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研究
2017-12-27满堂
满堂
摘 要:通过解读2011版新课标对语文教材以及语文课程的相关建议,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兰亭集序》一课的练习系统,得出练习系统的设置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延伸相应的课外知识;应利于教师备课、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化思维。教师和学生可依据此,合理开发利用练习系统。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业系统;研讨与练习
语文教材分为范文系统、助读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四大板块,其中作业系统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辅助学生阅读,还可以培养其自学能力。通过整理发现,在现代早期编写的语文教材中没有练习系统,多数教材中只编排文章,或只有少量“题解”和“注释”。30年代以后,随着白话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和分量的不断增加,教材设计中开始出现了少量的所谓“问题”“习问”“习题”“思考·讨论·练习”等项目。此后,设计课后练习这种编写方式在语文教材编写中被各家教材编者广泛采用。现在人教版的课后练习称为“研讨与练习”,从名称中看出,它既要“研讨”又要“练习”,所以课后习题不只是關注习题的具体内容,还关注了师生完成练习的途径和方法。
可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后习题却没有受到教师和学生应有的关注。一些教师仅用几分钟的时间处理课后习题,甚至不愿意占用课堂时间来讲解课后题。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课后习题的作用认知程度不够,与其他科目相比,自己不愿意去分析探讨语文课后习题,对其丧失兴趣。其实,设置合理的课后习题,不仅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精彩问题提供思路,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且起到拓展延伸的作用。所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重视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一、 分析课标把握练习系统的编写理念
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从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前言和课程理念的表述中看出,语文课程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个性。练习系统的编写首先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注重多维度地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估,通过练习系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其次,练习系统的编制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编制题目时,编者可以考虑加入一些开放性题目,并标明需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题目。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各抒己见,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最后,课后习题的设置可以向学生多渗透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说文言文课后习题的设置,可以将与文本有关的古代文学常识与文中某个知识点相结合,在考查知识点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二、 分析归纳《兰亭集序》练习系统的优点与不足
《兰亭集序》这篇文言课文在研讨与练习部分共编排了四道大题。
(一) 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
1. 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2. 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3.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第一题标明了作者的出题意图,即把握文章大意。三个问题将对文章的理解从段落大意上升到了文章主旨,这样的题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梗概、作者情感的把握,又可以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这三个问题为主线,将整个文章串联起来,使教学思路更为清晰。
(二) 辨析下列加点的词的不同意思
修1.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期1.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3.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
次1.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陈涉世家》)
致1.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2.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加点的词的理解。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还与我们初中学过的文言文出现的相同的词做了比较。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又复习了以往学过的知识,在比较中加深学生对《兰亭集序》中的词的理解。
可是,这种与以往学过的文言实词进行比较的习题还可以进一步地拓展延伸,将古今词语意思不同或者相同之处再通过组间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这样更能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比如说这道题中“期”这个字,在“终期于尽”中,“期”意为“到”、“极”的意思。在“期年之后”中,“期”的意思为“周”,是“满了一周年之后”的意思。在“君与家君期日中”里的“期”,是“约定”的意思。而最后一个意为“约定”的期,到今天这个意思仍在使用。即成语“不期而遇”中的“期”,就是这个“约定”的意思。从这里看出,课后习题还可以进一步延伸,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三)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这道题暗示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让学生联系文本,思考读后的感想。这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把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与自己的理解结合起来,达到了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这种效果。
(四) 阅读下面几则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并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太尉郗鉴时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朱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这道题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王羲之这个人有更深的了解。但是题目还可以将故事中的王羲之与《兰亭集序》里的王羲之进行一个对比,比较有什么不同,你能看出王羲之怎样的一面?
三、 练习系统的使用与编写建议
(一) 给学生的使用建议
学生要充分地利用好教材的课后习题。在上课前,可以先浏览一遍课后习题,对将要学习的文章有初步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同类比较。比如对于同一篇课文,学生可以对比分析不同版本教材的练习系统,来扩大发现问题的角度,通过探索实践,实现知识迁移。在学习完整篇课文后,学生还可回顾总结课后习题,检查自己是否掌握了课上所学习的内容,利用练习系统来查补缺漏拓展相应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含量。
(二) 给教师的建议
备课时,教师可利用练习系统来总结文章所渗透出的重点知识,分析全文的思想脉络。在讲授一篇课文时,一些课后习题还能够活跃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教师要利用这类练习系统,提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利用练习系统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思维习惯。比如在处理课后习题时,可多给学生提供展示、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来激发其个性化的解读思维。
(三) 给编者的建议
课后练习首先可编制形式不一的题型,摒弃刻板老套的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练习系统也可以链接一些文章作者的其他作品,这既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利于学生将本篇课文与其做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不同之处,对文本以及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后,练习系统还可以编排一些趣味性强,并且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題目。如设置一些编排课本剧、主题演讲等类型的题目,使语文课程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文课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8-129.
[2]温立三.初中语文新教材练习设计的变化及处理建议[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11):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