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读自读 内外融合
2021-09-26俞燕萍
俞燕萍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为了实现“一课一得”,力求将一篇课文的知识点罗列清楚,讲析到位,生怕遗漏一星半点。但教学反馈结果常常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单篇教学,单打独斗,不成气候。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我们还是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走向整体教学的研究之路。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教材旨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素养。随着统编教材的普及,“一体化”的概念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如智慧地通过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教读课强调的是教方法,自读课则是让学生在自读中用方法。
以名著《西游记》教学为例。《西游记》的故事学生多少都听过,也都看过相关的影视资料,对情节有所了解。恰恰因为这样,有些学生满足于已有的认知,甚至是一些错误的印象,而对阅读《西游记》原著的态度不够认真。基于此,我们要注意在整体把握各异形象的基础上重视精读。
一、导读初始指明方向
我们可以选用这样的导入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鲁迅曾说《西游记》,“人人都喜欢看”。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八万四千根毫毛随心变化。金箍棒舞得虎虎生威,各路仙家神通上天入地……单单一部西游,满足了我们的无限遐想。一部《西游记》一百回,第一至七回可以说是猴子的英雄史。第八至十二回可说是交代了唐僧的前世今生。第十三至一百回可说是师徒的创业史。一句话概括:唐僧师徒千辛万苦斩妖除魔万里西天取真经。但倘若我们只了解至此,未免太可惜了。因为《西游记》中还有很多好玩的事,还有好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有好多奥妙之处。所有的奥秘,都藏在吴承恩的文字里面,让我们慧眼读经典名著,重回这想象雄奇的世界。
二、整体把握各异形象
把握书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是读《西游记》必定会关注的问题。如孙猴子这个形象,可以让学生结合猴子名号的前后变化来谈谈他的精彩过往——依次为石猴,千岁大王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
每个名号的背后都有故事可读。但普通的情节概括梳理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我们可以尝试用朋友圈的形式呈现。假如西游也有朋友圈,会发生什么样的趣事,我们又能从中探寻到什么呢?
以唐僧为例,可出示朋友圈中他身披袈裟的图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取经之路,贫僧自当一步一个脚印。”同时抛出问题:作为取经团队的领导,唐僧是四人中最希望早日取得真经的,为了这一目标,他也是历经艰辛。他身上有哪些值得称赞的地方?
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并带着兴趣去书中一路探寻。学生很容易能得出以下结论:性情和善,信仰坚定。
同时,学生也会发现唐僧身上的弱点。此时,我们不妨追问一句:但有时阻碍取经行程的,恰恰也是他。他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呢?
学生可以感知到他太慈悲,肉眼凡胎,不辨忠奸的特点。
当然,整个探究过程须紧扣文本,并提醒学生适时批注。
又如出示八戒的朋友圈,配文:“师傅又被抓走了。还是早点分行李回高老庄去吧。”学生一看即知,八戒遇事易退缩。八戒身上有不少缺点,悟空常常喊他“呆子”。我们可以追问一句,八戒真的呆吗?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时给出相应回目。
如第六十七回:原来那怪只是舞枪遮架,更无半分儿攻杀,行者一条棒不离那怪的头上。八戒笑道:“沙僧,你在这里护持,让老猪去帮打帮打,莫教那猴子独干这功,领头一钟酒。”
第七十四回:八戒道:“师父,莫怪我说。若论赌变化,使促掐捉弄人,我们三五个也不如师兄;若论老实,象师兄就摆一队伍,也不如我。”唐僧道:“正是!正是!你还老实。”
第七十六回:那呆子认是行者声音,在水里乱骂道:“天杀的弼马温!到这们苦处还来打诈财物哩!”
在欢笑中,学生看到了八戒憨厚纯朴,没有害人之心;爱占小便宜,嫉妒心强,喜欢搬弄是非,有时耍小聪明。
我们也可以再追加一点:这么一个有点懒惰、有点贪吃的八戒,也有肯干脏活、累活的時候。请学生在过八百里稀柿胡同的情节中找到证据。
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倘若我们总是出示现成的朋友圈让学生分析,可能会产生视觉审美疲劳。对此可以灵活变通。比如悟空。悟空很忙,如果他发朋友圈,大概会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创作。
三、精读选段发挥实效
《西游记》巨大的阅读量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回回教读,也不需要回回教读。我们可以选择部分回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思路和方法,拓宽他们的视野。在选定精读回目后,还要思考教读的形式。
教师还是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在学生自主探究之余,给出一些方向。
悟空极具个性。书中他有不少名言,如“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然而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猴子居然数次落泪。这个细节值得学生探究。
除了第二十七回打白骨精被师傅赶走时“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第三十四回他也落泪了,因何落泪?
原文中写道:“老孙既显手段,变做小妖,来请这老怪,没有个直直的站了说话之理,一定见他磕头才是。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止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师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为他使碎六叶连肝肺,用尽三毛七孔心。一卷经能值几何?今日却教我去拜此怪。若不跪拜,必定走了风汛。苦啊!算来只为师父受困,故使我受辱于人。”
这样,学生能深切感受到孙悟空身上不仅仅有聪明、勇敢、顽皮、灵活、充满斗争精神的特点,同时也是有情有义的。取经之路锻造了他,让他日渐成熟。
这几个人物组成的取经队伍,一路上有苦有甜,有笑有泪。
我们来探寻其中的两个故事——“三戏”和“三调”。
学生精读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的故事,老师引导提问:其实,白骨精在第二次变为一个老妇的时候,露出了破绽。谁发现了?悟空。八十老妇二十女,六十岁生娃?破绽还不小。可是唐僧有没有发现?为什么?除了他肉眼凡胎,还因为他对悟空有成见,影响了基本的判断。八戒有没有发现?也没有。为什么?色迷心窍,还为悟空打死貌美姑娘的事怀恨在心呢。沙僧有没有发现?文中没提及。不过按他循规蹈矩、默默无闻、明哲保身的个性,哪怕有疑惑多半也不会出声。
白骨夫人本身并不算是特别厉害的妖精,但尸魔三戏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什么后果?这暴露出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补救的?你的身上有没有唐僧师徒的影子?
这一系列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更深的理解。
至于三调芭蕉扇的故事,情节类似,胜在细节。可以让学生翻开语文书,演读一调,适当加上动作。可以赏读悟空与牛魔王打斗场景的描写,感受好一场激烈的厮杀!
难怪鲁迅先生分析《西游记》说,书中“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妖魔身上也有人性。思子心切,对孩子爱之深,对悟空责之切。不过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红孩儿做了善财童子,享极乐之门堂,受逍遥之永寿。老牛和铁扇这般爱子,见识未免短浅了些。
不管是唐僧师徒,还是神仙妖魔,他们的形象都不是刻板不变的,所谓神魔皆有情。如第八十三回中,天王见金星捧着旨意,即命焚香。及转身,又见行者跟入,天王即又作怒。你道他作怒为何?李天王的暴躁易怒爱记仇,让我们感受到神佛身上也有人性的弱点。
一部《西游记》,是吴承恩的智慧结晶,是理想与现实交锋的产物,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经典名著。究其好看之道,可谓:结构严密,繁而不乱。情节巧妙,细节加分。人物各异,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幽默。
我们有必要提醒学生:随着铃声响起,名著课会结束,但西游探寻之旅并没有结束。比如书中的对联,诗句对写作的指导意义。愿同学们用心赏读,继续探寻,感受经典,感悟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石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