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文言课文选编特点分析

2021-09-26徐悦悦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作业系统文言人教版

徐悦悦,任 强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引言

教材的选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实施。新课标指出:“教材编写应该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而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①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2.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结构安排合理有序,采用双线结构和相互关联的四大教材系统共同构成全部的知识体系。“所谓两条线索:一是知识的线索,二是能力训练的线索。中学语文教科书内部的这两条线索,又要借助于四个互相联系的系统组织起全部的教学内容,这四个系统就是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②张天琪.统编本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比较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11.其中,文言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载体,自身蕴含丰富的教学价值,在每个系统中的选编特点都非常明晰,明确体现出新课标的要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文言单元编排体系,将隐性的人文素养和显性语文知识结合呈现,不仅对整个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引,而且使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更加明晰,为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尝试。③陈恒舒.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设计思路[J].语文学习,2017(11):12-15.

一、选文系统特点

选文系统是否合理对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影响。通过对统编本教材和人教版教材对比,发现统编本教材在文言文选文系统的数量和内容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变动。

(一)文言文比重增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中指出,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是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并结合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和弘扬传统文化”为根本任务进行系统编排。①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载体,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在人教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其选文兼具典范性、创新性,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更贴合新课标的要求。

从文言文选编的数量来看,第一,整体选文数量,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阅读共选文213篇,其中文言文76篇;统编本教材阅读选文总共189篇,其中文言文数量为75篇。两者对比可以发现,人教版中文言文篇目占比为36%,而统编本中文言文的占比为40%,其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第二,每个年级的选文数量,相较于人教版教材,除九年级下册外,统编本教材每一年级的选文数量都有一定程度减少,但文言文数量以及占比却呈波动上升的趋势。选文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选文系统的侧重点和关注点,通过对选文比重分析,不难看出统编教材对文言文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两个版本选文数量统计

从文言文选编的内容来看,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课文均为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第一,统编教材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儒家传统经典篇目,比如选编了“四书”中《论语》与《孟子》的经典篇章以及“五经”中《诗经》与《礼记》的内容等。第二,统编教材的选文内容体现出丰富的文化民俗。例如,在《木兰诗》中,从木兰出征前购买的物品可以体现出游牧民族色彩;《核舟记》中展现出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微雕技艺。②徐东雪.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编排情况研究——以七、八年级语文教材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24.经典文章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可读性较强,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中明确指出:“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③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选取文质兼美的文言作品,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中也体现出统编教材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二)选文层级分明,符合学生发展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特点,后一阶段的发展以前一阶段为基础。统编教材的选文系统是在人教版的基础上改进的,相比人教版教材中的选文,统编教材文言文选文的一大特点就是其选文层级分明,在总体浅显易懂的前提下,又螺旋式上升,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统编教材的选文系统选取了不同朝代的名家名篇,不仅风格和体裁多种多样,而且便于学生理解。这种选文的模式符合学生初中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可以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效提高其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虽然人教版的选文系统涉及的内容体系也十分丰富,但是有些文章较为复杂,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无法完全贴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选入的《口技》,八年级上册选入的《观潮》,九年级上册选入的《隆中对》,九年级下册选入的《公输》等文章,这些文言文篇幅较长,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在统编教材编排过程中将其进行了删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材的选择不仅要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要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①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3.统编教材根据新课标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文言文主要选取了适于学生学习的名家名篇,选文涉及多个朝代以及不同的风格体裁。从朝代来看,统编本教材选编的38篇文言文(不含古诗词),不仅通俗易懂,且意韵深远。从不同体裁来看,更加丰富多样。比如七年级下册选编的《短文二篇》中的《陋室铭》,是经典的骈体文。文章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符合现阶段初中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八年级上册选编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骈散结合的优秀作品。八年级下册选编的《马说》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一篇优秀的语录体议论性散文。九年级上册所选取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更是广为传颂的经典文言散文。统编本教材的文言文是在人教版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筛选,充分考虑到了时代、文体、作者、读者等多重因素,有利于提升中学生的文言知识和理解能力。

二、助读系统特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其所能到达的知识高度有一定的落差。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搭建支架,使学生到达这一潜在的学习高度。助读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基本构成要素,又称提示系统或助学系统,是以“助读”为核心,主要根据选文而开展的辅助性材料,包括注释、插图、提示语等几大方面②韦 敏.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7.(插图内容两个版本并无较大区别,本文不再详细论述)。充分利用助读系统,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确立教学目标,还可以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提高学生自读能力。

(一)贴近生活指导,便于学习理解

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理论,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强调将教育和生活融合,促进儿童个性和实践发展。③刘铁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2):91-112+190.由于文言文单元教学文本自身的特殊性,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文言单元的教学应该以生活化、简明化为主,通过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部分有机结合,以文言知识为主体,通过文章联系生活,最后升华到文化内涵,构建以“言”为本位的阅读教学模式。助读系统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在文言文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单元导读作为单元开篇的整体提示语,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具有宏观导向价值,对研究文言文的助读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单元导读来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完整性。单元导读作为一个单元的整体提示语,应该从宏观角度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梳理概括,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整体的教与学的思路。二是生活化。由于文言文远离生活,所以在文言文单元的提示语中,应该多以情境策略为主添加符合实际生活的描述性语言,以便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第三,清晰性。作为教材的提示语,应该重视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的双重原则,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清晰的双重指引。

以提示语中的单元导读为例,根据单元选文内容的相似性,本文选取了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桃花源记》《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和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的内容进行对比。见表2。

表2 两个版本单元导读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人教版和统编本的单元导读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概括单元的内容以及本单元学习主题,即语文学习中人文要素的体现;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出具体的文言文学习目标,即具体语文要素的体现。从完整性角度来看,两个版本的单元导读都体现出本单元的主体内容,但是人教版教材的单元导读没有明显体现出本单元主题和价值倾向。从生活化的标准来看,人教版的单元导读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策略性方法,且偏向于文学常识和学习方法的简单介绍,叙述语言简洁,突出语文知识性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而统编本教材则是从人文要素的角度介绍本单元的主题以及学习目标,从单元导读的第一部分开始,就利用情境策略创设了学习的情境,并辅之以插图背景,使文言文单元能够更加贴合中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恰当理解。从清晰性的标准来看,在人文要素的总结上,人教版的概括较散,描述不够集中,这既与原来的选篇组合有关,也说明单元导读中没能提炼出相对比较明确的人文要素;而统编本则强调了“古人的思想、情趣”“智慧”,通过生活化、情境化的语言描述,体现了明确的人文要素和单元主题——人与自然。在语文要素的总结上,人教版教材重在对“文”的理解。例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其落脚点在于对课文大意和语言的鉴赏上。统编教材则是在“言”的基础上,重视学习方法的介绍。例如“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语言”等,其内涵就体现出对阅读方法的重视。

(二)重视学生主体,有利于提升阅读能力

新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①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中都选编了《陋室铭》这篇经典文言课文,这说明其文本价值有着极强的可教性与可读性。但是两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于这篇文言课文的具体编排也有着很大不同,下面以此课文为例,探讨统编本教材和人教版教材在具体课文的助读系统中的区别。

1.课前导读:目标明确,指向性强

从课前导读来看,人教版教材的课前导读提到了两个要点:一是“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二是通过诵读,结合背景领会作者的情怀。这充分体现了课前导读对于教学的指向作用——重点教授“托物言志”手法以及体会作者情感。首先,对于文章的体裁以及阅读的要求没有具体涉及。其次,在这个课前导读的要求上,没有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人教版教材的课前导读对于教师教学的指向性明确,但是对于学生学习的任务要求不突出,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感。所以,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可能会聚焦于写法分析而忽视对于这篇文言课文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度解读文本而忽视了学生的诵读和个人理解。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该善于引发学生观念的不平衡性,培养学生自觉意识。初中语文统编本教材中的课前导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课文本身的特点,在其课前导读中也提出了两个要点内容:一是重点提及了《陋室铭》一文的文体,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这一体裁。二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参考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自己解决疑难问题。首先,初中语文统编本教材明确把这一课前导读的内容命名为“预习”,这是人教版教材中所不曾明确提及的,由此可以体现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在自己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对于文言文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强调了作为阅读单元,“读”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通过诵读,可以更加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明确的课前预习目标,更具指向性,让学生可以充分把握文章的关键点,有针对性地自我学习,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辅助作用。

2.课下注释:内容精炼,探究性强

从课下注释来看,初中语文统编本教材和人教版教材也有不同之处。统编本教材的课下注释内容更加精炼,具有时代性和探究性,有利于学生借助注释培养自学能力及自读能力。

通过两个版本的教材对比可发现,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相对于人教版而言在注释方面有不小的改动。下面以《陋室铭》为例,用图表的方式进行具体展示(两个版本相似之处不再一一列举)。见表3。从表3对比情况不难看出,初中语文统编本教材和人教版教材在课下注释编排上有一些不同之处。第一,统编本教材注释内容更加精简。例如注释②和③,在统编本教材中直接标注了学生难以理解的关键字词,有针对性地添加注释。第二,统编本教材注释编排更注重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探究性强。例如在注释⑨中,部编版教材将学生不易理解的【金经】做了更详细通俗的解释,方便学生进一步探究。第三,统编本教材更加贴合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从注释①选文的出处来看,统编本教材更加贴近中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进行课下阅读。从注释⑦来看,统编本教材注释更加严谨,更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表3 《陋室铭》课下注释对比

三、作业系统特点

语文教材的作业系统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大纲或语文教学需要而编写或制作的用于教学或与教学有关的材料,它是构成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纽带,具有其自己的特点和功能。①刘 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充分利用其作业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与人教版教材相比,统编本教材中文言文单元的作业系统更加完善,围绕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目标,有助于学生完善整体知识体系,体现出对学习方法的重视,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一)拓展延伸,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

广义的作业系统包括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口头或书面的练习题、思考题和实践活动,狭义的作业系统就是指每篇课文后的作业与练习。①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学)[A].黄丹秀.统编本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比较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7.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狭义的作业系统,包括人教版的“研讨与练习”和统编本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几个板块。

人教版教材的课后习题主要呈现在“研讨与练习”这一个板块。其问题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是背诵并默写全文。此项考查的是对经典文章的积累和运用。第二类主要考查重点语句和全文主旨的理解和赏析。第三类是考查学生对于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人教版教材的课后习题主要注重于文言知识的理解以及文章思想的理解两部分。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落脚于创造力的提升。②邢少颖,张淑娟.从问题连续体和多元智力理论看当前的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5):58-61.初中语文统编本教材在人教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课后习题更加注重系统性的拓展延伸,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编者将课后习题划分为“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个板块。以《陋室铭》为例,可以看出在“思考探究”中,第一个问题是朗读课文以及分析对比《陋室铭》与《爱莲说》在语言上的不同。此设计体现出统编本教材中“群文阅读”的思想以及对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视。第二个问题在分析理解“何陋之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在学生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谈谈“惟吾德馨”的含义。这一点充分体现出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倾向。在“积累拓展”板块中也提到了默写并背诵的要求以及考查学生对于“之”字的理解。与人教版教材不同的是,人教版主要考查“之”字作为语气词的用法,要求学生凭语感找出。而在统编本教材中偏重于考查学生对课内外出现在“之”字的不同解释,要求学生分别掌握“之”字的几种常见用法。这一点可以看出统编本教材更注重学生能力的整体提升,更加注重人文要素和知识技能的综合培养。

(二)重视探究能力培养,紧扣核心素养

总主编温儒敏提出要“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③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这一点在作业系统的编排上有着明确体现。文言课文的基本知识除了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之外,还应该将重点放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理解经典文言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价值,也是现在中学生所必备的素养。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人教版教材作业系统重在对课文知识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突出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例如《桃花源记》,其课后习题分为四个大问题,第一个是要求熟读并背诵;第二个问题是考察作者寄托了怎么样的理想,这是考察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都是考察学生对于重点语句和实词、虚词的理解。综合来看,每个问题都是考察学生对这篇经典文言作品的积累和运用情况,其编写仅仅侧重于对语文知识的深度挖掘,缺少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支架式设计。

统编本教材的作业系统主要侧重于实践性和对学生能力的提升,紧扣语文核心素养。“思考探究”中的问题设置主要围绕课文主题,结合对知识技能的考察、探究作者情感意图,构建读者和作者双向对话的立体空间,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积累拓展”主要注重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支架,在拓展延伸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人教版教材作业系统中的知识空白。同样以《桃花源记》为例,除了对基本文言知识的考察以外,统编本教材还增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在“思考探究”中增加了“默读前两段,想象桃花林和桃花源之间的景色有何不同,并说一说给你的感受”一题。这道练习题充分体现出编者对于学生利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视。第二,统编本教材在“积累拓展”中的第六大题,补充了《桃花源诗》,通过对比来考察学生对于作者理想的认识。这一问题的设计强调了“对比”方法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通过拓展资料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以及对核心素养中“文化理解和传承”的重视。由上可见,统编本教材中的作业系统更加均衡,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知识系统特点

知识系统是包含隐性知识架构和显性知识内容的完整知识体系,其中,内在知识内容又分为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统编本教材的文言文编排采用了双线并行的单元排布方式,不仅使教材结构更加合理,而且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文言阅读课堂。

(一)双线并行,教材结构更清晰明确

教材的整体编排结构可以体现出编者对于选文本身的关注度以及对于学生的关注。人教版教材的文言单元编组较为集中,通常采用单独编组的方式,将一到两个单元的文言文集中教学。这种编排方式不利于学生吸收理解,且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而统编本教材的单元编排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的发展,采用混合编排与单独编排结合的方式进行单元排布。七年级的文言文采用现代文与文言文混合的方式进行编排,八年级既有混合编组也有单独编组单元。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特点,设置不同的编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解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由此可见,统编本教材在文言文的单元排布上更加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循序渐进的学习特点。

另外,统编本采用双线结构,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结合排布。例如,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单独编组的文言文单元。这一单元选取了《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饮酒》《春望》《雁山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几篇文言作品,不仅体现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是通过其文章编排体现了这一单元的主题——品格志趣,并且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人格修养、心怀天下、正心笃志等优秀品质。根据不同主题把有价值的经典文言作品融入单元教学之中,充分体现出初中语文统编本教材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于学生学习特点的关注。根据真实学情更好地辅助教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认知主义代表人物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学习的本质——即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内在的)方式和在实质上(不是字面上)的联系。①李亚娟,李 莉.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对小学教学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8):3-4.这种双线并行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在接受正确的价值观的同时,提升语文知识技能。

(二)语文方法性知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②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因此,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知识载体,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单元的知识体系按照分散编写的方式,将知识贯穿在注释、习题等多个方面,其知识系统更加偏向于陈述性知识体系。例如,以提示语中的课前导读为例,可以体现出两个版本的教材对于阅读方法的重视程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文,其课前导读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简单提及了“伯乐相马”和“韩愈借马抒发感慨”两个故事,并未提及其内容。另一方面是让读者抒发自己的感受。由此可见,人教版教材只关注学生应该“读什么”,对于“怎么读”缺少准确的提示。统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多次强调“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③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统编本教材将语文方法性知识融会贯通,对于文言文单元来说,更加注重阅读方法性知识开发,通过基本阅读方法与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方法相结合,大大丰富了课程标准的阅读方法性知识。①靳 彤.不可化约的语文方法性知识——兼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4):44-51.《马说》一文在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其课前导读明确命名为“阅读提示”,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其一,简要介绍“伯乐相马”的故事,方便学生清楚所引用的典故内容,增加学生对于选文背景的理解;其二,引出本文不同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并介绍韩愈此番言论的经历背景,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表达的思想情感;其三,给予阅读重点提示,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言简意赅的行文特点。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明确的阅读支架,把握文章的要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理解。

结语

统编本教材的文言文选文系统充分体现出时代性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其课文编排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的自读能力提升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选文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以及知识系统四个方面来把握教材的特点,真正读懂教材,用好教材,引导提升学生的文言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作业系统文言人教版
文言短文阅读训练三则
以词突破,辅以句式——高考文言断句题解答技巧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研究
全球智能电视出货份额破五 中国占比远超海外
优化作业系统 强化功能发挥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