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角下的历史街区旧建筑活化再利用研究

2021-09-24陈秋实

艺术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资源

摘要:我国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将对历史城区的更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历史城区正面临着城市文化转型的挑战。本文研究历史文化街区旧建筑的改造,聚焦文化视角下有关建筑活化利用的理念碰撞,分析此类旧建筑在现代化变革过程中保存原有风貌和追求合理用途之间的矛盾,并提出解决措施,使历史文化街区重新获得内生力。

关键词: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街区;旧建筑;活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02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到部分典型性历史文化街区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在老城‘微改造的精雕细琢中,传承文明、延续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青春活力”。目前,许多城市老城街区多因年代久远而破败。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建筑的迭新导致部分地区的传统风貌日渐消失,所幸大运河沿线一些典型的历史文化街区还留有历史氛围。例如,毗邻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街区边界清晰,生活场所比较好把握,丰富的历史背景使得一些建筑、景观等得到保留,提高了街区辨识度。时代变迁要求建筑随之改建,这样的需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之间存在矛盾,如果改造不当会破坏美丽街区。应通过“微改造”保留旧建筑的外部造型和肌理,根据需要完善建筑内部空间结构、排水、照明、消防等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应对一些非居住建筑进行多种形式的业态更新,让这些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的活力。

1 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国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发布使“历史文化街区”这一概念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的规范用语。历史文化街区,是指政府部门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备一定规模的片区。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物质遗产,如街区空间形态、街巷道路、历史建筑、遗址、桥梁、古树木等;二是非物质遗产,如民俗文化、传统工艺、表演艺术、宗教信仰、生产关系等[1]。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于新建城区的全新面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其价值范围包括历史的价值、文化的价值、艺术的价值、科学的价值,除此以外还有特定的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中心的一部分,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密切联系,蕴含着城市的文脉,即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历史文化街区以居民居住的物质空间而存在,经过时间的推移,它的部分使用功能已经丧失。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社会强调保护并发扬文化内因的同时,历史文化街区中潜藏的无限价值,只有通过保护、发掘、再利用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是简单规划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实践,要考虑到街区内的建筑密度、交通路径、环境承载力、绿化设施、公共空间、卫生条件等方方面面,这些都是制约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历史文化街区是重要的空间建筑,打破了现代建筑的统一性而产生的枯燥乏味,这些由众多单体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反映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信息,改造它们,是当代文明与历史的对话和对历史的传承。

2 历史文化街区旧建筑的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汇聚了历史建筑和许多达不到文物保护级别的一般建筑。目前,从功能角度来看,这些旧建筑主要以居住、商用、保护三个类型存在,这类建筑群总体上拥有完整而浓郁的传统风貌和地区特色,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2.1 旧建筑结构分析

历史文化街区中存在着许多年代久远的旧建筑,这些建筑不必像文物那样一切维持原状,可以进行房屋的更新改造,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这些旧建筑里部分建筑结构质量较差,居民生活体验感不佳,且建筑密度过高,房屋卫生环境较差,没有完善的水循环系统,污水四溢。此外,电线私拉乱接情况严重,阴暗潮湿,室内采光较差,许多住户为了争取更多的空间面积,私自搭建临时用房,严重破坏了建筑原有的结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按照材料的不同可将老建筑结构分为三类。第一,木质结构。这种结构在老旧建筑中较为常见,由于木材加工方便,质量相对较轻,常常用作房屋梁柱结构。但木结构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如容易受到白蚁侵蚀、耐火性差、易变形等。第二,砖砌结构。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旧建筑结构,很多建筑的营造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多以烧制的泥土为砖石或用青石当作墙体材料。相較于木结构,此类结构稳固,耐火性强,但后期改造难度大。第三,混凝土结构。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一些旧街区近代建筑采用了此种营建方式。混凝土具有可塑性强、施工周期短等特点,但混凝土材料易于开裂,在改造过程中需进行加固补救[2]。

2.2 旧建筑功能调研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多为老旧建筑,无法满足现代人对城市生活的功能需求。同时,区域内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滞后。除了上述提到的旧建筑结构复杂以外,历史文化街区中旧建筑的使用功能也存在偏差,商、居、用等功能错位,导致土地利用率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例如,有的地方全部迁出原住居民,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承包给旅游发展公司进行统一运作,把房子重新修缮再高价卖出、租出,或变成有钱人居住的私家庭院、街道边商业用房、专供旅游参观的布景建筑。虽然街区格局依旧,但这些都不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方向。国外一些城市旧区的成片更新,往往针对已衰落的商业区、仓库、码头等,很少出现大量迁出原住人口的现象。

2.3 人文关怀缺失

调查发现,近30年来国内不少地方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采用拆旧建新的方法来规划老城,甚至有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建筑也被拆除。新建的设施固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生活在老城区中的人们却少了一种情怀,人文感渐渐被时代抹去,人们再也找不到往日生活的熟悉气息,除旅游服务人员外,街道上行走的尽是过往的游客,而这种人文情怀恰恰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过程中需要保留的。

3 历史文化街区旧建筑保护更新的价值

3.1 精神文化的价值

精神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支柱,建筑是将精神文化以空间形式留存下来的场所。历史建筑中最为丰富的价值就是这种文化脉络,它带给我们民族自豪感和地域成就感。旧建筑的精神文化可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该建筑与过去某一重要事件、重要发展时期或重要人物发生过关联,提供某一群体文化或者某一区域发展的信息。第二部分,当下旧建筑虽不再是城市发展的潮流,但它有着为现代文明发展提供参考的特殊意义。建筑的设计构造、建筑情调带给人们精神及文化上的享受。当这些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得以保存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的精神文化价值将会不断递增。

3.2 经济效益的价值

经济效益是事物价值评判的重要方式之一。历史建筑的活化和利用改造主要有两个优点:一是改造相较于新建能节省更多的资金,有效降低消耗,一些新的技术设备可以被投入旧建筑改造中;二是以旧建筑的原有框架为基础,结合改造的新功能需求,将原有以居住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为商业和民居的共存场所,可促进实体产业繁荣,给周边居民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3.3 社会使用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旧建筑的社会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密切相关,改造过程中保留原有建筑风貌,能在不花费大量财力的前提下,帮助当地居民解决他们居住于老城区的各种生活烦恼,帮助他们享受现代文明,使他们在老建筑中体味历史文化的情怀,符合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4 旧建筑更新活化利用的措施和类型

历史文化街区旧建筑活化利用的本质是寻求不断更新变化中的城区生存模式,建筑是空间载体,文化是革新的线索,原住居民是见证者。旧建筑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分类化评估,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会被修缮,无价值的旧建筑因此被拆除,但有些介于历史保护与拆除之间的旧建筑将被用于改造。

4.1 改造运用的措施

第一,旧建筑的改造是在保留旧建筑基本特征的同时加入创新性元素。首先要遵守保留性原则,对历史性特征格外注意。旧建筑中的特殊肌理材质现已无法重新获得,设计师一般会对墙体、门窗、柱廊等建筑结构部件进行修复,尽量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对建筑进行改造,确保建筑本身与周边环境大体保持一致。

第二,新元素的运用对设计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新、旧元素的共生旨在替换建筑原有的空间形式,对这些元素进行全面合理的计划和规划,发现旧建筑改造中新旧元素的契合点,实现互补。改造不等于重建,如何将新元素融入老建筑中,并服务于现代人的需要,是设计师一直要面对的难题。

第三,空间布局的合理性通常需要结合使用功能的差异性进行调整。改造后的旧建筑空间要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功能性,除了一般的固定空间布局,设计师也在追求多样化的空间布局形式,如错位的空间布局、共享的空间布局、交流的空间布局等。

第四,通过对旧建筑进行内部改造,增加合适的采光效果,因为光线的明暗对比会对空间的色彩、空间的使用界限及设计美感产生影响。设计师常常通过立面和顶面的改造来获取更多的自然采光,搭配合理的人工照明,烘托室内空间氛围,实现空间质感的多样化,增强空间层次感。

第五,旧建筑的改造必然会出现很多旧物件,这些老物件都伴有岁月的痕迹和有意思的故事,旧物新用既能够勾起原住居民的回忆,又能让旅行者感受到历史的沉淀。老物件营造的氛围和新设备打造的功能相互穿插融合,这种经济、环保的理念还原了老建筑中“生活”的感觉。

4.2 适宜被改造的类别

第一,基于民居建筑改造的民宿空间。多数居住类建筑的保护更新多为功能置换,一些中、大规模的居住建筑单体或群体空间通常按照轴线方向采用多进的布置形式,少則五六进,多则十几进,可以打造民宿。如今,许多老建筑改民宿的成功案例表明,旧建筑的民宿改造能吸引外来人员驻足停留,激活美丽街区。

第二,基于工业建筑改造的工艺活化空间。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尚存在一部分工业建筑,这类建筑的更新保护可以在不改变其现存建筑主要结构和外部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内部空间功能置换的再利用。例如,杭州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将杭州第一棉纺厂的2号厂房和3号厂房改建成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馆内可体验深厚的中国特色的历史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并专门开设了各类非遗手工和创意手工体验项目。

第三,基于沿街建筑改造的商业空间。此类建筑体量小,数量多,布置自由,多为原住居民的房屋。结合此类建筑的特点,其可以作为小型商铺、特色餐饮店、工作室等,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价值。例如,扬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商业一条街,游客能在看到青砖灰瓦的盐商大院的同时,感受逛街的乐趣。

第四,基于控保建筑改造的文博场所。控制保护建筑的改造要遵循保护优先原则,坚持对遗产主体和重要历史内容不构成破坏,将其合理改造成具有历史传播价值的活动场所,增强其文化传承效果。例如,位于苏州拙政园西侧的部分历史建筑被改造成兼具博物馆和园林功能的苏州博物馆。

第五,基于地域建筑改造的文创街区。此类建筑具有地域属性,它们一种是源于地区的自然环境,另一种则源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会在建筑的造型上或者某些细节上突出某种地域文化,常见的有北京四合院、上海石库门、凤凰古城吊脚楼等。通过地域建筑的改造,设计师试图建立一种建筑与自然、人与环境、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多重叠加对话,位于扬州大水湾运河沿岸康山文化园内建筑改造的壹点文创街区就是很好的例子。

5 结语

在振兴民族文化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旧建筑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进行改造再利用,都要避免脱离街区的文化精神实质,更多地挖掘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文化场所。研究表明,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元素是触发旧建筑活化再利用的重要诱因,改造后形成的文化符号凸显了对街区历史肌理保持和文化符号保留的关注。我们只有学会解读历史文化街区中那些旧建筑存在的文化基因,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转化,赋予其新时代特征,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历史文化街区旧建筑的文化潜能。

参考文献:

[1] 高长征.保护·传承·共融——历史城区内建筑更新设计方法研究[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13-14.

[2] 韩文强,孟娇.对话老建筑——老建筑保护与改造[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21.

作者简介:陈秋实(1983—),男,江苏扬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设计学理论与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资源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洛阳老街区“微空间”改造设计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旅游体验背景下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发展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