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实验破解惰化效应

2021-09-24余瑛

新班主任 2021年9期
关键词:负责制讲台效应

余瑛

每天午餐后,教室的卫生状况总是比较差。

一天午饭后,我离开教室前嘱咐劳动委员小赵要他组织同学们清理各自的桌面和座位周围的地面,同时把讲台也清理干净。

等我返回教室时,我只听见小赵气呼呼地大声质问同学:“你们怎么这样!讲台难道不是我们教室的一部分吗?”

原来,小赵首先组织大家清理各自的桌面和座位周围的地面,大家纷纷响应,七手八脚把桌面和座位周围的地面都清理干净了。接下来,小赵问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帮他一起清理一下讲台,结果没有一个同学主动举手,场面非常尴尬。

一时间,我的脑海里浮现了“三个和尚”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一个和尚之所以有水喝,是由于没有依靠不做不行;两个和尚之所以有水喝,是由于责任平分一清二楚;而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有水喝,是由于分工不明,责权不分,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惰化效应”。

班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小社会。作为班主任,这个小社会的一切动态都牵动着我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我认为,与其回避社会惰化效应,不如静观其变,让其自然发生,并且通过事后的分析和讨论,让孩子们深层次地思考原因和反思自身,从而从根本上消除惰化效应的负面影响。

基于上述判断与认识,我以此次事件为契机,通过情境实验来破解惰化效应。

案例切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要是大家都认为讲台的清洁不是你们的职责,那应该由谁来清理讲台呢?”我抛出第一个问题后,孩子们陷入了思考。班长首先带头进行了自我批评,承认自己有些累,并且觉得会有人举手,所以才没主动清理讲台。在班长的率先自我批评下,大家纷纷表示自己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或顾虑,才没有举手。

大家的自我反省告一段落,我播放了一段网络上热播的监控:一辆共享单车倒在了本来就不宽的人行横道的正中间,挡住了盲道。10分钟内,有五六十人经过这条小路,但是,大家都对这辆共享单车视而不见,不怕麻烦地绕过去、跨过去,就是没有一个人伸手把车扶起来。

在播放这段录像时,我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表情,他们从开始觉得好笑、不屑一顾,到后来震惊、不敢相信。

录像播放完毕,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抛出第二个问题:“录像中呈现的问题与我们班今天发生的事相比,有相同点吗?”孩子们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看到情绪酝酿得差不多了,我笑着对孩子们说:“你们感到自责,说明你们都是有责任心的孩子。你们今天的行为和视频中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叫‘社会惰化效应,即旁观者越多,人们的责任感就越弱。这可是个社会难题呢!老师需要你們帮忙思考,一起破解这个社会难题。”

听到我并没有责怪他们,还邀请他们破解社会难题,孩子们的劲头就上来了。接下来,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围绕着如何破解社会惰化效应出谋划策。

经过热烈的讨论,各组依次上台汇报小组的“金点子”。有的小组说要采取“首位负责制”,即谁第一个看到,谁就要参与处理。有的小组说要采取“共同负责制”,即班上所有同学都对班级事务负责,要共同参与。我认真倾听着孩子们的发言,并对他们的发言给予鼓励。

模拟情境,建立秩序

讨论结束后,我模拟讲台上有污渍的场景,请孩子们通过实践来检验提出的方法是否可行。

首先检验的是“首位负责制”,即第一个看到的人就要参与处理。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孩子们看到污渍后的第一反应并不是站出来处理,而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片刻安静之后,有的孩子走上了讲台,而慢一步站起来的孩子却又坐回去了。结果就是先站起来的孩子独自在讲台上处理污渍,其他孩子都当起了看客。这个实验的结果显然不能让我们满意。

其次检验的是“共同负责制”,即班上所有学生共同负责班级事务。可我刚宣布实验开始,孩子们就全都往讲台上拥,生怕慢人一步,显得不够积极。可这样一来,别说清理讲台了,转身都困难。这个模拟实验也失败了。

两次失败的实验让孩子们有些懊恼。接下来,我和孩子们一起分析这两次实验中的可取和不足之处。第一项实验的可取之处在于能在第一时间内处理突发事件,效率很高,不足之处在于考验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 第二项实验的可取之处在于大家齐心协力,都愿意出一份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规划,一拥而上。

那么,如何保留这两项实验中的可取之处,规避其不足之处呢?我引导孩子们再思考。

没想到,孩子们小小的脑袋中居然藏着那么多的“金点子”,他们很快调整了策略,拿出了一套较为缜密的方案。

破解社会惰性效应攻略

攻略一:班级事务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攻略二:突发事件采取“首位负责制”,第一个发现的人负责到底,如果能独自处理,就马上处理,如果不能独自处理,根据事件性质,报告给班级分管的干部后,由分管干部调度相关人员参与。

攻略三:对能克服社会惰性的同学予以表扬,并在班级日志上予以记录,在评优评先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为班级和学校事务多出力的同学。

以情境实验为载体,激发孩子们思辨,可以使他们对社会惰性效应的成因和破解办法都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在认识上发生质的转变。更为可喜的是,这种转变不是由外界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经过思考自己悟出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博雅小学)

猜你喜欢

负责制讲台效应
画与理
"安身之所"
关于建筑师负责制工程管理模式如何运行的探讨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基层法院民事审判合议制度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制的建设与思考
讲台
偶像效应
DV校园小讲台
休闲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