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体系构建
——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2021-09-26代桂勇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基础课范畴新建

贾 白,代桂勇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250103)

一、问题提出

公共基础课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面向全校学生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基础薄弱,缺乏本科办学经验等,新建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公共基础课重视不够

新建本科院校以应用型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强调应用型本科教育职业性的同时,存在忽视公共基础课教育价值的倾向,轻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公共基础课师资的引进和培养较为薄弱,相对学生人数来说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疲于应付。许多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无用”,学习公共基础课纯粹是为了混学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

(二)公共基础课教学相对落后

新建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还没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课堂教学一般采取大班上课,大部分时间仍然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存在“满堂灌”的现象,师生沟通互动很少,教学方式方法较为落后;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侧重于理论考核,忽视过程考核,考核内容简单,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厌学、逃课现象严重,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公共基础课教学与学生专业学习脱节

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应该相互贯通,且应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①秦朝晖,何云峰.发挥“慕课”资源优势 破解公共基础课教学困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36-38.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和学生专业学习存在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公共基础课教学固守学科的完备性,课程设置没有真正匹配学生专业特点和满足学生专业学习需要;公共基础课教师不了解专业理论知识,大多从纯知识角度出发,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讲解,不能或不愿意结合专业课内容组织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效果。

二、文献综述

根据研究的主题和范围,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公共基础课教学研究成果最集中的方面。这类文献资料主要针对公共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和保障措施。朱锡芳、张昌波(2006)提出,公共基础课要在知识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上下功夫;要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整体素质②朱锡芳,张昌波.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管理及改革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5):84-86.;李进华、缪凯(2009)提出,优化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实行分级分类教学等改革措施;冯惠敏、朱秋月(2019)认为,高校应当从变革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教师观、学生观、激励观、学习观等方面入手,进行课堂教学革命,提高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效果③冯惠敏,朱秋月.“一流本科”建设中的高校公共基础课课堂变革审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9(10):96-101.。

(二)公共基础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专任教师在研究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时,一般从公共基础课教学方式方法入手,这也是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最活跃的部分和主要内容之一。陈燕燕(2015)提出,运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促进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公共基础课程的师资建设;王仕松(2016)认为,公共基础课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是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加鹏飞、张国勋、马烁(2018)提出,公共基础课分层教学改革应坚持“实用为主、应用为本、够用为度”的教学思想④加鹏飞,张国勋,马 烁.新形势下高职公共基础课分层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8(6):95-98.。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的目的是改变公共基础课教学“满堂灌”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公共基础课教学平台建设

建设公共基础课教学平台,推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互联网+教育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重要体现。因此,研究公共基础课教学平台建设也成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韩鹤友、肖湘平等(2012)提出,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改革,不断优化平台运行机制,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农科特色鲜明的数、理、化、计算机一体化开放式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大平台⑤韩鹤友,肖湘平,王 运,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式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2(6):74-76.;秦朝晖、何云峰(2014)提出,开发利用“慕课”资源优势,优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⑥秦朝晖,何云峰.发挥“慕课”资源优势 破解公共基础课教学困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36-38.。众多研究成果肯定了教学平台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与网络教学平台结合使用,相辅相成。

(四)各大类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公共基础课的类型较多,每一大类公共基础课的性质、教学目标和内容等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上,每一大类公共基础课各有自己的特色。其中,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体育、大学数学等课程教学改革是公共基础课研究的重点。胡杰辉、伍忠杰(2014)认为,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MOOC和翻转课堂教学二者协同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外语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学习潜能;雷儒金(2012)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概括为课堂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心理学方法、艺术化方法等十大类型;王伟光(2015)提出主体内容“特色化”、辅助内容“多元化”、素质内容“时代化”、教学组织与方法“快乐化”、评价手段“科学化”的“快乐体育课,阳光我身心”体育基础课构想;张宝善(2007)构思了大学数学分级教学平台,即按专业分级教学平台、暑期学校与“二考”制并举平台、考试与竞赛奖项多标准平台、教师教学岗位竞争平台等。

综上分析,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研究已经是高校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既有值得肯定之处,也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绝大部分成果只是从课程层面研究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如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等,从学校层面研究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成果较少。同时,现有的成果基本是站在微观的角度研究具体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如精选教学内容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等。虽然每一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不同,但它们是一个整体,构成了一个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协同的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由巴尼·格拉泽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从资料中建立理论的定性归纳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在确定研究对象和文献综述之后大量收集原始数据,运用规范系统的操作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最终形成理论模型①申子阳,董凌宇,王 昌.基于扎根理论的在线课程质量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构建[J].图书情报导刊,2020,5(5):67-73.。为了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改革,从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的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出发,采用扎根理论构建出扎根于现实实践活动的新建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体系,能够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二)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新建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方案、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改革总结、课程建设规划等材料。研究团队收集了15家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材料,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5份)、大学英语(9份)、大学体育(5份)、公共基础课(4份)等23份材料,共10万多字。选择3位教学管理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成立专门小组对这些教学改革材料进行人工编码,充分讨论并分析数据,包括原始资料的拆分和分析、初始概念的研究和确定、范畴的整合和提取、主范畴的归纳和精炼等。当小组成员之间存在争议时,必须充分达成共识。

(三)范畴编码

1.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将原始材料进行拆解和编码,通过比较、整合、归纳等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本研究对23份原始材料逐句拆解进行编码,剔除了相同的原始材料拆解内容和涵义相同的概念,共识别了178个初始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合内容和涵义相近的概念,使其形成范畴,共形成了45个范畴。由于原始材料拆解内容较多,开放性编码形成的初始概念也较多,本文仅列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原始材料、编码形成的初始概念及其范畴,见表1。2.主轴性编码

表1 部分开放性编码结果示例

主轴性编码是在开放性编码基础上,分析各范畴之间的各种关系,如相关关系、类属关系、因果关系等,进一步归纳和汇总,形成主范畴的过程。依据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开放性编码获得的45个范畴进一步分析、归类,形成9个主范畴,包括“课程理念”“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考核评价”“教学师资”“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见表2。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轴性编码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和整合主范畴,形成核心范畴并进而构建初步理论的过程。本研究以“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的思维方式,分析9个主范畴之间的关系,最终凝炼为3个核心范畴,即“教学改革思想”“教学改革内容”“教学改革保障”,见表2。4.理论饱和度检验

表2 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结果

为检验理论的饱和度,本研究采用了两种方式:第一,将思想政治理论课(5份)、大学英语(9份)、大学体育(5份)、公共基础课(4份)四类材料中分别随机抽取一份,作为理论饱和度检验的样本。经过检验,除了个别极具学校特色的概念,并没有发现新的概念。第二,对照文献资料,看看人工编码的概念和范畴是否都涵盖了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因素。经过对照,两者课程改革因素的集合是相等的。因此,经过这两种方式的检验,本研究的理论饱和度较高。

(四)体系构建

通过对15家新建本科院校23份原始材料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出3个核心范畴、9个主范畴和45个一般范畴,由此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体系,见图1。

图1 新建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体系

四、研究分析

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上述新建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体系,厘清3个核心范畴和9个主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团队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是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和课程考核评价是改革的主体内容,教学师资、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是改革的全面保障。

(一)教学改革思想

教学改革思想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与根本,是指引教学改革前行的方向。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思想包括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两个要点。

1.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是对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的认识。公共基础课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的基础性环节,是实现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公共基础课不应是人们常说的工具性课程,它的最终目的也是着眼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我成长,服务于专业学习①冯惠敏,朱秋月.“一流本科”建设中的高校公共基础课课堂变革审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9(10):96-101.。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基础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高素质人才所必需的外语、计算机、数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希望达到的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要与思政育人和专业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思政育人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大学体育、大学外语等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课程思政的作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公共基础课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和确定教学内容。

(二)教学改革内容

教学改革内容是教学改革的具体活动,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内容包括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和课程考核评价三个要点。

1.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体系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排列与组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当确定好教学目标之后,下一步就是要明确学生学习什么。新建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体系有三个层次:

第一,“大”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体系,公共基础课课程数量很多,要改革传统的各门公共基础课“互不干涉”的局面,按照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公共基础课之间的有机融合;第二,各门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内容体系,一方面公共基础课要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科学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期的讲授排序;第三,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通过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和互联网等途径拓展课程体系,将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和网上学习等纳入自身的课程体系中。

2.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式方法是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和手段,是教学改革中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要素。新建本科院校师资资源有限,公共基础课教学一般采取大班授课,学生厌学、逃课、认为无用、学习难度大等问题较严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较难得到保证。同时,随着MOOC的兴起,公共基础课受到的冲击最大,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推进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案例研讨、项目驱动、小组教学、社会调查等“以学生为中心”“自主互助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课堂于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解决公共基础课教学存在的学生厌学和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3.课程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课程的教和学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考核评价不但要考核学生“应知”,而且要考核其“应会”,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公共基础课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大日常教学考核成绩所占比重,强化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公共基础课要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目标采取多种形式考核,注重考核的实效性,检验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水平。

(三)教学改革保障

新建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深化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必须构建强有力的保障体系。教学改革保障包括教学师资、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四个要点。

1.教学师资

教学师资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新建本科院校要发挥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必须从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要保证公共基础课任课教师的数量和队伍稳定,同时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从制度上调动公共基础课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保障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利益。

2.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能够为教学改革所利用的一切要素。除了传统的教学资源,如教材、仪器设备设施、教学场所等,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网络教学平台成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了解公共基础课教师概况,查阅课程简介,自学和课后网络辅导,咨询和参与讨论等;教师可以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答疑、讨论和考试等,实现教学互动。新建本科院校既可以建设本校使用的公共基础课网络教学平台,也可以鼓励教师依托外部学习平台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公共基础课在线开放课程。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发和建设教学资源,是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3.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对公共基础课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和教学质量等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的管理。公共基础课教学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要服务于各专业人才培养,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既具有自身一般的规律,又具有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有的学校将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单独设置教学管理单位,有的学校将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附设于专业学院中,不同的管理模式与学校整体学科专业水平、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人才培养的着力点等有密切的关系。新建本科院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公共基础课教学管理模式。

4.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指对公共基础课教学规律的探索。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需要研究,公共基础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也需要研究。教学研究是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动力和源泉,上述的9个主范畴,包括教学研究自身,都是教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是分不开的,教学研究指导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研究。

五、教学改革实践

根据上述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体系,新建本科院校从3个核心范畴入手,以9个主范畴为具体改革内容,推进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思想

新建本科院校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统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要高度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充分认识到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实现从教到学的真正转变。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二)精心改革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体系

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新建本科院校要精心设计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将体现办学特色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体育等课程中,或者将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体现自身文化特质的课程纳入公共基础课体系中,这是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发展之路。要精心开展课堂教学,构建开放、互动、灵活、多样的课堂,实行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要精心实行多元化考核,采用多形式、多阶段、多类型的考核方式,提高过程考核成绩比重,强化能力考核。

(三)夯实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保障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要做好顶层设计,制订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方案,整合各方面资源,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要加强组织领导,校领导要深入课堂直接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负责人要牵头承担具体改革推进任务。要精心组建公共基础课教学团队,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多方面推进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除了有形的教室、实验室、场地以及相关设备设施之外,重点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要加强教学研究,设立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专项和课程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猜你喜欢

基础课范畴新建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互联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探究基础课与专业课互动教学改革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