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条主线、三个互动”大思政工作格局机制研究

2021-09-26程义红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思理论课育人

程义红

(河南城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平顶山467000)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讲话精神中,强调要构建大思政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①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这一“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初步构想,为高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指明了方向。

一、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机制的必然性分析

(一)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机制是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一个整体系统,需要全员全社会参与,也是具有必然实践性的一项工作。只有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相互转化,才能在输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人的实践能力。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都对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有重大的影响。教学过程中理论的讲授不能完全反映现实社会的全部,只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才能真正地让理论入脑入心,更好地再次指导实践。思想教育的广泛实践性和必然实践性决定了只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无法完成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所以必须上下联动,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协同机制,发挥协同作用。构建学校、课堂、教师、学生、基地、社会六要素的“两条主线、三个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些特性的有益探索。

(二)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随着当前世界形势的不断复杂变化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必须用新方法、新理念,通过改革与创新完成立德树人的工作,培养一批又一批信仰坚定、迎难而上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的构建、推进以及深化改革,除需党委、团委等职能部门团结协作,还要在现有课堂的基础上创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让学校、课堂、教师、学生、基地、社会六方面的要素都能协同发挥作用,相向而行,形成连锁反应,建立战略思路和思想格局。

(三)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机制是应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挑战的必然要求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①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目前我国处在一个国内、国际各种思潮交汇激荡的时代,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交流像一把“双刃剑”对师生意识形态产生多方面的作用,显示出许多新问题和新特征,而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也促使我们必须积极面对新的变化。正确把握学生思想的新特点进行创新,是开展思想理论课程改革的前提之一。

二、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机制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条块分割,缺乏整体系统观念

2016年,我国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高校内部各部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各个部门步调不一,高校(包括高校内部各相关部门)、社会各有关部门均从自身对中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出发,制定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但各部门存在着条块分割的现象,缺乏沟通协调,难以形成协同联动的机制体制,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缺少主线,缺乏整体协同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某一人或者某一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多方协调,方能实现“三全育人”的伟大目标。高校在开展此项工作的进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没有主线引领;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工作内容和形式碎片化、分散化,缺少创新。应采取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围绕一个或者两个主线,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多主体互联互通,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沟通不畅,缺乏育人环节的良性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必须有效互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才能达到育人效果,但当前教育教学、各个育人环节之间相互孤立,育人环节沟通衔接不畅,没有构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行必须整合各项资源,通力合作,多角度出发,构建“大思政”动态循环系统,在完备的体制机制中有效运作,发挥系统的整体育人效果。

三、“两条主线、三个互动”式大思政工作格局机制的构建

大思政工作格局机制以“教师→课堂→学校”和“学生→基地→社会”两条主线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六大要素贯通起来,以“三大互动”为主体产生多维互动、资源共享,凝心聚力,发挥大思政的整体育人效果。具体来讲,“两条主线、三个互动”的内在机制,就是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成一个动态开放的循环系统,包括六大要素:教师、课堂、学校、学生、基地、社会,这六大要素之间贯通两条主线(详见图1)。

图1 “两条主线,三个互动”大思政工作格局机制图示

“两条主线”纵向贯通,形成“三个互动”即:“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互动、课堂教学与基地实习互动、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互动”;“六大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成动态开放、多维互动的运作体系。

(一)第一条主线:教师→课堂→学校

以知识传播和价值引领为主题,沿着“教师→课堂→学校”这条主线延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学校(党团组织、学生工作、社团组织、心理咨询部门、全校教职员工等)全方位育人发挥作用。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理论,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性和知识性,还要讲现实,注重理论和现实的结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行动上积极向上,思想上正面积极,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使命、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二)第二条主线:学生→基地→社会

以实践体验、提升能力为主题,沿着“学生→基地→社会”这条主线延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地的实训作用和社会的涵育锤炼作用。按照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去领会、去感受、去体验我们现代的美好生活。通过社会实践来体会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曲折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学会反思和觉悟,深刻理解只有共产党才能把中国建设好、发展好、维护好,从而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践中。

(三)第一个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

充分利用好“课程←→思政”这把利器,全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这两大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围绕教学内容授课的同时,做好知识体系的构建,充分运用混合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法,实现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互动。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的任务,还担负着育人的重任,要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充分利用专业课的特点,围绕专业开发思政元素,将思政与专业纳为一体,完美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无死角覆盖,形成人人讲思政、处处有思政、科科有思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良好局面。

(四)第二个互动:课堂与基地互动

把课堂教学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紧密结合,建立课堂与基地互联互动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与基地教育主题有机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实地参观考察、现场体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还可以在实践体验中破解理论难题,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提升的感悟力和自觉性。

(五)第三个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

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城镇乡村企业,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对接。课堂学习的内容毕竟有局限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深化认识,更好地指导学习。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可以了解国情,感受新时代、新道路、新文化,特别是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及其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产生作为中华民族公民自觉参与的自豪感和优越性,增强自信、担当和使命感,将自己与国家、社会融为一体,荣辱与共,自觉参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中。

四、“两条主线、三个互动”式大思政工作格局机制构建的途径

(一)培育大思政“六大元素”

1.教师。按照“六个要”要求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高校要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教师参加线上、线下教师培训,除了专业课培训,还需开展针对教师的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的培训、师德师风培训、教学技能提升培训等,培养教师的家国情怀、民族情结,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课堂。课堂是主要的教学实体,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教师和学生能否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开展多方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程思政”课堂,专业课和其他课程教师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充分挖掘教学内容里的思政元素,将之融入教学中;两个课堂之间要定期交流,研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深化。

3.学校。高校要全方位调动各个部门,统筹协调和布局,积极优化育人环境,营造“三全育人”的氛围和机制。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基地,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校领导、院(系)领导联系学生、谈心谈话制度,建档立卡;发挥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文明教师等人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向上向善;充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发挥媒介融合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站建设,利用大学生喜欢的平台、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齐抓共管,形成上下联动、人人都是教书育人主体的“三全育人”氛围,推动“大思政”工作格局形成。

4.学生。高校培育的人才对象是青年大学生。高校优化育人环境,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等,也是为大学生服务。大学生在接受服务的同时,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理论和实践并重前行,在实践中坚定信仰、砥砺品性,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基地。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育人需要,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类实践学习基地。要持续利用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其育人功能和实践功能。高校还应不断开拓视野,把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具备育人效用的场所、人物发掘、利用起来,丰富育人基地。高校还应和基地建立经常性的联络机制,对基地的育人功能现状进行检视,帮助其提升改进,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实效。

6.社会。社会这个大舞台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是强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社会,感受国家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迈向民族复兴的坚实步伐,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四个自信”。

(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可以采用传统的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慕课、雨课堂教学平台开展教学,还可以利用媒介融合手段,探索智能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等,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实行实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和虚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对接,网上网下、线上线下结合。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发布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大纲、实践方案,设计教学环节,考核实践结果;学生通过平台学习,浏览学习教育内容,同学间相互交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交到平台,完成实践教学;然后教师给出评价,反馈给学生,以此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动性、实效性。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首先,高校要持续搭建实践教学的基础平台,不断提升实践基地数量与质量。在具体实施实践教学活动时,要制定实施细则与方案,统筹规划好参与实践过程的人、财、物等,发挥实践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同时,以“革命文化、先锋文化、传统文化、科技文化、生态文化”为主题,继续拓展新的实践教学基地。继续完善“学校与社会”对接的快捷有效途径,强化“学校与社会互动”,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其次,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制,“大思政”格局的构建需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体制。高校宣传部门、团委、学生社团等都可以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目标,整合资源,发挥人才优势,构建以思政课教师为主,教务处、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网络开发管理部门等为辅的管理体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制定教学大纲、执行大纲、实施方案、考核评价体系等,其他部门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网络开发维护等,各部门形成合力,协调运作,保证大学生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再次,要持续完善“小课堂与大社会对接”机制。进一步和政府、社会加强联系,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拓宽对接渠道,密切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到乡村去调研,强化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了解国情与社情。

总之,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不断强化、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应沿着“教师→课堂→学校”和“学生→基地→社会”两条主线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六大要素贯通起来,使各要素之间相互联动,以“三大互动”为主体产生多维互动,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构建大思政格局机制,真正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发挥大思政的整体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大思理论课育人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