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时空观念的中考复习策略
2021-09-24汤红琴
汤红琴
[摘 要]近几年中考越来越重视对时空观念的考查,而当前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要在历史中考复习过程中落实时空观念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从时间轴中把握历史发展线索,从地图中把握历史空间观念,从结构图中重建知识框架体系。
[关键词]时空观念;中考复习;中国近代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5-0062-03
时空是一个社会演化的内部参量,它是深入到社会运动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由人的实践活动耦合到社会运动过程的内部参量。唯物史观的时空范畴立足于人类历史活动。 时空一般被认为包含了时间和空间两个概念。就目前广泛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而言,从时间角度,其可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从空间角度,其可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可见,初中历史教科书本身就具备了时间和空间为一体的编写特点。从具体词汇来看,朝代、年代、时期、世纪等属于时间术语,华北、南美、西欧、西域等属于空间术语。
在初三中考复习中落实时空观念,运用时空元素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时间轴中把握历史发展线索
利用时间轴有助于学生理顺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历史现象或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
部编教材在编写上较旧版(人教版)有了新的变化。旧版教材第一单元的内容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第二单元的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第一单元突出了侵略与反抗的主题,第二单元则侧重于近代化的探索。教材这样编排,把同类型事件放在一起,无疑忽视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及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部编版)一改之前的专题式单元设计,更突出时序性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第一单元安排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第二单元安排了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事件。作为近代化探索第三和第四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分别被安排在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中。
教材的变化对时空观念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中考复习中教师也需要加强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在复习初始阶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完成时间轴的梳理,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共7课的内容,可列出以下时间轴(见图1):
从以上时间轴可以看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变化:自然经济解体,清政府对农民的压榨更严重,由此引发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所以其除了带有反封建性,还带有反侵略性。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使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开始了洋务运动的征程。无论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还是为了反抗外来侵略,中国早期的有识之士看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进而提出要向西方学习的观点。洋务运动历时30年,最终在甲午战争中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而宣告结束,这不仅说明单纯的军事强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也说明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中国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富强。《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梁启超和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制度的呐喊,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确实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扩张性加强。西方列强组团来到中国,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让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围绕时间轴完成了对历史发展线索的讲述之后,我们从时间转向空间,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我们在全球的空间范围内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鸦片战争爆发的国际背景是英国在1840年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国际背景则是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加剧。
空间观念更多的是一种横向的比较,比如鸦片战争时的中国和英国,其实是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碰撞。当时,中国是封闭落后的封建国家,而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经是开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时间轴上,我们发现中国落伍了。
从时间轴上,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时序性发展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在空间上又进一步理解了事件背后的原因。在单元复习过程中,利用时间轴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点。
复习例题1:以下示意图(图2)呈现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事件。其中③应为()
A.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
B.邓世昌黄海海战壮烈牺牲
C.维新派创办《国闻报》
D.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此题涉及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事件,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中日甲午战争的时间,还要求学生知道此战属于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事件。
因此,在中学复习中,除了要注重时序性,还不能完全忽略知识点的综合性,毕竟现在很多的中考题都是一个小专题。
二、从地图中把握历史空间观念
地图是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素材,具有表现历史事件时间、空间信息的独特功能。作为记载、传输历史信息的独特文化工具,地图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掌握影响历史发展的环境因素,了解历史事件的成因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在一轮历史复习过程中,对地图进行整理归类对比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途径。比如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地图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次战争的进程都是分为两个阶段的,都是从东南沿海开始打起的,但是鸦片战争没有进入北京,第二阶段打到南京就停止了,这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打到了北京,这也是北京第一次被西方入侵。
在认识现实问题时,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查,能得出更客观公正的评价。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虽然从今天看来只学技术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但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它的出现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体现了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精神。再如在讲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过程中,为了启发学生思考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的地理原因,笔者利用了地图。通过地图,学生可以发现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同时位于两省交界之处,国民党统治薄弱……学生借助具体的地图,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复习例题2:“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战争()
A.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B.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
C.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使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
解答该题的关键点在于弄清地理概念“华北”为中国的哪一地区。地理空间一直是初中学生的薄弱点。很多学生在审题时对“华北”这一空间概念完全空白,仅从广东入手无法判断这里指的是鸦片战争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因而在B和C之间无法做出选择。
三、从结构图中重建知识框架体系
历史教学不是把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重复和再现,而是要归纳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构建知识体系、归纳知识点时,可采用结构示意图的方式。比如在一轮复习中,为了让学生掌握1840—1900年四次侵华战争的脉络,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以下两张结构图(图3、图4):
从图3来看,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被类比为“跳悬崖”,鸦片战争就是悬崖的顶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是悬崖的底部;从图4来看,西方对中国的四次侵华战争就像“爬楼梯”,中国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程度,中日甲午战争后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论是哪一种结构示意图,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也可以看到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历程,时序性清晰可见。
此外,在分析“开始沦为”“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的教学环节中,再次体现了时空观念的运用。利用空间地图,学生可以看到从东南沿海五个通商口岸的开放,到南京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商口岸的开放,再到长沙、重庆、苏州等内陆城市的开放,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陆,清晰地反映出中国权益的一步步丧失。通过地图的展示,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和词汇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和认识。
复习例题3: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下面空白方框处应填()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通过复习,学生可以从图5中抓住“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化”两个关键点,进而判断出洋务运动与这两个关键点存在因果关系。
当前,历史中考试题对时空观念的考查越来越重视。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无论是在新课教授中,还是在中考复习中,都要加强时空观念的渗透,培养学生利用时空观念开展历史学习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檀新林,孙建,沈淑雅,等.历史“时空观念”学科内涵与教学实践[J].历史教学问题,2018(1):115-118.
[2] 夏辉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落点:以“时空观念”为例[J].中国教师,2017(8):49-53.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