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客感知下传统村落旅游文化安全实证研究
——以泰安市大汶口镇山西街村为例

2021-09-26刘肖梅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村落山西居民

刘肖梅,王 辉,吕 超

(1.泰山学院 旅游学院;2.泰山学院 体育学院,山东 泰安271021;3.贵州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古国,血缘加地缘的传统村落构成农耕文明的载体①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8.,由它衍生出多样的民族文化。传统村落的风格一般表现在自然的生态、古树、绿竹、菜地、池塘等,从水土环境、村落布局、居民建筑等方面反映出当地的历史与文化,具有观赏、教育和艺术价值,从而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②艾 霞.基于文化安全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以陕北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2):11-12.。

当前,学者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在“文化传承”“文化保护”等层面,而基于文化安全视角研究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较少。吴承照、肖建莉认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保护文化和发展经济③吴承照,肖建莉.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战略——以高迁古村落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4):56-60.;刘春腊、刘沛林指出村落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冲突但又确实存在矛盾④刘春腊,刘沛林.经济建设下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11):23-29.。对此,很多学者提出了解决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村落保护的建议,王云才以北京市门头沟传统村落为例,对古村落文化遗址保护与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保护性开发的对策⑤王云才.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301-306.;刘沛林提出传统村落的保护应遵从聚落的完整性⑥刘沛林.基于景观基因完整性理念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9,29(10):31-36.。宋亚超将乡村文化安全归纳为物质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精神文化安全和生态农业文化安全四个层面⑦宋亚超.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传统文化安全问题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7:34-36.。

旅游作为一种具有教育功能的精神文化活动,理应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重任。本文在对泰安市大汶口镇山西街村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中文化安全问题,旨在顺应当今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趋势,促进旅游业态的高品质发展,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一、传统村落旅游文化安全的理论架构

(一)传统村落与文化安全

“村落”是由一个个血缘加地缘组成的群体,是为人们所公认的社会单位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15.。传统村落是指村落中形成较早,蕴含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1999年,国内学术文献中首次出现“文化安全”一词,但考虑到文化安全涉及层面繁多,因此还未对其概念做出明确界定。在我国,文化安全和经济安全、政治安全、信息安全并称为“四大安全”,从传统村落的界定上可以看出,拥有厚重文化积淀的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显得尤为紧迫。

(二)传统村落旅游文化安全

传统村落旅游文化安全主要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传统村落受到冲击,甚至破坏,原有古村落价值逐渐消失。传统村落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精神特质,极具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历史传承性。近年来,传统村落文化发挥出当代的价值,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同时,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其传统文化安全问题更不容忽视。

(三)传统村落文化安全的评价体系

本文借鉴宋亚超(2017)乡村旅游文化安全的内容体系,将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中文化安全分为物质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信仰文化安全以及生产活动安全等四个方面。

1.物质文化安全

传统村落物质文化安全具体表现为村落建筑、饮食、服饰、工艺品等有形文化。如在村落建筑方面,由于对传统建筑投入的保护资金有限,很多老宅濒临倒塌;居民饮食、服饰方面,因不同程度地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导向,逐渐抛弃原有的传统服饰风格;工艺方面,村落当地的手工艺品逐渐失去特色,与周边其他景区的纪念品并无明显差别。

2.制度文化安全

传统村落制度文化安全包括村落秩序、村规民约、邻里关系等方面。地缘和血缘形成的传统部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制度约定,在工业文明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村落逐渐被外来文化影响、渗透,物质主义和个人利益的思想正在主导村民的行为意识,古村落逐渐被现代文明同化②周乾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考[J].长白学刊,2013(5):144-149.。

3.信仰文化安全

村落居民的行为方式、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要素构成了古村落旅游的精神文化产品③周其厚.桂林古村落旅游的开发与利用[J].社会科学家,2014,33(2):49-50.,如文字、语言、风俗、宗教和民间技艺等。信仰文化安全主要表现在村民的价值观、民风上,传统村落居民向往丰收的喜悦和简单的人生幸福。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大多摒弃了传统的价值观念,追逐高额的收益而忽略劳动的意义,最终导致传统村落的信仰危机④曲凯音.传统村落的文化安全问题辨析现状与提升[J].学理论,2014(33):22-25.。

4.生产文化安全

农耕文化景观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人们利用农耕改造自然、生产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生产中的劳动力乃至农作工具都是传统村落农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比如石磨、锄头、镰刀、犁、搂、扁担、独轮车等都是观赏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传统村落生态文化具体表现在种田、养蚕、采茶、种麻等传统方式,城市游客对此充满好奇和新鲜感,但是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农耕逐渐淡化、劳作方式日益现代化,游客无法体验到古村落的传统农耕文化。

二、泰安山西街村传统村落发展概况

2012年,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了第一批共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公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915个村落列入其中;2014年,公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994个村落列入其中;2016年,公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598个村落列入其中;2019年,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共2666个村落被列入其中。

(一)泰安市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概况

自2012年以来,泰安市多个村落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表1所示。2012年,泰安市大汶口镇山西街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是泰安市第一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

表1 泰安市村落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表

(二)山西街村传统村落简介

据山西会馆碑文记载,乾隆24年(1759年),山西商人修建山西会馆用以招待客商,后来随着会馆附近的工商户越来越多,形成两条南北大街,才定名为山西街。山西街村至今基本保存了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经历数百年的风雨后,至今还有很多古建筑仍保留原样。古街道的历史印记浓厚,山西街村见证了大汶口镇数百年前的商业繁荣和村居特色。泰安的山西会馆共有三处,泰城和楼德各有一处,而山西街村的山西会馆保存最为完整,至今基本保留原始风貌。

(三)山西街村旅游发展现状

经历数百年历史发展的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也是现时代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大汶口镇山西街村交通便利,文物资源众多,政府部门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致力于抓好传统村落的规划设计和修复工作,推进大汶口水上石头古镇项目建设,将明代古石桥、山西会馆及沿街古建筑整合打造,恢复古代建筑和商铺,再现人流攒动、商贾云集、招牌林立的商业古街。同时,以市场的理念经营村庄,打造了乡奢艺术酒店,完善院落式客房、儿童主题美术馆、文化中心展厅、中西餐厅及咖啡厅配套服务设施,满足不同入住人群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发展餐饮、住宿、手工艺品等产业,建设游船码头、藤蔓长廊等景观景点,带动产业增收。

三、泰安山西街村旅游文化安全的感知与评价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本文以山西街村为例,从传统村落物质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民俗信仰文化安全和生产活动文化安全四个维度,通过田野调查和问卷分析,对山西街村旅游发展中的文化安全现状进行剖析。本次调查于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进行,针对游客共发放问卷3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87份,其中网上问卷163份,有效问卷124份,问卷有效率为96%。

(二)问卷数据汇总与分析

1.游客的基本特征由表2可以看出,从性别构成上看,男女比例接近,其中男性游客138人,占总人数的48.08%;女性游客149人,占总人数的51.92%。从数据上看,传统村落旅游吸引力与游客的性别没有显著关联。从游客年龄结构方面分析,26~35岁的游客比例最大,占比33.45%,其次是36~45岁的游客,占比20.21%,与这两个年龄层次的游客经济基础较稳定,更喜欢通过这种方式调节平时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或带家人、孩子体验传统村落的古风古韵有关。总体看来,传统村落旅游的主体是中年人,他们更热衷于放松身心、寻求不同于城市的生活而来体验自然清新的古村落。从游客受教育的程度上看,高中及以下、本科和研究生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24.04%、34.15%和23%,说明文化程度较高的游客更倾向于选择文化底蕴丰厚的景点。从游客的职业上看,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和个体工商业者占比较多,分别为28.92%和19.51%。这与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和个体工商业者拥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有关。从游客的现居地来看,省内周边的游客占比最大,占总人数的31.36%;其次是泰安本地的游客,占总人数的25.78%;省外游客68人,占比23.69%;国外游客55人,占比19.16%。由此可见,山西街村旅游的知名度不高,游客主要来在泰安本地及省内周边地区,旅游宣传有待加强。

表2 样本游客的基本特征

2.游客对传统村落文化安全现状的客观评价

通过统计游客对山西街村传统村落文化安全的评价结果,得出每个评价因子的平均值和方差,平均值可以代表游客对某一维度的平均水准,平均值越高,则表示游客的实际感受越高;方差反映游客对某一维度所持态度的稳定性,方差越小,则表示游客对某一维度的实际感受越趋于统一。

在物质文化安全方面,从表3中可以看出,“传统村落布局规划科学合理,景观宜人”的均值为4.50,说明大多数游客对山西街村的整体布局和风格满意度较高;方差为0.11,反映出游客对此维度的评价值与平均值接近,波动较小。“传统建筑外观、材料、室内摆设保持原真性”的均值为2.12,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游客对建筑设计或材料装修存在不满意的地方;方差为0.54,说明这组数据较稳定,游客的意见比较集中。“居民衣着服饰具有传统特色”“有机会体验传统农作工具”的均值都低于2.5,表示游客的实际感受小于期望值;“手工艺品蕴含特色,具有传承价值”“餐饮食材有机,烹饪菜肴有当地特色”均值分别为3.09和3.98,表明山西街村在手工艺品和食材烹饪上具有一定地方特色;方差为0.56,说明大部分游客对山西街村的餐饮持满意态度。

表3 游客对传统村落文化安全的客观评价结果

在制度文化安全方面,“传统的村规民约尚有约束力,伦理道德规范”的均值为4.01,方差为0.84,“村落居民邻里关系和谐,互帮互助”均值为2.33,方差为0.92,由于这两个因子受游客主观心理影响较大,且游客游玩时间一般较短,因此参考价值不大。“村落的民宿经营、文化网络、公安制度完善”“政府设有专门规定保护村落遗址”的均值分别为3.14和3.02,表明游客对山西街村制度文化的感知评价基本满意;方差为0.74和0.15,说明游客的态度差异不大。

在信仰文化安全方面,“村落居民有重农乐生、安土重迁意识”均值为2.04,表明村落居民在传统农耕生活方面的价值观存在异化;“村落居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均值为4.23,“村落居民敬畏自然、崇尚祖先”均值为4.50,“居民具有传承传统的意识,支持当地旅游业”均值为3.76,说明游客对山西街村信仰文化安全方面的整体感知评价较高。

在生产文化安全方面,“大汶河及农业灌溉水源没有污染”均值为4.02,“村落居民务农为主,周边无大型污染性工厂”均值为3.87,“农作物育种生产没有转基因等现代科技”均值为2.98,“农作物用有机肥,不喷撒农药”均值为1.12,“农业种植、休耕制度井然有序”均值为4.05。均值较低的为“农作物用有机肥,不喷撒农药”“农作物育种生产没有转基因等现代科技”,说明山西街村农业种植已经现代化,不能满足游客对古村落旅游中寻求传统生态文化和传统农耕的实际需求。

四、泰安山西街村旅游发展中文化安全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和田野调查结果发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山西街村传统村落文化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村落景观破坏

山西街村的村落建筑、布局摆设、传统手工艺和服饰等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村落居民大多从古建筑中搬离出来,古建筑仅供游客观赏,缺少人烟气。山西街村古建筑在维护过程中过多地采取现代化的材料、技术进行修缮,少了一丝历史悠久的韵味,室内布局以游客的爱好需求为前提,缺乏传统生活场景的真实性。由于没有市场,传统手工艺品逐渐消失,面临失传的危机。

(二)居民生活方式现代化

传统村落居民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导向和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一方面,最初山西街村居民世代务农,田野丰收和简单的商品交易便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山西街村的中青年人外出打工,村落出现空心化现象;另一方面,受现代科技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山西街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已无异于城镇居民,微波炉、天然气取代了地锅、土灶,居民更喜欢到集市或超市中购买食材,受社会导向和游客的影响,山西街村居民的穿着打扮趋向于现代化,能反映民间传统文化的制作工艺和代表乡村特色的服饰式样已不复存在。

(三)价值观念异化,身份认同危机

传统的村落居民以农为生,几亩良田、简单的商品交易便能满足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外来游客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冲击,村民们更加向往物质财富,他们向往现代生活方式,不再依赖于土地,甚至认为农作是一种低下的劳作方式,从而导致居民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山西街村居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离开故土,在城市安家落户,对自我农民身份缺乏自信,因此出现了农民身份城市化、农业生产副业化和农村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

(四)遗弃传统耕作方式,生产劳作现代化

在工业化的农业生产中,山西街村逐渐放弃了有机肥、农家肥,改用化肥和农药,田间的水利灌溉设施也遭到破坏,大多使用机器育苗、收割,传统的牛犁、镰刀已经成为“古董”,游客无法体验到传统农耕的乐趣。村落居民也会优先选用高科技、转基因的良种育种来提产增收,与游客想体验传统农耕、享受有机食材这一诉求相违背。

五、泰安山西街村旅游发展中文化安全的解决对策

本文通过对国内学者对传统村落文化安全的研究成果文献进行梳理,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整治村落风貌,存留乡愁记忆

整治村落风貌应保持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尊重传统建筑风貌,尽量保存传统格局,对于高价值、高濒危的传统文化应予以特殊保护并及时修缮,对于影响传统风貌的建筑应予以整治。尊重居民的主人翁地位,鼓励居民按照传统习俗开展文化活动,保留住属于村民的独家记忆。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力度,使传统村落丰富独特的资源有法律保障,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系统化、体制化的保存和传承。另外,通过大力发展和弘扬文化产业,培养与之对应的人才,使传统村落旅游在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稳步发展。

(二)打造生态农业景观,延续农耕文化

传统村落旅游要因地制宜地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发挥传统村落自然生态、农耕文明的独特优势,发展农业种植园、果蔬采摘园等亲身体验的基地,让游客亲自参与到农活中来,漫山遍野的小麦、高粱或是油菜花,都能满足游客对传统村落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三)树立乡土自信,增强文化认同

村落居民应树立乡土文化自信,增强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首先,村落居民要在意识上认同本土文化,加强居民对传统村落文化的感知,树立自豪感和光荣感;其次,深入挖掘村落历史文化,倡导居民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村落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居民抵抗外来文化同化的能力;最后,居民应处理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对传统村落文化予以充分保护,使游客能够充分欣赏传统村落文化。

(四)运用数字化手段,再现传统农耕景观

数字化手段是采用3D建模、图形处理、AI修复等技术对遗产进行修复,使历史遗产得到还原性、原景性的再现,游客通过VR技术或3D影片便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传统村落居民的劳作日常,还原传统农耕景观。对于已经消逝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根据数据记载,利用现代VR技术进行场景再现,游客带上VR眼镜便可以感受到不同方位的传统村落景观。

猜你喜欢

村落山西居民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石器时代的居民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