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压表间断测压致气囊内压力偏差的实验研究
2021-09-27彭刚刚陈柳明
彭刚刚 潘 璐 陈柳明 刘 薇 陈 晖
1.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深圳 518000;2.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深圳 518000;3.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功能神经科,广东深圳 518000
机械通气是挽救危重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气囊管理是人工气道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气囊过度通气或通气不足与机械通气效果直接相关[1-2]。若气囊过度充气,气管壁长期受压,气管黏膜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黏膜灌注损伤,气囊压力越大,气管黏膜损伤越重[3-4];若气囊充气不足,则会造成气道漏气,气囊上分泌物等进入下呼吸道而引发肺部感染[5]。进行声门下滞留物吸引可减少病原菌的数量、浓度及渗漏量[6],前提是气囊得到正确管理。手持测压表因操作简单、数据直观,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推荐用于人工气道气囊内压力的测定,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维持在25~30 cmH2O[7]。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运用手持测压表间断测量气囊内压力,发现测得的压力值均有所下降。为进一步明确间断测压时,不同目标压力值下压力损失的变化程度,本研究通过气管插管模型模拟人工气道实验的方法,排除气囊质量、患者及时间等可能导致压力改变的因素,应用手持气囊压力表间断测量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得出测量值与实际值的偏差大小及其规律,为气囊压力表的正确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设备
选用挪威Laerdal 公司生产的成人气管插管模型,COVIDIEN 公司生产的内径7.5 cm 的高容低压气管导管及手持式测压表及其原配的硅胶连接管。操作前对气管导管进行漏气测试,即给气囊充气20 mL 后置入水中30 min,气管导管气囊和气囊单向阀均无漏气,表明气管导管性能完好。使用手持式测压表前检查其性能,观察指示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然后用手指堵住测压表,充气至120 cmH2O,稳定5 s,压力保持不变,即判定性能完好。
1.2 方法
1.2.1 传统测压方式 将气管插管导管使用石蜡油润滑后插入气管模型,插管深度距门齿22 cm,连接手持式测压表与气囊单向阀,测压表指针为“0”,使用充气囊充气至60 cmH20,打开排气阀释放压力,至压力降为目标值30 cmH2O,记为传统测压1 组,关闭排气阀,停留5 min 确定压力值仍为30 cmH2O,快速分离压力表和气囊单向阀;1 min 内再次连接测压表与气囊单向阀,待压力表指针稳定后,记录此时的数据,即为测量值,两者的差值为损失值;每次读取数字时均待指针稳定后视线与指针相平,避免读数误差。每根气管导管在同一套器材上操作40 次,每组目标压力值重复操作120 次。
同样的方法将气囊压力目标值降为28、26 cmH2O,记为传统测压2 组和传统测压3 组,分别重复操作120 次。
1.2.2 改良测压方式 将气囊压力充至30 cmH2O,分离气囊与测压表;将测压表与医用三通连接,三通开关调至45°,充气至30 cmH2O 后,连接气囊与三通,转动三通使测压表与气囊连接,停留5 min,待指针稳定后得出测压值。每根气管导管在同一套器材上操作40 次,重复操作120 次。记为改良测压组。
1.3 观察指标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运用手持测压表间断测量气囊内压力,理想压力维持在25~30 cmH2O。间断测压时压力损失值越小越好,气囊内压力不低于下限25 cmH2O。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及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 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传统测压法目标压力与测量值的比较
三组传统测压法间断测量气囊内压力测量平均值均小于目标压力下限25 cmH2O。三组目标压力与测量值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三组传统测压法目标压力与测量值的比较(cmH2O,±s)
表1 三组传统测压法目标压力与测量值的比较(cmH2O,±s)
1 cmH2O=0.098 kPa
组别次数 目标压力测量值t 值P 值传统测压1 组传统测压2 组传统测压3 组120 120 120 30 28 26 23.27±0.88 21.15±0.83 17.63±1.28 84.13 90.78 71.81 0.000 0.000 0.000
2.2 三组传统测压法压力损失值的比较
传统测压1 组与传统测压2 组压力损失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测压1 组压力损失值小于传统测压3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测压2 组压力损失值小于传统测压3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三组传统测压法压力损失值的比较[cmH2O,M(P25,P75)]
2.3 改良测压组与传统测压1 组压力损失值的比较
改良测压法压力损失值小于传统测压1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测压组测量值为(29.48±0.45)cmH2O,在目标压力范围内。
表3 改良测压组与传统测压1 组压力损失值的比较(cmH2O)
3 讨论
3.1 手持测压表间断测压致气囊内压力损失原因分析
本研究在气管插管模型上运用手持测压表间断测量气囊内压力变化,排除气囊质量、患者及时间等可能导致压力改变的因素,得出测量值与实际值的偏差。按照实验设计,传统测压法理想结果应该是测量值与目标值一致,但实验结果证实,不同目标压力时,传统测压法间断测量气囊内压力测量平均值均小于目标值下限25 cmH2O。分析间断测压时气囊压力损失原因可能为测压表与气囊分离时损失部分压力,再次连接时损失部分压力,以及测压表内部空间及其配套压力延长管分担部分压力。本研究目标压力值为30 cmH2O 时即传统测压1 组,间断测压损失值为(6.73±0.88)cmH2O,低于黄玲等[8]的实验结果(10.18±0.52)cmH2O,可能与其使用的气管插管模型、导管型号不同有关;高于林艳侠等[9]实验结果(5.27±2.58)cmH2O,其原因可能是将压力表配套压力延长管去除,减少了间断测压时压力延长管所分担的压力损失值。考虑到测压表与气囊连接管分离时的压力损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推荐每次测压充气时压力应高于理想值2 cmH2O,或者使用充气泵维持气囊压力[7]。
3.2 目标压力降到一定范围时,压力损失值反而更大的原因
气囊压力的维持由气囊内气体的压力和气道内壁压迫气囊共同组成。本研究中,传统测压3 组损失值为(8.37±1.28)cmH2O,大于传统测压1 组(6.73±0.88)cmH2O 和传统测压2 组(6.85±0.83)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为,当气囊内目标压力降到一定值时,气囊突然失去或部分失去来至气道内壁压迫的压力,使得压力损失值瞬间增大。此压力值近似人工气道最小闭合容量技术值,当气囊内压力值小于最小闭合容量技术值时,可造成气道漏气[10-11]。
3.3 改良测压方式可有效减少气囊内压力损失
机械通气患者维持适当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对防止气道漏气,避免胃内容物、口腔分泌物等误入气道具有重要意义[12]。气囊压力不是固定不变的,Motoyama等[13]进行1846 次气囊压力测试值统计发现,93%气囊压力值低于24 cmH2O,45%低于20 cmH2O。本研究通过改良测压方式,将气囊连接医用三通,压力损失值为(0.52±0.45)cmH2O,测量值为(29.48±0.45)cmH2O,可有效减少间断测压所致气囊压力的损失,将压力维持在目标压力范围,与余晶等[14]研究结果一致。汪明灯等[15]运用自主研发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控仪对气囊进行持续监测,通过自动充气和放气功能,可有效维持气囊压力在25~30 cmH2O。李杰等[16-18]运用持续气囊压力监测系统,维持气囊压力在目标范围,可以有效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气囊压力过高,气管壁长期受压可导致黏膜缺血坏死,气囊压力不足则会造成漏气,气囊上滞留物进入呼吸道引发肺部感染[19-20]。运用传统手持测压表间断测量气囊内压力,压力损失值较大,测量值低于25 cmH2O 目标压力下限值。采用气囊连接医用三通、持续气囊压力监测等方法可有效减少气囊压力损失,维持气囊压力在正常范围。
综上所述,传统手持测压表间断测量气囊内压力,因为测压表与气囊分离时损失部分压力,再次连接时损失部分压力,以及测压表内部空间及其配套压力延长管分担部分压力,使得测量值低于目标压力值,压力损失明显;运用改良后三通测量气囊压力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压力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