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信息技术在课前演讲中的运用及意义

2021-09-24覃菁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运用意义信息技术

覃菁

摘 要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仅是计算机教师的职责,各个学科都应有所渗透。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更要发挥其独特作用,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即便是短短几分钟的课前演讲活动,都应融入信息技术,以便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学生课前演讲活动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准备和展示环节中,对于网络和PPT技术的运用。学生在课前演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丰富课前演讲活动的意义,它使课前演讲的内容更加充沛,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前演讲;运用;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方便快捷,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能传统式地直接给学生输入信息,而是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一些信息技术,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的社会。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多环节都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普遍的现代社会,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显得特别重要,其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成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在每一堂语文课的课前都给学生安排了三至五分钟的课前演讲。在此,笔者谈谈信息技术在课前演讲活动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一、信息技术在课前演讲活动中的运用

新课标要求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因此,笔者将课前活动主要设计为三个环节:准备、展示、评价。这三个环节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而信息技术在这一教学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准备和展示环节。

1.准备环节

活动的系列化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笔者把课前演讲活动进行系列化处理,具体设计为一星期一个主题。主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记叙说明类;另一是新闻短评类。

首先谈一下学生在准备记叙说明类题材时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记叙说明类题材可以缤纷多彩,如一本书、一个人、一座城、一所大学、一首歌、一部电影……一旦主题确定下来,学生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搜集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尤其像一座城、一所大学這一类演讲话题,学生得先在网上搜集一些资料,对这些演讲的主题做一个深入的了解。

第二类演讲主题是新闻时评。新闻具有时效性,这就要求学生快速搜集近期的新闻材料。学生可以查阅一些报刊,从而获得一些有意义的演讲素材。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学生要想获得更多适合演讲主题的新

闻,就得通过快捷的网络去搜集,并进行筛选。而我校学生除了可以直接在网上搜索,还可以通过观看新闻联播。我校是寄宿制学校,晚上七点至七点半,学生在教室内通过电子白板观看新闻联播。

2.展示环节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生活的能力成为教育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处理能力,可以说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当然,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计算机教师的职责,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都必须有所渗透。

在学生课前演讲活动的展示环节,笔者要求学生演讲时必须把PPT作为辅助工具,也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制作PPT。PPT中除了文字,还可以插入图片、视频、音频等。比如介绍一座城时,学生可以插入这座城的相关图片,让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这座城;在介绍一首歌,学生可以插入一个音频,让听众直接去感受其中的旋律;在介绍一部电影时,可以插入一段视频,让听众能够有身临其境之感。当然,做新闻短评时,笔者要求演讲者设计的PPT必须有图片和视频。

二、信息技术在课前演讲活动中运用的意义

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曾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去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并学会筛选和处理信息。在语文的课前演讲活动中,笔者始终认为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断融入信息技术,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课前演讲活动中,有了信息技术这一元素的加入,这一活动的意义就更加丰富了。下面,笔者具体谈谈信息技术在课前演讲活动中的意义。

1.丰富了演讲内容

信息化社会要求我们能够通过信息快速地获取一些信息,课前演讲活动也不例外。学生虽然可以通过书本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完成这样的一个活动,但事实证明,通过这一途径完成的活动质量并不高。那在获取信息时应怎样才能使活动的质量更高一些呢?笔者就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去搜寻更多的信息。这样,学生在掌握了更多信息后,在展示环节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侃侃而谈。比如介绍一所大学,学生现在是高中阶段,对大学并不了解,关于大学介绍的书籍,学生也接触得不多。那如何介绍呢?这时学生就必须得通过网络去查找这一所大学的相关资料。只有资料准备充分,这一活动才得以有序进行。

课前活动的准备阶段,利用网络信息,可以大大增加信息量。那么,在展示环节也是一样的。课前演讲的短短几分钟时间,如果学生就只是凭借自己的嘴展开一次演讲,那他给听众传递的信息量是很有限的,而且内容显得很单薄。一旦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借助了PPT,那信息量就增加不少了。比如说介绍一座城市,涉及到这座城市的发展史时,学生借助PPT,插入很多有关这座城市不同阶段的照片,那么听众就能够快速地获取更多有关这座城市的信息,从而也能更全面的了解这座城市。在做新闻短评、展示介绍一则新闻材料时,用文字叙述,一般都是概括性的语言,内容介绍也不够全面细致,同时耗时也比较长。这时,如果直接插入这一新闻的视频,很短的时间,新闻的内容就能客观全面地呈现在听众面前。

2.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句话可谓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这句话视为座右铭,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短短的几分钟课前演讲活动中,笔者也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新事物不断涌现。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了。学生对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没有多大的新奇感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借助新事物,尤其是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課前演讲活动中,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激发了演讲者的学习兴趣。现在的信息化社会,大部分人都离不开网络。而学生学习基本上都在教室内,没有太多机会接触网络。整天埋头啃书本的学生,在课前演讲这一活动的准备阶段,他们有机会名正言顺地接触网络,他们心里当然是美滋滋的,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准备。从实际效果来看,每个学生都是作了充分的准备的。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演讲有了一定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去展示。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得到了培养,同时,他们的听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是激发了听众的学习兴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记录了梁任公先生的一次精彩的演讲。文中说到:“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处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能背诵得出。”又说“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能具备梁先生这样演讲素质的学生恐怕少之又少。大部

分学生是不具备这样的演讲素质的。而这些学生要想自己的演讲很好地吸引听众,让听众感兴趣,那就必须得借助一些外力。荀子在《劝学》中谈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时,学生借助PPT这一技术。在PPT中插入一些图片、音频、视频等。这样,沉浸在枯燥乏味的学习中的听众,对这样的演讲自然就兴趣盎然了。

3.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

科技在发展,信息技术在不断革新,要想很好地立足于社会,就必须得掌握一些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时地融入一些新的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操作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前演讲的准备和展示环节,学生不断接触信息技术。尤其是在制作PPT的时候,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比如在介绍一部电影时,如何插入剪辑一段小视频,又如何很流畅地插入在PPT中,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从而提高自己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

总之,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的今天,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学媒体的现代化。教学应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生的课前演讲活动中,启发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成长。

[作者通联:湖南怀化市湖天中学]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这既是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角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大事。

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中小学生负担太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整天埋头于作业,睡眠不足,又缺乏锻炼,体质下降。同时,学生承担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学习缺乏兴趣,不仅效率不高,而且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负担太重,没有时间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不了解世界、不了解社会,缺乏宽广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创新思维和能力,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

落实“双减”要求,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就是要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同时,《意见》还提出,科学利用课余时间。要求学校和家长引导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这些都体现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理念和鲜明的素质教育导向。

温故而知新,适当作业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教学环节。减负不是一减了之,而是要尊重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减轻过重作业负担,要尊重教学规律,遵循学习规律。一方面,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学校要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并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加强质量监督。另一方面,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这既发挥了作业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也充分体现了作业设计的专业性与科学性,防止了作业管理的随意性。

减轻过重作业负担要尊重教育常识,分类分层指导。尊重教育常识是减轻过重作业负担的重要策略。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知识的理解掌握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它常常是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知识转化成能力需要必要的应用实践。从尊重教育常识出发,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分类明确了不同阶段学生作业总量,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校学习内容、身心特点和时间要求,以及学生之间能力差异,分类指导,精细施策,防止一刀切、绝对化。

(本报评论员,《中国教育报》2021年07月27日01版)

猜你喜欢

运用意义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