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马红珍治疗IgA 肾病用药规律

2021-09-27孙华洁丁越越陈智渊叶晴晴范军芬马红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牛膝组方白术

孙华洁 丁越越 陈智渊 叶晴晴 范军芬 马红珍

IgA 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1]。该病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肉眼或镜下血尿为主,伴或不伴蛋白尿,归属中医“尿血”“溺血”“水肿”“虚劳”等范畴。马红珍教授是浙江省级名中医、叶氏内科流派传人,师从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学铭,从事肾脏疾病临床及科研工作30 余年,擅长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辨证治疗IgA 肾病,临证以明确诊断为前提,贯彻“以平为期”治疗理念,扶正为本,适时祛邪,标本兼顾。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药物频次及关联规则,并分析不同辨证分型的组方规律,探讨马红珍教授治疗IgA 肾病的用药规律,为总结其学术经验提供数据支撑。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20 年1 月—2020 年8 月马红珍教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治疗的IgA 肾病患者54例,共171 诊次,收集完整的病案资料(包括四诊摘要、诊断、药物组成及用量等)。

1.2 诊断标准 IgA 肾病诊断标准参照王海燕《肾脏病学》第3 版[2]。免疫病理:主要表现为以IgA 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呈团块状或颗粒状弥漫沉积,可伴有IgG和IgM 的沉积。

1.3 纳入标准(1)符合IgA 肾病诊断标准者;(2)年龄18~75 周岁;(3)中药处方中有完整的药物组成和剂量;(4)依从性较好者。

1.4 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2)有严重的肝功能不全;(3)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4)同时伴有尚未控制的其他慢性疾病;(5)对方剂中任何一味中药过敏;(6)四诊摘要、诊断、用药及用量等记录缺失者。

1.5 数据库建立 根据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收录患者54例,共计171 诊次,将病案资料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构建数据库。

1.6 统计学方法 对药物的频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关联规则进行组方规律分析,基于“熵聚类”和“改进的互信息法”进行新方分析,以及对主要证型进行组方特点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频次频率分析 在171 诊次病案资料中,共出现药物139种。用药频次>68,药物频率在40%以上的分别为黄芪、茯苓、防风、牛膝、炒白术、山药、僵蚕、大黄、党参、车前草、桃仁、山茱萸、玉米须、青风藤、地龙、丹参、芡实。见表1。

表1 171 诊次IgA 肾病患者处方药物频次频率表(用药频次>68,频率>40%)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依据药物组合出现的频次从高到低排列,前5 位分别是黄芪-茯苓,黄芪-防风,牛膝-黄芪,黄芪-炒白术,黄芪-山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支持度40%,置信度为0.9,分析此条件下的组方规律(见表2)。分析方剂中药物组合关联规则(见表3),组方规则的网络展示图见图1。

图1 171 诊次IgA 肾病患者处方组方规律的网络展示图

表2 171 诊次IgA 肾病患者处方药物组合频次(支持度>40%,置信度>0.9)

表3 171 诊次IgA 肾病患者处方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置信度=1)

2.3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根据方剂的数量,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相关组合(见表4-6),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产生6个候选新处方,见表7。

表4 171 诊次IgA 肾病患者处方3 味药物核心组合

2.4 基于关联规则的常见证型组方规律分析 四诊合参,171 诊次辨证分型如下:浊瘀互结证50例,气阴两虚证49例,气虚夹瘀36例,肺脾气虚证21例,湿热蕴脾8例,脾肾阳虚7例(见图2)。将支持度设置为40%,置信度为0.9,在此条件下探究IgA 肾病临床常见证型的组方规则网络组方图(见图3)。

图3 171 诊次IgA 肾病临床常见证型组方规律网络组方图

表5 171 诊次IgA 肾病患者4 味药物核心组合

表6 171 诊次IgA 肾病患者处方5 味药物核心组合

表7 171 诊次IgA 肾病患者处方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新处方

图2 171 诊次IgA 肾病患者处方临床辩证分型比例

3 讨论

本研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通过关联规则和聚类算法,对马红珍教授治疗IgA 肾病的用药经验进行分析,较好地验证了其用药特点。马老师认为,IgA 肾病多属本虚标实,常以肺脾肾亏虚为本,以湿热、血瘀、浊毒、风邪等为标,故治疗上以平为期,“不断扶正”的思想贯穿始终,尤为注重脾肾两脏的调护,病程中“适时祛邪”,平调阴阳。

药物频次分析结果显示,马老师高频用药有黄芪、茯苓、防风、牛膝、炒白术等。药物分类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活血化瘀药等。进一步细分,补虚药常用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等,利水渗湿药用茯苓、玉米须、薏苡仁、车前草等,收涩药用山茱萸、芡实、金樱子等,活血化瘀药用丹参、丹皮、牛膝、桃仁等。上述用药特点反映了马老师用药多轻灵平和,不追求竣补竣攻,始终以补虚扶正为重点,对于病程中出现的湿热、瘀血、浊毒,随证加减药物,适时祛邪。

药物组方规律结果显示,马老师治疗IgA 肾病的核心药物为黄芪、党参、茯苓、山药、防风、炒白术、大黄、牛膝、僵蚕等。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对依次为“黄芪-茯苓”“黄芪-防风”“牛膝-黄芪”“黄芪-炒白术”“黄芪-山药”,多归为肺、脾、肾经。肺为水之上源,位上焦,金水相生,治水当先治气,脾属中焦,乃先天之本,输布和运化水谷精微,肾位下焦,为后天之本,代谢全身水液,肾气又可分清降浊形成尿液。三焦畅通则机体水液代谢正常。以上反映了马老师在治疗IgA 肾病时,注重调节“肺-脾-肾”轴,通调三焦,扶正固本。

通过对171 诊次患者病案进行辨证分析,前三位分别为浊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证、气虚夹瘀证。对上述证型进行组方规律探究,结果显示,浊瘀互结证常使用黄芪、大黄、桃仁、地龙、牛膝、车前草,此方为国家级名中医李学铭所创之“消瘀泄浊饮”,化裁自《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制大黄为君药,发挥通利逐瘀、荡涤胃肠、清除邪浊作用,桃仁、牛膝活血祛瘀,配伍虫类药地龙,加强化瘀通络功效,此三味药物为臣药,佐药选取生黄芪,补气行血,使药力布达全身,车前草为使药,利水通淋,引浊毒下行[3]。若瘀血重者常配伍川芎、丹参,痰湿重者配伍姜半夏、陈皮,浊毒甚者配伍石见穿、六月雪。气阴两虚证,常用药物组成为黄芪、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肾精不固者配伍芡实、金樱子,肺气虚者配伍炒白术、防风,血虚者配伍当归、丹参。气虚夹瘀证常用药物亦选用消瘀泄浊饮,补气泄浊,泄中寓补,若气阴两虚加用党参、生地黄,脾肾亏虚则配伍山药、山茱萸,肺气不固配伍炒白术、防风,风湿阻络配伍僵蚕、青风藤等。上述辨证加减反映了马红珍教授博极经典,善用经方、小方,药小力专。如黄芪与党参伍用,取自《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可补脾益肺,益气养血。由金樱子、芡实组成的“水陆二仙丹”出自《洪氏经验集》,有益肾滋阴、收敛固摄之功效,可治疗肾虚所致的小便频数、遗尿等。女贞子、墨旱莲组成的“二至丸”,长于补益肝肾,滋阴止血,对于肾性血尿疗效佳。肺脾气虚患者,可因外感而致病情反复,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的“玉屏风散”功效为益气固表止汗,可提高患者御邪能力,实现“未病先防”。

在临床诊疗IgA 肾病过程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常需联合激素、免疫抑制剂共同使用,在激素使用过程中常伴随较多副作用。马老师认为,在激素足量使用阶段,患者常可表现为面赤、易兴奋、食欲旺盛、盗汗、寐欠安等,常见肝肾阴虚证,当滋阴降火,常用六味地黄丸化裁,可兼夹湿热,常配伍黄连温胆汤、三仁汤清热化湿。激素逐渐减至较小剂量时,患者常表现为疲倦乏力,怕冷,易感冒,辨证属脾肾阳虚证,法当温补脾肾,益火之源,常用金匮肾气丸;若辨为肺脾气虚证,常用加味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此外,若患者湿热、瘀血明显者,常提示病情易反复,宜及时祛邪。激素治疗过程配伍中药,既可改善不适证候,又为平稳撤激素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马红珍教授治疗IgA 肾病时注重调节“肺-脾-肾”轴,不断扶正,适时祛邪,寓泄于补,补而不滞,善用经方、小方,用药注重整体阴阳平衡,并兼顾药物副作用的调理。本研究获取的核心药物组成及新处方,为研究和传承其学术思想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新思路。但数据挖掘方法仍需结合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综合考量,以更好地贡献于临床诊疗。

猜你喜欢

牛膝组方白术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当归-牛膝防治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Shunxin decoction (顺心组方) improves diastolic function in ra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induced by abdominal aorta constriction through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牛膝化学成分及其对细胞增殖影响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针灸联合中药组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探讨
牛膝鸡爪/明·冯梦龙《广笑府》
牛膝配方颗粒中蜕皮甾酮的含量测定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