1-09-28环素云
摘 要:人们在生活劳作中发现和总结出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和规律,同样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相关资源辅助教学.借助与所授知识相关的生活图形,在学生理解基本数学概念时培养其兴趣.将生活化问题引入教学,锻炼其探究能力.关注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在重视直观生活载体的同时运用虚拟想象,启发学生数学灵感.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图形;现实问题;生活现象;虚拟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6-0010-02
收稿日期:2021-06-15
作者简介:环素云(1974.11-),女,江苏省南通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FQ)]
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发展早已不是一句口号,数学教育与日常活动之间的接触开始趋于频繁,数学教育的生活化已经成为必然之势.利用数学资源解决教学问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资源,这已经成为推动中学数学教育活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结合初中数学教育工作的相关要求合理开发资源,建立对应的生活化教育模式,这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应用生活图形,激发学习兴趣
直观化的教学材料往往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来看,生活化材料已经成为帮助学生直观学习并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与传统的教学材料相比,生活化材料展现出了更为出色的教育引导价值.生活化材料来源于客观生活当中,学生已经对相关材料的教育价值、应用特点产生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依靠生活化材料,学生能够将在生活中所积累的活动经验、学习经验记录下来,并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在这一全新的教育体系下,学生能够依靠情感上的互动提前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可围绕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图形发起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数学概念的直观载体,帮助他们在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积极提升其数学技能.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相关教学为例.在发起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各种“线”组成的世界当中,在你的身边存在着哪些“线”呢?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化资源进行分析.在对客观物象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给出答案:漫长的公路、铁轨可视为“线”,手电筒射出的光柱可视为“线”,栏杆、电线杆也可视为“线”.当学生给出答案之后,教师发起更进一步的追问活动:这些“线”具有哪些特点?结合自身的观察经验,学生会针对不同线的长度进行论述,并提出公路与铁轨向着两端无限延伸,手电筒光柱向着一端無限延伸,电线杆、栏杆的长度是有限的.通过生活经验的辅助,学生将“长度”这一特点从有关意象中分离出来.在教学活动中掌握了新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渴望通过“长度”这一特点对“线”进行命名.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将直线、线段、射线等知识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数学概念.依靠对“线”的学习及掌握,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以更高的效率掌握数学学科知识.
二、应用现实问题,锻炼学生能力
生活环境中所提出的一些数学学习问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全新的教育格局下,教师应对生活中所出现的数学问题投入相应的重视,依靠生活化资源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数学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围绕有关教学理论发起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尝试在生活环境中提取对应的教学问题,依靠生活经验、生活知识的不断积累,帮助学生搭建解决数学问题的可用渠道.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轴对称》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手工活动导入教学工作,增强数学教育的趣味性.在教学环节,教师为学生准备彩纸与剪刀,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片或个人所掌握的相关技能制作窗花,并对窗花的制作技巧进行讲解.部分学生可能具有该类型的生活经验,其能够针对有关问题快速给出答案:在制作剪纸图案的过程中,只要将剪纸对折起来,按照已经绘制的图案进行创作即可,因为在对折之后,一次修剪便相当于在纸的两边同时进行裁剪.在学生展示成品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已经开始针对创作现象提出对应的探究问题:剪纸这种两侧形状相同的图形应该如何命名?剪纸图案具有哪些特点?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对剪纸作品进行观察探究.此时,学生发现,在剪纸图案的中间绘制一条直线,其左右两边的图案能够完全重合.当学生结合实践活动给出回答之后,教师将“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先前的剪纸实践与窗花等意象思考相关问题.依靠学生的实践操作,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被放大,学生参与数学实践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上升.
三、应用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
丰富的日常生活也能为数学概念的导入提供相应的支持.在围绕生活理论发起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尝试将生活现象与教学活动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慧眼”,使其具备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良好意识.从当前的初中数学教育活动来看,学生围绕生活现象主动回应教学问题已经成为常态,如果能够对生活现象中所出现的数学问题投入相应的重视,数学教育活动的发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教师可尝试围绕生活现象落实数学教育工作,在生活中汲取相应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圆》的相关教学为例,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围绕圆的性质、圆的定义提出思考问题:圆在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圆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便利?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圆的应用优势”,并围绕车轮开展探究活动:在利用圆制作车轮时,圆边上每一点到圆中心的距离都相同,如果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制作车轮,则直角会产生较大幅度的颠簸问题.在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图形的特质被逐渐放大.而在《平行四边形》的教学环节,教师可向学生展出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物象,如教室内的地砖,校园里的花坛,帮助学生结合外界环境对相关图形的应用原因进行分析.依靠生活现象,学生会从“服务生活”等角度主动发起探究,围绕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特点解决相关问题.
四、应用虚拟想象,调动数学灵感
在尝试建设生活化的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在关注客观意象对于教学活动的影响,其强调外界可观察载体在教学环节所发挥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得到了直观的观察对象,但数学学习活动的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在开发生活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思维意识投入更多的关注,允许学生利用虚拟想象回应相关教学活动.部分教师认为,虚拟想象与开发生活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着任何联系,但想象力正是学生基于客观生活所产生的思维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尊重虚拟想象的教育价值,依靠学生的“遐想”开发生活资源.
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材《相似》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生活提出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对“相似”这一概念进行阐述.在教学问题出现之后,学生会结合问题的核心考查内容进行思考:在生活中,相似所指的是两个事物彼此相像,具有相同的特征,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又应该如何定义相似呢?部分学生认为,相似所指的是图形组成结构相似,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称为“相似”,因为他们都由四条边、四个角组成,部分学生则认为,在固有的“相似”概念下,两个相似的事物可以通过相互变换演化为对方,所以相似的图形应该保留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学生所作出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但其中并不缺乏数学灵感的表现.在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想象力投入相应的重视,以此来保障正常的教学活动.
总之,要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教师应对生活资源的种类、应用方法进行区分,依靠不同的活动方式确定生活资源的使用需求,进而确定相应的资源利用方向.在开发生活资源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强调客观意象的展示,更要注重抽象思维的集中表达,依靠理论、实践的相互配合,不断优化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德山.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7):28.
[2]冯志松.引入生活资源,让数学课堂凸显活力[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9(11):59-60.
[3]陈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对策[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7):49.
[责任编辑: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