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古代医家应用雄黄治疮杀毒的药物配伍及用药规律

2021-09-27杨俊玲肖凯月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24期
关键词:朱砂附子麝香

黄 莹 杨俊玲 肖凯月

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药学部,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雄黄是中医内治外用常用药之一,又名石黄,是一种含砷的化合物,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1]。雄黄作为中药最早被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的中经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版)》记载,雄黄,辛,温,有毒,归肝、大肠经,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之功效,用于痈肿疔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2]350。雄黄是治疮杀毒之要药,应用甚广,含有砷元素而对人体产生毒性[3],因此临床常用其炮制品或通过合理的配伍起到减毒作用。也正是考虑到其毒性,在临床运用中少有通过口服雄黄来攻毒,通常只是口服一些经典的含雄黄成方制剂,除此之外,医生开方中一般是将雄黄作为外用药物使用[3]。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雄黄的药理作用及机制、毒性成分、中毒机理和体内代谢等进行了研究[4-8],但对于其用药规律的挖掘尚未见报道。通过查阅古籍及文献资料发现,不同年代的不同医家在运用雄黄治疗疮痈肿毒时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4-5]。因此,本研究借助方剂计量学方法[9],对不同年代的含雄黄方剂在治疗同一疾病时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10-11],旨在为现代临床更加安全有效地使用雄黄这一药物提供资料及用药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12]为参考目录,分别收集了汉、晋、唐、宋、元、明、清7 个年代经典的1~2 本古籍[13-22]中含雄黄、以治疮杀毒目的的方剂。纳入标准:古代医家单用雄黄或与其他药物配伍、治疗各种疮的方剂资料。排除标准:①药物组成不明确的方剂;②治疗病症不明确的方剂。

纳入研究的方剂共459 首,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含雄黄、以治疮杀毒目的的方剂来源资料信息表

1.2 资料的规范

由于纳入方剂的药物中存在同药异名、同药异类等现象,需要将各处方中出现的中药名称依据《中药学》[23]、《中药大辞典》[2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版)》[2]1-1468依次进行标准化处理,如:“瓜蒌根”规范为“天花粉”、“干地黄”规范为“生地黄”、“麦门冬”规范为“麦冬”、“野葛”规范为“葛根”、“矾石”规范为“白矾”等。不同炮制方法的药物也需要进行规范化处理,如:“鳖甲(炙)”规范为“鳖甲”、“土炒白术”规范为“炒白术”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6 录入每首方剂,建立雄黄处方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Excel 对药物频数进行统计,计算单味药出现频数,并按频数由高到低排序。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 软件,采用Apriori 算法对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进行分析。设置最小置信度0.8,最小支持度0.1。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

运用Microsoft Excel 软件统计459 首含雄黄、以治疮杀毒目的的方剂,发现其中涉及512 种中药。将中药名称规范、统一后进行删除重复项操作,得到480 味中药,药物频次共2980 次。使用频次≥10 的药物72 味,共出现2657 次,占总用药次数的90.7%。为减少零散数据的干扰,使研究结果更加贴合实际,将这72 味药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对象。

使用频次≥10 的72 味药物中,药物累计使用频率≥80%的药物更能准确反映用药规律。最终药物累计使用频率≥80%的药物共有32 味,使用频数≥23,这32 味药物统称为称为高频药物。高频药物用药序列统计情况具体见表2。结果显示,在雄黄处方中,朱砂、麝香、附子、白矾、巴豆、牛黄等是高频药物,使用频次在60 次以上。

表2 高频药物用药序列统计(n=2657)

2.2 高频药物的性味归经

对32 味高频药物进行性味归经统计,结果见表3、4、5。结果显示,在雄黄处方中,高频药物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辛、甘(淡)、苦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脾、心经为主。

表3 高频药物的药性占比结果

2.3 用药规律分析

2.3.1 药物间关联分析 将32 味高频药物运用IBM SPSS Modeler 软件进行药物间的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10%,置信度≥80%,获得24 条药物组合关联规则,见表6。其中支持度最高药物组合的为雄黄-朱砂,其次为雄黄-麝香,再次是雄黄-附子。将其关联规则进行网络化展示,结果见图1。

图1 高频药物用药规律关联规则网络图

表6 高频药物用药规律关联规则(按置信度从高到低排列)

表4 高频药物的药味占比结果

表5 高频药物的归经占比结果

2.3.2 药物聚类分析 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树状图结果见图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2 味高频药物可聚为5 类,乳香、没药、轻粉为一类,白矾、硫磺为一类,雄黄、甘草为一类,巴豆、藜芦、蜈蚣、斑蝥、珍珠为一类,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僵蚕、全蝎、麝香、牛黄、朱砂、黄芩、黄连、茯苓、人参、防风、附子、川乌、细辛、干姜、当归、大黄、白芷为一类。

图2 使用平均联接(组间)的聚类分析树状图

3 讨论

本研究共收集雄黄治疮杀毒方剂459 首,共涉及480 味中药,累计频次2980 次。使用频次≥10 的药物72 味,累计频次2657 次,占总用药次数的90.7%。考虑到各年代用药的不一致性和零散性,本研究选取了累计药次≥总药次80%的32 味药物作为高频药物进行后续的性味归经、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研究,从而保证了本研究的可靠性。

通过Microsoft Excel 对数据库分析得到了32 味高频药物,其中以朱砂、麝香、附子、巴豆、白矾、牛黄与雄黄配伍使用频率较高,其内在原因可能由于朱砂,甘、微寒,有毒,与雄黄同属矿物类药,朱砂和雄黄搭配在治疗疮痈肿毒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2]143。麝香,辛香行散,有良好的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作用,麝香与雄黄联合使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头晕目赤、咽干咳嗽、风火牙疼、大便秘结[2]402。有研究表明,雄黄和附子联用可以减少雄黄的毒性,增强附子药效[25];也有学者研究表明,雄黄常与巴豆、白矾等配伍用于收湿止痒,尤宜治疮面湿烂或瘙痒者[26]。本研究关联规则分析所得雄黄核心药对与相关研究[25-26]结果高度一致。

本研究通过高频药物性味归经统计结果显示,药性以温、寒并用,药味以辛、甘(淡)、苦为主,多归肝、脾、心经。这与治疗病症也是相一致的,矿物类药多性寒,有毒的药味多辛、甘,清热解毒的药味苦,热毒一般表现在心、肝,辛香走窜的药物归心、脾经且性温。

高频药物用药规律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雄黄-朱砂,其次为雄黄-麝香,再次是雄黄-附子,这一结果与高频药物的统计结果也是相对应的,说明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痈肿毒时主要以雄黄配伍朱砂、麝香、附子、巴豆、白矾等协同发挥治疗效果。本研究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高频药物分为5 类,乳香、没药、轻粉为一类,其功效是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雄黄、甘草为一类,可用于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白矾、硫磺为一类,具有解毒杀虫止痒等功效。巴豆、藜芦、蜈蚣、斑蝥、珍珠为一类,具有泻下、破血逐瘀、散结消瘸,攻毒蚀疮的功效。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僵蚕、全蝎、麝香、牛黄、朱砂、黄芩、黄连、茯苓、人参、防风、附子、川乌、细辛、干姜、当归、大黄、白芷为一类,具有解毒消肿、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等功效。

本研究采用方剂计量学的方法对古代医家运用雄黄治疗疮痈肿毒诸证的方剂进行了数据挖掘,利用现代数理统计软件得到其用药规律,虽然结果与现代该药物的临床应用相匹配,但其用药规律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本次收集的资料有限,并不能完全代表古代所有医家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同时,本文所采用的方剂计量学方法,亦可为其他疾病用药规律研究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朱砂附子麝香
附子的采收和加工
经方中“附子一枚”的古今考证研究*
衡南朱砂坳为何再也不出朱砂了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麝香保心丸
麝香牛的悲剧
麝香牛的悲剧
麝香牛的悲剧
朱砂记
丹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