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不同用药方式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影响
2021-09-26陈利涛
陈利涛
(广东省揭西县人民医院外三科,广东 揭阳 515400)
慢性硬膜下血肿作为脑损伤中多见的继发性病变,可因血肿增大产生占位效应而导致患者出现呕吐、意识障碍、头痛等临床症状,并可伴有痴呆、智力迟钝以及偏瘫、失语、癫痫等局源性脑症状,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需及时治疗[1]。目前临床多选择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其手术效果满意,但术后采用常规治疗时易复发,因此必须通过其他治疗方式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术后血肿复发率。本文就主要对比了三种不同用药方式的应用价值,旨在为患者更好的恢复健康、稳定病情提供有利依据,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将揭西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8年3月-2020年3月纳入的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20例。A组:男女各为12例、8例;年龄范围为28~70岁,均值为(47.78±5.67)岁;受伤至就诊时间范围为21~55d,均值为(35.21±3.18)d;B组:男女各为11例、9例;年龄范围为27~68岁,均值为(47.71±5.45)岁;受伤至就诊时间范围为22~54d,均值为(35.14±3.11)d;C组:男女各为12例、8例;年龄范围为28~68岁,均值为(47.60±5.52)岁;受伤至就诊时间范围为23~52d,均值为(35.09±3.07)d。三组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经过各项检查确诊;(2)有钻孔引流手术治疗指征;(3)均知晓、同意且自愿加入研究;(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剔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2)对研究所用药物禁忌、过敏者;(3)术后出现与手术无相关的凝血功能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三组均接受钻孔引流手术治疗,且在钻孔引流手术后,均接受降血压、抗感染、稳定水电解质等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再给予阿托伐他汀+地塞米松,选择阿托伐他汀片(国药准字H20051407;10mg/片;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口服,20mg/次,1次/日,连续治疗4周,同时为患者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次,3次/日,连续治疗3d后,改为5mg/次,2次/日,继续治疗3d后,改为5mg/次,1次/日,共治疗9日;B组再给予阿托伐他汀单一治疗,即同A组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法;C组再给予地塞米松单一治疗,即同A组的地塞米松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比较三种不同用药方式的治疗总有效率、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以及血肿复发率情况。总有效率[2]:相关症状与体征基本消退,生活可自理,血肿消失范围不低于90%,表示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血肿消失范围50%~89%,表示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血肿消失范围30%~49%,表示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变甚至加重,血肿消失范围低于30%,表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进行评价,评分范围为3~15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越好[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4],评分范围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术后3个月内头部CT检查显示血肿量较拔管时增加和(或)临床症状及体征加重,表示血肿复发。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三组总有效率比较
A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B组的85%和C组的80.0%,(P<0.05)。见表1。
表1 三组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三组GCS、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GCS、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3组GCS、ADL评分均提高,但A组评分均高于B组和C组,(P<0.05)。见表2。
表2 三组GCS、ADL评分比较分)
2.3 三组血肿复发率比较
A组1例复发,B组3例复发,C组4例复发,A组血肿复发率(5.0%)低于B组(15.0%)和C组(20.0%),(χ2=5.556、10.286,P=0.018、0.001)。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作为神经外科常见病,好发于老年人,危害性较大,临床上常通过钻孔引流术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患者病情进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点,但术后往往可因脑组织膨胀不满意而导致血肿再次复发,必须配合术后辅助手段来降低患者的术后复发率。
以往术后常选择口服阿托伐他汀片的方式进行辅助手段,研究表明[5],钻孔引流术+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促进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残留血肿的吸收,并可减低颅内积气量,为稳定病情及预后提供前提保障。另外还有研究表明[6],针对手术后患者实施地塞米松治疗后,患者颅内残余血肿量可明显减少,再手术率可明显降低。由此可见,阿托伐他汀和地塞米松均可作为术后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7]。然而,目前临床上关于二者联合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治疗的研究仍不足,故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A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B组的85%和C组的80.0%,(P<0.05)。提示联合疗法可以提高钻孔引流手术的疗效,考虑是因为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竞争性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以及促进LDL受体信使RNA的表达来调节血脂,从而阻碍血小板的堆积、凝血和纤溶过程,以此减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浓度和活性,达到防止血管紧张素产生的目的,从而达到扩张血管的作用,另外还可通过降低IL-1和TNF-的表达来抑制炎症反应,同时其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因此阿托伐他汀具有一定治疗价值[8]。地塞米松则具有降低血肿包膜通透性、抑制炎性渗出、调节炎症反应、清除自由基、降低患者颅内压等作用,因此地塞米松在慢性硬膜下血肿中获得较高疗效[9-10]。而将二者联合应用,还可充分发挥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优势互补,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促进患者预后,因此本研究还发现治疗后3组GCS、ADL评分均提高,但A组评分均高于B组和C组,且A组血肿复发率(5.0%)低于B组(15.0%)和C组(20.0%),(P<0.05。与王东挺研究结果一致[11-12],进一步证实了阿托伐他汀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方法在钻孔引流术后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钻孔引流手术治疗后,再给予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可提升疗效,减低血肿复发率,促进病情稳定,保障预后,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