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学旅行课程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2021-09-26梁玥颖黄钰涵
梁玥颖 黄钰涵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规划,自此,研学旅行作为一门活动课程,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对国内有关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梳理和归纳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1. 研究数据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在CNKI的“高级检索”中选择“研学旅行课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12月31日。剔除会议通知、征稿启事与重复论文后,最终确定了289篇有效文献。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对所选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它具备聚焦研究领域热点、揭示研究领域演变过程等功能,可以对研学旅行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发展趋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对一篇文献主题的高度概括与凝练,高频关键词常常被用来确定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关键词共线网络图谱(见图1)。图中的圆点越大意味着所代表的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此外,一般认为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节点在这个知识网络结构中的位置比较重要。因此,本研究将关键词的频次与中心性相结合作为研究热点的判断依据。频次排在前5位且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依次是“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学旅行课程”“课程设计”“中小学”,说明这5个关键词比较准确地抓住了研学旅行课程研究领域的热点。
2. 研究领域
为了探索研究的前沿领域,本研究在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基础上,通过谱聚类算法生成知识聚类,并借助Log-likelihood ratio(LLR)算法生成了包括214个节点、257条连线、聚类数量为9的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见图2)。
(1)聚类#0课程开发,是最大的聚类,包括“中小学生”“乡土地理”“校本课程”等关键词。在该聚类中,研究者主要关注了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特征、挑战及策略等,探讨了乡土地理等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过程。部分研究者提出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指出学校应从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这四個环节来设计开发课程。还有研究进一步结合学科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实例,如地理学科校本课程。
(2)聚类#1课程设计,包含“核心素养”“策略”“高中地理”等关键词。在该聚类中,研究者倾向于融合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结合地理学科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设计,以及论述在设计研学旅行课程中的阻碍和相应的对策。有学者基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构建出“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为相关教育人员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课程模型。
(3)聚类#2研学旅行课程,包含“准备质量”“中小学生”“后续发展质量”等关键词。在该聚类中,研究者主要论述了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探讨了研学旅行课程化的问题与对策以及课程标准的制订。有研究者总结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模式、特点,提出了推进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的建议。
(4)聚类# 3教育部,包含“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纲要”等关键词。在该聚类中,教育部出台的研学旅行课程相关政策是讨论的中心话题。例如,朱洪秋就《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对研学旅行课程化的政策导向意义进行了探究,曲小毅梳理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研学旅行课程属性的规定。
(5)聚类#4人地协调观,包含“地理环境”“地理实践力”“三维目标”等关键词。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人地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该聚类中,研究者强调了研学旅行课程在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价值和理念,并具体探讨了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等问题。
(6)聚类#5中小学,包含“教育部”“旅行社”“实施策略”等关键词。中小学是教育部所规定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责任主体。研究者分别从活态文化、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等角度探讨了中小学推进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并分析了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中课程导向模糊与偏离、课程评价弱化与空白等问题背后的成因和解决之道。
其他三个比较小的聚类分别是聚类#6课程、聚类#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聚类#8实践路径。聚类#6课程,与上述聚类的研究内容重合较多,不再具体展开说明。而聚类#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聚类#8实践路径节点数太少,说明相关文献量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体系构建的研究十分匮乏。
3. 研究机构的类别及合作情况
通过分析研究机构可以探测某一研究力量的分布、研究基地和研究团队形成状况。本研究选择CiteSpace的研究机构节点生成共现网络图谱,通过分析后台数据发现,研学旅行课程研究机构主要有三大类:高等院校、各级各类教研部门与中小学以及出版社(集团)。以山西农业大学、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地理教学》编辑部等为代表的研究机构,是目前研学旅行课程的主要研究基地,但是研究机构共现网络的密度(Density)仅为0.0024,说明机构间的合作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三、研究趋势与展望
1. 研究趋势
本研究在关键词的基础上,按“1”为时间片段单位(年)统计前沿关键词时序图谱(见图3)。根据图谱的分布情况,2017年可视为研究的分界点。2017年以前的研究主要探讨了研学旅行向课程方向发展的价值所在。2017年开始,随着相关政策的推动,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设计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相关成果“遍地开花”,预计未来这两大主题的研究热度仍呈上升趋势,有关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也将紧随其研究步伐,受到更多关注。
2. 研究展望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对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序等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反映出研学旅行课程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针对从中发现的不足做出如下四点研究展望:
(1)在研究主题上,开拓研究的体系化、多元化、深入化发展方向
在宏观层面,目前的研究主要以泰勒目标模式为中心议题,集中于现实研究,缺乏理论架构的支持。未来我国学者应结合本国国情,以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和构建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框架体系。在中观层面,目前关于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讨论占绝大比例,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研究较为薄弱。未来研究应多关注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挖掘多元化的主题,全面建构研究体系的大厦。在微观层面,目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教师与营地研学导师等实施主体之间的能力素养要求、课程评价方法的适切性等主题关心不足,未来应围绕相关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2)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综合化、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在定性研究方面,目前学者普遍采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对研学旅行课程展开经验性描述和归纳总结,深入而扎实的个案研究、叙事研究、历史研究等仍然十分欠缺。在量化研究方面,目前国内研学旅行课程在中小学的落实情况不一、开展水平差异较大,规范性的量化研究特别是面向实践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导致研究結论的信度和效度明显不足。因此,未来学者应在定性分析和量化分析方面深耕细作,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具体而言,定性研究应配合科学的研究工具和成熟的理论,如采用NVivo软件和扎根理论对研学旅行课程理论进行系统建构;量化研究应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提升面向个案的实证研究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定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时,则应根据研究需要全面思考研究方法的适用性,考虑如何在突出研究过程中的人文特征的同时又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3)在研究视野上,拓宽跨学科、跨国界的视野
研学旅行课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各个学科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融合得越好,就越接近研学旅行课程所要达到的应然目标。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管理学和教育学两个角度来探讨研学旅行课程,欠缺从不同角度对课程做出多样化探索的尝试。因此,未来研究应跨学科、跨国界,推动旅游专家、中小学一线教师、高校各学科学者强强联手,以教育性为研究基点,强化对活动课程开发模式、旅行中的学习机制以及研学旅行中的组织管理、安全保障、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等研究方向的探索,以期实现研学旅行课程育人功能的可达性、科学性、有效性。
另外,研学旅行课程并非中国的专利品,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国家早已将其纳入常态化课程,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反观国内,研学旅行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成果较少。因此,未来对国外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依据、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研究与在地化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同时应多邀请国际专家进行指导乃至参与研究。
(4)在研究机构上,加强机构间的研究合作度及高校的研究关注度
目前,研学旅行课程研究机构间缺乏合作,还未形成专门的研究团队。在现有机构中,中小学是研学旅行课程研究的主力军,而作为研究重地的高校,对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未来研究机构应重视跨部门、跨校以及跨地区的合作,建立稳定持久的合作联盟;高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应注重挖掘研学旅行课程中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研究领域进行开拓性科研。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