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学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中的应用

2021-09-24林江燕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8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计算思维高中信息技术

林江燕

摘要:本文借鉴“黄河清问题导学教学法”这一典型形式,以《图像编码》为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借“问题设置”推进课堂教学,借“问题引导”启迪学生思维,借“问题探究”挖掘学科本质,借“问题总结”延伸学习广度,以期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

关键词:问题导学;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18-0045-02

怎样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中实现引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学科思维”即养成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研究和实践的方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了“在教学中,教师应淡化知识的单一讲解,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合知识学习,促进思维发展……在‘尝试→验证→修正的试错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的实施建议。课堂上,传统的“知识为主,活动为辅”的教学模式不再适用。问题导学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自觉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问题解决的过程,隐藏着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值得借鉴。黄河清校长将“问题导学教学法”分为“问题设置→提出问题→引导启发→问题探究→问题解决”五个步骤,以问题为载体,以教师“导”为主线,以学生“学”为标准,是问题导学教学法的三大核。[2]借鉴这个典型形式,根据高中信息技術新课程的具体情况,笔者在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变通,下面笔者以《图像编码》一课为例,通过五个问题,按照四个环节,开展教学。

● 设置问题情境,推进课堂教学,认识正确概念

新课引入是课堂的关键,“问题”是“问题导学”课堂的纽带,强调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因此,教师应注意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其基础知识储备相关联。

例如,《图像编码》选自粤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数据编码》,学生对图像媒体并不陌生,可是对图像的存储形式、文件计算方法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学科专业概念,如“位图、图像分辨率”等,似懂非懂,且原有的知识体系也缺乏相关内容。笔者以“扫一扫”二维码,引入问题1——怎么完成十字绣作品?学生通过观察或回忆生活,明确要完成生活中的十字绣作品,就要先认得图上编号与颜色线编号的关系,然后运用一定的针法完成缝绣作品。借鉴十字绣,让学生认识到给十字绣划分十字格编码的必要性。笔者将十字绣拍照上传到计算机中,利用画图软件的网络线功能,放大图像,可以看到,和十字绣类似,图像是由若干个小方格组成的,此时讲授学科概念:每个小方格称为像素,所有的像素数量称为图像分辨率,这样的图像叫做像素图或位图或点阵图。从而,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理解标准的“像素、图像分辨率、位图”等概念形成的合理性,让他们对所学知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问题引导,形成对话环境,启迪学生思维

问题导学教学法的主线是教师的引导。教师引导要围绕教学目标,体现知识脉络,外显学生的思维过程,以问激思,以思激答,以答激学。教学中,笔者通过问题让学生领悟学科特质的思想方法。例如,笔者提出问题2——讨论计算机中的位图是怎么编码的?仿照十字绣的编码方案试一试。问题与学生刚刚获得的十字绣编码经验相匹配,符合最近发展区。接着笔者设置梯度任务:黑白图像→四色图像→六色图像→编码、计算大小并总结规律。在建立编码规则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调用已学的文字编码知识,经过尝试和讨论很容易就得出了结果。

● 梯度问题探究,理解知识内涵,挖掘学科本质

“问题导学”的问题既可以来自教师的结构化备课,也可以来自学生的结构化学习。

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像编码是在满足一定保真度的条件下,对图像数据进行变换、编码和压缩,以较少比特数表示图像或图像信息的技术”这句话的含义?笔者提出问题3——不同的图像格式,如JPG、PNG、BMP有什么作用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设计了探究活动,即利用习得的图像公式,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查看十字绣JPG图像和二维码PNG图像的属性信息,获取相关数值用于计算图像大小,并与属性大小的数值作对比;二是使用画图软件打开其中任意一张图,保留其他参数相同,只是另存为BMP格式,观察图像变化,对比计算数值和属性数值的大小,描述观察结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很容易产生疑问,进而提出问题4——图像计算公式与其在计算机中的实际存储大小不一致,为什么?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观察到,最常见到的图像格式PNG或JPG存储空间小,这和以往的认知相符合,但与新知识“图像计算公式”相矛盾。相比之下,BMP格式图像与公式计算值误差最小,且图像质量与其原图PNG或JPG相当。怎么解释这种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最终得出由于压缩技术不同导致图像格式的不同,而存储空间小的文件有利于进行网络传播,这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分不开,凸显了本课知识的学科本质。

● 问题总结,重视生成性问题,延伸学习广度

教师最后的总结能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进而深入理解新知识的重点。同时,教师要指引方向,提供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总结数据压缩技术时,学生提出了问题5——二维码小文件中存储了十字绣大文件,这是什么技术在支撑呢?笔者对问题表示肯定,表扬学生意识到了图像压缩的意义,并提供了二维码、Huffman Code等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课后查询资料,获得更多的图像压缩技术知识,为创新技术做准备。

总之,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法,需要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黄河清.“问题导学”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5(01):5-9+1.

[2]韩立福.“问题导学”:当代课堂教学深度改革的新方向[J].江苏教育研究,2013(01):7-11.

基金项目:厦门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20年度课题“指向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培养的微项目学习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XMZXXD202012054)。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计算思维高中信息技术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算法的案例教学探析
浅谈艺术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