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性空间体验下的路径生成研究

2021-09-26王佳楠

大观 2021年8期
关键词:坡道

王佳楠

摘 要:通过探究体验在不同研究领域中的理论概念及内涵,对比推断出关于体验的相关因素,以此为切入点,对线性空间体验下的路径生成过程进行分析论证。从知觉现象学的角度将人的空间活动与路径的功能作用相结合,得知路径的体验模式分为知觉体验和场所体验两种,并将室内坡道作为路径研究案例加以论证。在综合以上空间体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坡道设计的分类和运用进行归纳总结来进一步阐述基于体验角度的路径生成相关内容。

关键词:线性空间;路径;知觉体验;场所体验;坡道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空间的特性。坡道作为路径空间形态之一,实现了对线性空间中“层”的消解,打破了空间垂直与水平方向的硬性序列组合,使空间具有了更为自然的线性特征,丰富了线性空间的内部层次。因此,文章以室内坡道为路径生成的研究案例进行线性空间体验的相关论述。

一、体验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何谓“体验”?刘惊铎的《道德体验论》中将其定义为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也是一种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魅力化育模式[1]。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去体验生存环境,感受和改造自然,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体验的过程中通过身体与空间相遇,感受着建筑空间的存在与变化,这种身处在空间之中而又超越空间本身的感知行为,便是对空间的体验。

在设计领域中,早在原始时期就以人体形态去象征建筑,衍生出了人文主义建筑学这一理论研究。在人文主义建筑学中,以人为中心,通过有意识地将建筑空间赋予人的运动和情绪,把自身的功能形象投射为具体形式,从而把建筑空间改写成人类自己的术语[2]。随着现代建筑的诞生和发展,建筑的设计理念逐渐从形式主义转变为实用和功能主义,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建筑师逐渐重视起人在建筑路径上的体验感和场所感,在现代建筑代表作萨伏伊别墅中的坡道设计更强调了路径作为人活动的场所这一特点。由此,路径在线性空间中的功能作用被建筑师发掘并予以建筑空间更丰富的体验性和创造力。从相关领域的研究可以分离出体验的相关因素有三方面:一是体验的主体与客体,在本文中,体验的主体是游历建筑的人本身,客体是线性空间。二是体验者在感知层面的心理感受。以知觉现象学为原理,体验者在线性空间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进行了参与式的知觉体验和场所体验,并给予了个人情感和精神需求。三是体验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指向某一特定地点特定场所的体验,也可以是漫步建筑过程中连续不间断的空间体验,表现形式的不同与路径的功能以及特性息息相关[3]。

二、路径在线性空间中的功能和特性

空間从线性的二维空间发展到立体的三维空间,垂直界面既是一种媒介也丰富了空间的体验过程。在线性空间中,人类的活动有了方向性,路径的生成来源于人们的运动轨迹的变化,空间的体验也伴随而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路径作为线索,引导主体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走向客体。

在扬·盖尔所著的《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人类的空间活动分为三大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4]。这三种活动类型成为划分路径功能的主要依据(图1)。在路径的功能分类中,交通功能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它保证了线性空间整体性和连贯性。而引导功能和交流功能都是以人的角度出发,不同的是引导功能是以人的知觉意识为前提,从自身的感官系统出发,通过身体感知和心理图式来达到体验的效果,是一种知觉体验的方式。而在交流功能中路径的角色是主动的,人却是被动的,路径在空间环境氛围的营造下牵引人们进行一系列人与环境之间的交往和体验。

路径在其功能作用下具有指向性,连续性和序列性的线性空间特征。坡道的斜面暗示着路径的方向性和主要空间的存在位置,打破了线性空间结构的沉闷感且融合了分隔的空间,延长了体验者的行径时间并在倾斜的坡面提供给人们交往和活动的场所,利用建筑带来的场所感来烘托氛围达到体验的效果。

三、路径生成的体验模式

(一)知觉体验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一书中强调了知觉在体验过程中的重要性,一味地以客观思维认识世界将会失去真实生活的本质意义。从建筑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知觉来源于人对空间的感受,它不仅指人对于空间布局、体量和色彩等的直观记忆,更需要通过身心的投入激发个人的情感从而产生知觉,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体验方式。芬兰建筑师尤哈尼·帕拉斯玛在论文集《肌肤之目——建筑与感官》中写道:“在艺术的体验中,一种奇特的置换发生——我赋予空间以情感和联想,而空间给我的是它的氛围,这种氛围激发和活跃了我的认知和思想。”[5]由此,知觉体验在路径生成中分三个过程。首先,直接体验。最初接触空间所带来的感官刺激,比如道路的材质和颜色等等。这些都是被动接受的直接且不清晰的客观感受。其次,通感体验。来自五官的多重体验相互重合、置换,合为一体并且传入大脑,诱发心里的感受,是生理感知和心理感知的双重体验。最后,情感体验。在感官体验下激发大脑的思考,随即唤醒过往的记忆,将陌生环境带来的体验寄托到自身的情感中,达到真正体验的精神内涵。

在米兰世博会的中国企业联合馆设计中,建筑整体形状表现为“负阴抱阳、内外相生”的姿态,通过“方圆”“曲直”“内外”“虚实”“刚柔”“动静”等建筑处理手法来体现传统中国哲学思想。建筑以“中国种子”和“森林绿核”原型的树枝状筒体为核心,而坡道围绕筒体盘旋而上直至屋顶花园[6](图2)。展览空间通过坡道来组织游览者的观展流线,人们的视线穿过卷曲的半透明外膜达到室内外流线自然切换的效果从而产生对空间的知觉体验,仿佛穿梭于传统园林中,在巡游中领略着中国园景文化的魅力和空间的禅修意境。

(二)场所体验

在场所体验模式中,场所理论是建筑现象学研究的核心理论,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一书中以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观为基础,认为“定居”的概念与“存在的立足点”相近,含有“空间”和“特性”两个方面。场所具有空间特征但又不完全是空间,它由人、生活和空间秩序三部分组成,当人们将空间赋予存在意义时,空间才被称为场所。路径空间也具有场所性,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将生活的场所(人类聚居地)描述为由“图形标志物”“节点”“路径”“分区”“边界”五个空间元素构成,舒尔茨在《建筑——存在、语言和场所》中提出对于“在路上”的定义,即包括路径和路径所穿过的区域,而路径的特点首要就是指它所经过的“生活的世界”,这充分说明了路径的场所性特征。

在坡道上人们通过游历的方式产生对空间的感受并激发内心情感,而周围环境由空间上升为场所。随着场所感的增强,路径从抽象的三维实体升华到精神层面的生活经验和空间本质上,在场所精神的感召下回归到建筑最根本的体验中。

在庫哈斯设计的康索现代艺术中心中,三条相互交错的坡道通过打破空间垂直交错相对沉重的结构和自身的连续性特点来建立城市与建筑(图3)。室内与室外以及内部空间的相互交接循环交通组织方式实现各种功能和流线,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和序列性,将不同的空间并置在一起形成一种循环交通组织方式来实现各种功能和流线[7]。而路径上的每一个点都能很好地表达出连续线性空间的效果,且传达给人们更多由社会活动与生活场所带来的游移感和体验感。

四、体验角度下坡道的应用形式

室内坡道作为路径的表现形式之一有着独特的空间造型,它本身的连续性和序列性使其在空间结构上提供给人们视觉上一定的韵律感和美感。建筑师在进行创作时往往采用旋转与连续、层叠与穿插、排列与转折等多种模块组合方式,来提升空间的流动性和人们对建筑的体验感和场所感[8]。基于坡道特性和在体验模式下对建筑线性空间的作用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导向性坡道和连续性坡道[9]。

(一)导向性坡道

导向性坡道的表现形式为有等级的定向型和无等级的发散型。

定向型坡道多用于强调入口空间的方向性以及增强建筑符号元素的设计感。在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外部空间中,建筑正立面投射的三角形圆锥体首先引起了人们的驻足,而近距离的赏析则需要通过一条狭长的坡道方可到达。在这里坡道除了指引人们向上行走外,还为三角圆锥的展现带来了欲扬先抑的神秘感,加上入口处无边界水面的建筑倒影,三角锥体对人们形成的庇护以及入口的空间仪式感展露无遗。另一条环形坡道则更具备导向性坡道的方向性,它兼具观景路径与入口指引的功能,环形的空间形态更是增添了室外游览路径的趣味性和造型的多样化。

相比于定向性坡道来说,发散型坡道主要用于景观园林中的路径空间,比如传统园林中的廊道和桥,它更重视与周围山水草木间相互映衬给予人们恬静怡人的心理感受。

(二)连续性坡道

连续性坡道强调了路径的场所性和序列性,旨在表现坡道的过渡和功能作用。在线性空间内,坡道的边界是模糊的,它消解了“层”的界限,打破了维度的束缚并改变创造出无限动态的位移关系,使人们体验到自然且不间断的空间流线。

在谢子龙影像馆的室内路径空间营造中,剪刀坡道的设计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室内半封闭式幽暗的中庭空间内,一道倾泻而下的天光形成“光的峡谷”洒在叠合的路径上,倾斜的坡面模糊了上下层间垂直方向上的边界限制,水平空间上产生了在竖向维度上流动的意义。拉伸的动态距离关系使人们身居其中感受光线与场所交合下静谧与灵动的转换,白色的清水混凝土迎合了场所中对停留与思考空间的需求,在坡道上驻足的人们伴着光的沐浴唤醒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在建筑中体验空间的语言。坡道在建立场所感知外它还兼具建筑功能空间的构成部分,多以展廊的空间形式提供给人们停止交流的活动场所。正如古根汉姆博物馆,赖特传承了他早期作品仙那度画廊中坡道的原型,在水平方向上突破了传统展览空间的束缚,引用了“匀质空间”和“无限生长”的线性空间概念,与建筑造型相结合,坡道连续的线性使每层展览空间的“场所精神”得以延续,其自身也充当了展廊的使用功能部分,引导参观者沿行径方向进行交流和体验。

综上所述,人塑造了空间,空间亦成就了人。路径作为建立人与空间关系的线索,引导人们在知觉与场所体验模式下赋予建筑以新的形式和语言,它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对建筑的思考与感悟。而坡道是路径更深层刻画后的体现,它正在以多样的姿态探索线性空间更为生动细腻的体验历程。

参考文献:

[1]黄绍华,严瑾,李艳丹.体验教育视阈下大学生闲暇生活研究[J].大学教育,2018(4):10-12.

[2]魏泽松.建筑空间与人体表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4:153-155.

[3]陆邵明.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15.

[4]李清涛.基于行为观察法的居民停留行为与住区活动空间关联性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7.

[5]帕拉斯玛.肌肤之目:建筑与感官[M].刘星,任丛丛,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5.

[6]任力之,吴杰,孙倩.与自然相合: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设计[J].建筑技艺,2015(3):64-71.

[7]刘茜,林涛.城市视角下的建筑坡道设计:以库哈斯为例[J].华中建筑,2014(2):45-49.

[8]邓奥博.现代建筑三维连续的坡形底界面形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7.

[9]苏婷,杨爽.浅谈坡道连续性下的自由式与跳跃式空间[J].山西建筑,2010(24):42-43.

作者单位: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坡道
夏天的样子
无障碍设计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平道坡道及台阶用功能转换的拉杆行李箱改进技术研究
夏天的样子
夏天的样子
莫干山漂流记
夏天的样子
关于汽车驻车制动性能检验三种模型的差异分析
关于HXD1型机车重联渡板变形的分析
大秦线3万吨组合列车操纵办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