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个体化干预措施对肺癌患者化疗后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9-28翟晓慧
翟晓慧
(徐州矿务集团第二医院 肿瘤科,江苏 徐州 221011)
0 引言
肺癌又称为支气管肺癌,是目前临床死亡率以及发病率增长最快的疾病[1]。化疗在肺癌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易引发不适反应。疲乏为一种主观性、持续性的疲倦劳累体验,其长期存在可造成病情加重。根据相关报告指出,将个体化护理应用于肺癌化疗患者的护理中,干预效果满意[2]。有利于缓解负面情绪,提高生存质量。在此次实验中,对54例肺癌化疗病患的疲乏症状改善效果开展对比和探讨,现将研究结果阐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肿瘤科收治的肺癌化疗患者54例纳入讨论领域,将其通过双盲法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n=27)与对照组(n=27)。观察组中女性13例,男性14例,年龄60~84岁,平均(72.45±7.54)岁。对照组中女性12例,男性15例,年龄60~85岁,平均(72.49±7.58)岁。对两组各项临床上数据经统计学比对后显示,结果呈现出细微差异,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2015年肺癌诊疗指南》中肺癌相关诊断标准[3];(2)均经组织学和细胞学等实验室检查确诊;(3)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化疗药物禁忌、过敏体质者;(2)预估生存时间<1个月者;(3)有心脏、肝肾等其他内器官疾病者;(4)患者存在失联风险。
1.2 方法
对照组27例,采用一般化护理干预方式,保持病房舒适与安静,解答病人及其家属的疑惑,对疼痛明显或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做好常规口腔清洁护理等。
观察组27例,在一般化护理的基础上加上个体化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如下。
(1)个体化心理护理:肺癌患者在化疗期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产生烦躁、恐惧等负性情绪,对临床治疗等造成不利。护理人员应与病人多交谈、多接触,给予个体化的心理指导,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满足其心理需求。同时为病人讲解康复病例,树立疾病治疗的信心。
(2)个体化饮食干预:依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并且充分考虑患者喜好,为其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鼓励患者多食用纤维素丰富、高蛋白质食物,如蛋、鱼、奶类等。同时指导病人多食用山药、薏米、核桃等抗癌食物,保持营养均衡,因病人化疗后胃肠道反应较大,日常饮食需要注意少食多餐,不可自备食物或随意加减,必须根据医嘱定量、定时进餐。避免过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保证患者饮食的平衡与全面。
(3)个体化活动干预: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年龄等,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活动干预方案,指导病人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全身放松,掌握正确呼吸方式,缓慢深吸气,直至到达最大肺容量,屏气3~6 s后吐气,反复训练20次左右,逐渐延长屏气时间至10 s;然后,引导病人进行有氧运动,可选择上下楼梯方法进行训练,30 min/d左右,结合病人的身体情况调整运动量,坚持每天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与有氧运动。
(4)个体化PICC置管护理:PICC置入后,做好个体化护理记录,准确记录置管前、置管后至拔管全程的管路维护情况。伤口无出血时,应根据情况每周更换1~2次敷料。当敷料出现脱落、潮湿、污染时,需及时更换。置管后24 h需加强维护,24 h内纱布浸透随时更换,同时需保持导管通畅,预防导管堵塞。
(5)个体化睡眠护理:每日对病人的睡眠状况进行评价,为其制定个性化的作息时间表,向肺癌患者讲解睡眠知识,避免因化疗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指导患者建立起良好的睡眠习惯,为病人提供舒适、安静的睡眠条件,叮嘱病人睡前禁止饮用浓茶、咖啡,避免情绪激动,适当给予穴位按摩或药物帮助睡眠,改善疲乏。
1.3 观察指标
(1)通过Piper疲乏量表(PFS)对病人的疲乏程度进行评价,包括情感疲乏、行为疲乏、认知疲乏、感觉疲乏四个维度,得分越高代表其疲乏程度越严重。(2)使用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病人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评价项目主要包括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与身体疼痛等组成,得分越高代表其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 2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PFS评分与SF-36评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4例肺癌化疗患者的PFS评分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肺癌化疗患者的情感疲乏、行为疲乏、认知疲乏、感觉疲乏评分更低(P<0.05),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54例肺癌化疗患者的PFS评分比较( , 分)
表1 54例肺癌化疗患者的PFS评分比较( , 分)
组别 例数 情感疲乏 行为疲乏 认知疲乏 感觉疲乏观察组 27 4.22±0.61 4.31±0.63 4.28±0.60 4.15±0.54对照组 27 5.12±0.84 5.07±0.81 4.96±0.77 5.16±0.87 t 4.505 3.848 3.620 5.125 P 0.001 0.001 0.001 0.001
2.2 54例肺癌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肺癌化疗患者护理后的SF-36评分更高(P<0.05),如表 2所示。
表2 54例肺癌化疗患者的SF-36评分比较( , 分)
表2 54例肺癌化疗患者的SF-36评分比较( , 分)
组别 例数 社会功能 心理功能 躯体功能 身体疼痛观察组 27 53.48±5.5746.56±4.7158.32±5.45 54.58±5.35对照组 27 39.67±3.52 35.52±3.65 50.27±5.19 44.21±4.45 t 10.891 9.627 5.558 7.743 P 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肺癌患者多发病隐匿且疾病进展迅速,80%的肺癌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肺癌,此时手术切除的可能性较小。化疗在肺癌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有效清除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命[4]。但也易引发恶心、疼痛、食欲不振、呕吐等不适反应。肺癌患者容易因机体营养失调、癌性疼痛等因素发生疲乏,疲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睡眠质量下降,其长期存在可造成病情加重,对此次治疗不抱信心,影响治疗疗效[5]。
医学界倡导在肺癌化疗期间,给予相应护理干预,改善疲乏症状,进而提高临床治疗质量[6]。给予个体化护理可提高护理效果,帮助其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解除心理负担,充分考虑患者喜好给予个体化饮食干预,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年龄等,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呼吸功能锻炼与有氧运动方案,给予个体化PICC置管护理,做好局部换药工作,避免因置管不当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依据睡眠状况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睡眠护理方案,以提高护理质量。个体化护理是一种在整体护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护理新模式,可针对病人的病程、社会家庭关系、病种、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更高境界[7-8]。在此次研究中,相较于一般化护理干预,肺癌化疗患者通过个体化护理后的情感疲乏、行为疲乏、认知疲乏、感觉疲乏评分更低,SF-36评分更高,提示个体化护理的效果更佳,该护理模式具有全程性、全面性、连续性与专业性等特点,有利于改善负性情绪,缓解疲乏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表示,个体化护理对于改善其疲乏症状,促进生活质量提高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将其推广普及于护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