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思维角度探究高职学生口译学习问题与对策

2021-09-25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亚太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口译听力记忆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肖 璐

一、高职口译教学改革必要性

自从北京外国语学院首次开设口译课程起,中国本科高校口译教学与研究蓬勃发展,积累了40余年的经验和成果。相比之下,高职院校口译教学起步晚,缺乏长期实践和成熟理论指导,再加上生源、师资和设施等客观条件不足,高职口译教学效果一直不甚理想。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对口译课堂教学的看法以及口译学习对于其职业发展的影响,笔者对本校外语商务学院应届毕业生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78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过去的口译课堂教学存在改进空间,如教学方式单一、难度太大、技能训练不足等。然而,当询问到口译是否对工作有帮助时,有近70%的人认为口译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在翻译、英语听说和客户沟通等方面。并且,有超过60%的毕业生认为口译教学应该更加关注语言外的能力培养,如公众演讲、逻辑分析能力等。由此可见,尽管口译学习对于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助于学生提高职场竞争力。

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口译活动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还有逻辑分析、短期记忆、公开演讲等各项可迁移能力,这恰恰是现代社会最重视的几项关键职场能力。然而,目前高职口译教学却往往重语言训练、轻技能培养,多以专题式口头翻译练习为主,既不符合口译学习规律,也无法满足职业技能培养要求。因此,高职口译教师亟须转变观念,关注语言外技能培养和知识拓展。考虑到高职院校口译课程时长限制(通常一学期有口译课程36—72学时),且口译活动本质上是“思维认知和转换过程”,笔者认为应该从思维角度出发解决高职学生的口译学习问题。

二、口译思维研究

释意理论较早开始关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机制。释意派代表鲍刚教授认为,翻译的三大主要程序,即释意论著名的三角模型——理解、脱离语言外壳、表达,实际上涉及了“译员的心智活动操作过程。其中理解程序牵扯到译员对源语的感知、辨析和综合理解”。释意论另一位代表刘和平教授更全面地研究了口译的内在思维特点,阐明了口译思维与一般抽象思维的不同之处:译员接收的是源语信息系统的“表层信息符号”,而不是“直接现实”,而“深层的概念需要译员通过整合、分析、判断与推理,在认知系统的参与下才能最终解决词语语义系统中的各类关系”。此外,刘教授还基于思维科学,“从加强口译技能意识入手,形成了一套以分析、综合为基本手段的‘推理教学法’”,为高校口译教学实践和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角度。

三、高职学生口译学习中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高职口译教学以语言训练和知识传授为主,极少涉及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然而,现有关于口译逻辑思维的研究多针对本科、研究生水平的学生,不能盲目照搬。因此,笔者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从思维的角度总结分析往届学生在口译听入、理解、记忆、表达阶段的常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尝试在真实课堂中进行实验。

(一)缺乏篇章意识

课程开始前,笔者首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开展一次摸底测验。测试中,笔者选取了一段四级段落听力题,并设计了听力客观题(单选题、简答题和判断题)和中英文口语复述题。根据统计发现,学生在完成两类题型时的表现差距悬殊:听力客观题的通过率超过70%,而口译复述题的通过率仅不到30%。一方面体现了高职学生口语能力薄弱;另一方面,笔者发现许多同学在口语复述题中的回答比较零散,缺乏逻辑,有的甚至没有回答,或者重复前面的题目,这个现象反映了高职学生在口译初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缺乏整体篇章意识。许多学生在经历了多年的应试教育后,养成根据问题“找词”的习惯,而不关心题目以外的信息。因此,当他们接触到没有问题提示的口译材料时,失去了目标感,不知道“听什么”以及“如何听”。

笔者认为明确口译活动的目标、树立全局意识是解决这一口译听力问题的关键。首先,笔者向学生介绍释意理论的三个层次,即词义层次、话语层次和篇章层次,强调篇章层次的意义才是口译的对象。其次,通过一系列的中英文大意复述练习,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改变听力习惯,如听一段30秒左右完整内容的中/英文录音,然后用一到两句源语或目的语概括大意。这样的练习能够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篇章而不是词或句子上。需要注意的是,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弱,因而在复述练习设计上要特别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如从中文到英文、从慢到快、从易到难,不至于打击学生学习信心。录音长度一般在3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1分钟。话题选择上,笔者尽量挑选较熟悉、易理解的话题,如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为了避免语言和知识上的障碍,笔者提前列出相关术语以及背景信息介绍。例如在听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录音前,先让学生熟悉pandemic、COVID-19、lockdown等关键词。这样的练习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摆脱对字、词的过度关注,形成篇章意识。

(二)信息理解偏误

高职学生在口译练习中遇到难词或具有特殊意义的表达时,还容易出现断章取义、错会说话者的意图的情况。例如,在一篇关于跨国公司的练习中,对于“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gave the multinationals a ‘red-carpet’welcome.”一句,许多同学把“‘red-carpet’ welcome”(热烈欢迎)理解为“铺红地毯欢迎”,究其原因,除了语言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更重要的是,许多学生缺乏主动推理意识,忽略了对上下文语境的分析。

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选择含有陌生词汇或特殊寓意词组的英文听力材料,通过设计猜词练习来训练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例如,在一篇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对婚庆行业的影响的新闻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翻译“Because of the virus, many coupl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round the world have had to postpone ‘The Big Day’.”中“The Big Day”的含义。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笔者会给予鼓励和引导:“What is the implied meaning of ‘The Big Day’?”“Are there any similar expressions in Chinese culture?”笔者还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头脑风暴,以抢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加练习的趣味性。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并不缺乏联想和推理能力,而是需要恰当的引导和刺激。通过练习,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复述和口译中变得更加自信,语言表达也更加流畅。

(三)信息处理技巧不足

在做到基本理解源语信息后,高职学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记不住”,许多同学只能基本翻译或复述整体大意,细节遗漏较多,无法达到完整传达信息的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对信息做出有效的逻辑分析和重组。根据研究,人的短期记忆容量很有限,且极不稳定,这要求译员对繁杂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重组,通过逻辑思维把多个信息点串联起来,减轻记忆压力。

笔者主要通过设计语篇分析和图像记忆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信息的记忆技巧。

1.语篇逻辑分析

不论是书面文章还是口头发言(尤其是正式演讲)都遵循一定的叙述思路,也就是内在逻辑。因此,笔者首先通过语篇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熟悉常见文体类型的写作模式,并强调口译听力中需要关注的信息点。例如,记叙文通常按照时间、空间或情节发展顺序记叙,需要关注的是人物、时间、地点、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等;议论文通常包括引言、主体(论点+论证)和结论,重点需要关注的是论点和论据。接下来,让学生做相应的复述练习:阅读一篇内容完整、逻辑清晰的200字左右的文章,简要画出提纲,根据提纲复述全文信息。提纲参考如下。

学生在完成三到四篇中英文复述练习后,笔者开始播放听力复述练习,练习材料的选择要遵循先中文后英文、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的原则,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听力中主动思考的意识,培养归纳处理信息的能力。应该注意的是,为了避免笔记对记忆训练的影响,笔者在初期练习中所选的材料不涉及复杂数字和术语,并禁止学生做笔记。练习后期,随着篇章难度加深,笔者适当引入口译笔记技巧讲解,如使用缩写、符号,数字笔记技巧等。

2.图像记忆法

对于逻辑关系不太明显但具有视觉和感官较强的话题,笔者引导学生借助图像联想的方法记忆。例如,笔者采用“My First Day in New York”作为图像记忆材料,引导学生站在演讲者的角度,联想自己初次到纽约时的见闻和感受,并在脑海里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训练初期,学生会遇到无法一次性回忆出所有信息的情况,笔者展示相关的图片(如时代广场),并提问“What is this place?”“What happened here?”“How did I feel at the time?”等,帮助学生唤醒遗忘的细节。“教师的提问对启动被动记忆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为认知知识通常以潜在形式存储在记忆中,只需一个词或一句话便能激活被动记忆。”初期练习中可以重复播放(不超过三次)检验记忆效果。听的过程中允许学生记下关键地名并画出路线图,再根据自己的联想画面进行源语和目的语复述。

(四)语言表达不畅

表达输出是口译活动的最后一步,也是检验口译质量好坏的关键。然而,高职学生在口译表达方面问题颇多,如声音偏小、停顿过长、不连贯、用词不当、“英式中文”或“中式英语”,如“准备好你自己(prepare yourself)”“the population increase fastest will be some countries(人口增长最快的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笔者认为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高职学生普遍公众演讲经验不足,临场语言组织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如许多翻译初学者一样,高职学生受制于源语言形式的束缚,未能灵活转换双语思维。

要解决语言表达问题,且做到“脱离源语外壳”,笔者选择在口译教学中融入演讲训练,因为演讲与口译都是口头传达信息的交际活动,“两者在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方面有诸多共性”。口译活动,尤其是正式商务场合中的交替传译,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用第二语言演讲。因此,口译教学中引入演讲训练,不仅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克服“怯场”的心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强化对表达的逻辑意识,养成有条理地传达信息的习惯。

考虑到高职口译课堂学时的限制,笔者将演讲训练有机地融入复述和口译练习中。例如,把每一次听力复述练习作为“迷你演讲”:除了关注信息的准确性,笔者还关注句子是否完整、发音是否清晰、音量是否适中、是否有眼神交流等方面。要注意的是,评价标准要根据学习进度而变化。例如,初期复述练习应着重强调表达的完整和流畅度,首先确保每位同学能够达到自信表达的目的。随着复述练习的深入,笔者要求学生完成复述任务后,小组合作准备一个一分钟左右的即兴演讲,内容基于复述语篇的主题和叙述逻辑,例如“描述网络购物的优势和原因”“Describe your most unforgettable visit”。演讲后,师生针对演讲者的音量音调、肢体语言、眼神交流、逻辑结构进行讨论和评价,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升演讲能力。到口译学习中期,笔者还组织了模拟会议口译比赛,即请一组同学扮演公司领导者进行演讲,其他小组扮演口译员。 通过一系列现场演讲和口译实践,许多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杜绝了“说不出”的现象,口头翻译也变得更加流畅、自然,“死译”“硬译”的问题相对减少。

经过一学期的口译教学实验,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记忆力尤其是双语表达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口译学习兴趣和动力。课后问卷调查显示,有75%的学生表示今后还会自主学习口译。笔者认为,口译是一门需要长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专业技能,而短暂的高职口译课堂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口译思维方式和掌握学习方法,从而灵活地应对真实的职场挑战。

猜你喜欢

口译听力记忆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记忆中的他们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记忆翻新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