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路径
2021-09-27马晓妍
马晓妍
【摘要】在媒体融合日益深入的今天,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发挥主流媒体核心优势,注重内容创新,立足地域特色,加强融合度,不断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搭建便民惠民、行政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服务型媒体。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建设路径;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6.054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此后各地积极进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并掀起了融媒体改革的浪潮,目前虽然很多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仍然困难重重。融媒体中心建设关键在融,重点在合,简单来说融媒体中心就是通过一次采集、多种生成,然后进行全媒体传播,以更好地服务群众。现阶段大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已经完成了全面整合的第一步,但是仍然需要在内容、服务、体系等方面不断创新,实现各种媒介的深度整合,让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地造福当地群众。
1. 内容为王,发挥主流媒体核心优势
在新媒体时代,打造优质、精品的节目内容同样是制胜的关键因素。县级融媒体中心要紧紧抓住优质内容这个根本,努力靠内容生产赢得发展优势。找准恰当的切入点,使小新闻产生大的影响力。
1.1 转变思想认识,加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现阶段很多县级融媒体中心只是做到了形式上的融合,本質上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工作上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并没有实现真正融合。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人”的融合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想使融媒体中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首先应该通过思想引导或者培训的方式,转变管理者以及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以更好地促进媒体融合。
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打造优质内容的同时,还要注重提升传播力,让优质节目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海量传播。将传统媒体方式与新媒体方式相结合,做到信息能够以直播、海报、短视频等各种形式,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以及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全方位传播。重大活动要寻找好的“切口”,做到事前多预热,事中有“直播”,事后注意跟进反馈,注重提高受众在事件中的参与度,增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影响力。此外还要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加强与省市级融媒体中心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外宣资源,形成外宣合力,尽可能地将本地信息多向省市级以及中央媒体传播,扩大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影响力。
1.2 明确定位,立足地域特色
受众对于本土信息有潜在需求,本土新闻是吸引本地用户的重要法宝。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立足地域特色,聚焦区域发展,吸引本地用户,是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
县级融媒体中心要立足本地地域特色,以传播本地新闻为主。寻找好的新闻视角,站在群众的角度讲故事,传播生动真实、公正客观、导向鲜明的权威性内容,报道本地民生政策,提供群众急需的服务资讯。同时也能够让党和政府的声音在第一时间送达各家各户,发挥主流媒体的核心优势,肩负起责任和使命,唱响主流媒体的最强音。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要立足地域特色,传播本土信息,增强受众的认同感和关注度,让本地用户对融媒体平台产生依赖。
1.3 加强创新,持续推出“爆款”
县级融媒体中心要想在全媒体竞争中提高竞争力,生产优质产品是关键。只有创新节目内容与形式,深耕民生,不断推出一个个“爆款”,才能持续占领主流舆论的阵地。虽然目前许多县级融媒体中心都搭建了“微博”、“抖音”等线上媒体平台,在发布形式上做到了创新,但是新闻仍然沿用传统模式,仅仅是将传统媒体内容进行简单加工,然后重新发布,因此导致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节目吸引力较弱,难以吸纳用户。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成立,不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简单相加,而是用互联网思维打造融合传播矩阵,不间断推出“爆款”产品。只有加强创新,生产受众喜爱的优质产品,才有可能在海量的信息中,被不断观看和传播。
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借助主流媒体的优势挖掘独家产品,及时深耕本地新闻资源,报道本地用户迫切需要的新闻资讯,最大程度地满足本地居民文化的需要。在新闻报道中,前期讲求时效性,生产适用于广泛传播的短讯以及小视频,后期推出更有深度的系统性报道,以便于受众了解整个事件的全貌,让传统新闻通过新媒体得到充分展示。
因此,结合本地特色,创新节目内容,贴近群众生活,聚焦本土经济社会发展和身边发生的大情小事,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讲述受众喜爱的节目内容,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互动,这样才能提高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影响力。
2. 优化“新闻 + 政务 + 服务”功能,打造服务型媒体
大数据时代,用户不能成为“透明人”。县级融媒体中心也要坚持用户优先,关注用户体验与需求,以用户思维贯穿节目策划、制作的全过程,以用户为中心,搭建便民惠民、行政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平台,使客户端不仅仅只是新闻发布的平台,还能为群众提供一条龙式政务服务功能。
在政务服务上,借助客户端尽可能地满足群众了解政务信息、进行政务办理的需求,对政务进行重点聚合,搭建好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媒体建设和人民相连接。近年来我国的政务信息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由于各部门间连接不畅,信息难以共享,群众在办理业务时需要在各个网站上分别注册、办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质量。然而在县融媒体中心的新媒体平台上,各职能部门都能开设服务号,可以将各自的办事功能嵌入客户端,在公积金、交通管理、医疗、教育等各方面进行服务对接。为提高用户粘性,还可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设互动问答、市民热线等栏目,畅通群众表达渠道,接受群众投诉和监督,打造一个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交流平台,为群众提供多功能的政务服务。搭建这种一站式的政务服务平台,不但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拓展县融媒体中心为民服务的内容,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能提升群众的办事体验。然而这种“新闻+政务+服务”的一站式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让各个部门协助融媒体中心合作才能完成。
在民生服务上,可以立足客户端,合理利用本土资源,整合各个类型的便民惠民服务,使其得到统一发展。在利用抽奖、投票、展览等线上线下结合的互动活动来吸引用户的同时,将共享单车租用、旅游惠民卡、停车费支付等业务接入到客户端中,通过奖励、积分、商城等各种载体进行互动传播。不断扩大本地民生服务项目,重点突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便民服务,以方便群众办事,实现一个App就能解决在当地吃喝玩乐行生活服务的需求。
3. 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
目前,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是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础和首要前提。
首先要从组织架构层面入手,重构管理机制。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不仅有助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融合度,还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可以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减少行政层级的设置,以便于提高业务效率。以前电视台的內部组织机构大多数以新闻部为主,另设广告部、播音部、技术部、总编室、以及办公室等,各个部门之间交流不畅、衔接不顺、工作效率低下,不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因此要进行改革,重构融媒体工作机制,提升创编的重要性,才能适应融媒体实际工作的开展。在整合传统媒体发展要素的基础上,建设融媒体指挥中心,在指挥中心进行“策、采、编、播、发”全流程统一调度指挥,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制作完成以后,进行汇总编辑,再经过三审三校,最终通过各种媒体终端统一发布。这种“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传播”的业务模式能够优化各个方面的资源配置,从而实现了融媒体中心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移动优先的背景下,还应当完善移动优先的组织结构,可以设置一个“移动”项目组,从各个科室抽出一部分精英人员,专门从事移动端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另外,新媒体内容审核和发布都要迅速,才能将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强化用人体制改革,构建新型用人体制,也是县级融媒体中心要重视的问题。首先,在人才管理体制上,要使专业技能人才都能在岗位上发挥各自优势。其次,要结合人才队伍现状,构建完善的培养机制。在拓宽新媒体人才渠道的同时,加强培训力度,使新闻采编人员能够掌握图片、音视频、H5等全媒体采访和编辑技术,实现单一型人才向全能型、专家型人才转变,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良的人才队伍。同时创新考核体系,构建起一套符合融媒体特色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将“发稿量”、“点击量”、“点赞量”、“分享量”、“内容质量”等各个方面纳入到考核机制中来,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和创造力。
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县级融媒体中心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自身,在内容、制度、服务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优化媒体内容,完善用户体验,加强深度融合,切实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魏仲良.新时代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20(01):178-179.
[2]何剑波.新时代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路径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9(20):190-191.
[3]魏艳琴.融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新闻栏目发展策略分析[J].声屏世界,2020(17):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