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与价值
2021-09-24邱丽燕
邱丽燕
[摘 要]乡土文化资源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宝库,不可忽视。由于乡土文化资源的内容庞杂且各具特色,在开发与运用过程中必须将其所具有的特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文章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着手,较为全面具体地探讨了乡土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也总结归纳了乡土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的独特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学;运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5-0042-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一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课堂导入对整堂课的顺利推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导入可以拉近课堂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在课堂导入中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什么是乡土文化?乡土文化一般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区产生、发展,并经过长期积淀所形成的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例如古建筑、地方特色美食、风景名胜、风俗习惯、故事传说、传统服饰、村规民约等。乡土文化于学生而言,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新课导入,有助于消除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陌生感。
如在教学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时,教师可利用广西的民族音乐导入新课,向学生播放壮族原生态音乐剧《壮源》的视频。视频中,壮族原生态歌谣与民族、流行、摇滚等多种音乐风格相融合,在保留山歌原生态特质的同时,加入世界音乐的编曲。多样化的音乐风格,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使人们感受到了壮族原生态艺术作品所带来的视听冲击。乡土文化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为接下来的知识讲授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包含基本原理、基础概念以及基本规律等,它是学生必须扎实掌握和深刻理解的知识内容。教学重难点如果能顺利突破,将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也将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乡土文化资源的利用有助于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
这里以经济生活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第一框《企业的经营》为例。理解“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是这一框的重点和难点。讲授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第一阶段,请学生拿出手中的电子设备搜索广西本土知名企业的成功做法,并提炼关键词,填写任务清单,在完成任务清单后,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分享探究成果。在学生讨论结束后,请他们利用手中的电子设备,扫描对应的二维码填写问卷,在问卷中列举出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学生填写完问卷后,教师可以运用“词云”软件进行大数据分析。在“词云”分析中,提到频率越高的词语,显示比例就会越大。接下来,教师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任选两个“词云”中提到的词语进行解读,一起探寻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通过案例分享和“词云”的分析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首先,一家企业做大做强离不开正确的经营战略,其中包括准确的市场定位、科学的发展目标等等。其次,创新是这些成功企业突出重围并保持活力的关键因素。通过技术和制度上的创新,这些企业形成了品牌效应和竞争优势,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最后,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这些成功企业有实力更有情谊,它们在追求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也不忘承担社会责任,诚信经营,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教師以广西本土知名企业为切入点,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这些知名企业是采取了哪些做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取得成功的。通过分析和分享,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这一重难点知识,同时认识到不论是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还是在未来的就业创业中,都要学习成功企业家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将来为祖国的发展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实践是课堂教学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源头活水,课堂教学必须要走向生活。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可以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所反映的实际事物,使学生身临其境,有一种亲切感,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如在教学文化生活第三课《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对他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教师以南宁骑楼文化为主题,创设教学情境。骑楼是岭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极具欣赏价值和考古价值。南宁骑楼的兴起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如今,漫步在南宁的老城区,仍然能看到风格多样的骑楼建筑,有的仿巴洛克式,有的仿哥特式,有的仿南洋式……骑楼的楼面还有很多色彩浓烈的浮雕和壁画,把骑楼装饰得多姿多彩。骑楼建筑非常适合南宁的亚热带气候,可以防日晒、避风雨,南宁的许多老字号早年也是从骑楼街崛起的。
情境一:播放讲述南宁骑楼兴起和发展历程的视频,让学生体会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对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情境二:展示南宁骑楼的老照片,让学生辨认。
情境三:播放微电影《骑楼院落老街巷》中的一个片段,让学生感受、体会南宁骑楼街巷里的人情味。
“骑楼文化”这一主题贯穿了课堂中的这三个情境,充分展现了骑楼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教师在教学情境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感受文化交流对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在感受别具一格的建筑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保护古建筑的意识。
四、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组织课堂讨论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得到深化。
但是如果把离学生生活很远的内容作为课堂讨论的主题,那不仅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难实现讨论的目的。课堂中让学生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课堂讨论,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如在教学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时,教师可以以广西西北部的吊脚楼文化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生活在八桂大地的学生大多对吊脚楼有一种熟悉感。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侧架空,有一侧沿山而上,呈虎坐之势,古雅别致的“丝檐”和宽绰大气的“走栏”是它的重要特色。同普通的干栏式建筑相比,吊脚楼具有更高的文化层次,壮观且极富美感,与青山、溪流、梯田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教师展示课堂讨论主题:某地需要修建一条公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是有一片吊脚楼是这条公路恰好要通过的地方。按照当地的发展规划,拆迁的范围包括这片吊脚楼。该地的干部和群众就到底要不要拆除这片吊脚楼有不同的看法。当地干部站在促进该地经济发展的立场上,认为应该拆除吊脚楼。而当地民众却坚持认为吊脚楼是当地民族文化的一个象征,应该要保留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该不该拆除这片吊脚楼呢?
就“该不该拆除吊脚楼”这一话题,学生在小组内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角度一致认为吊脚楼不应该被拆除。吊脚楼作为桂西北文化的标志,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连片的吊脚楼是民族文化遗产,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吊脚楼既是广西西北部文化发展的一个见证,也是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靓丽名片。因此,保护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代青年应当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肩负起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使命。
五、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升华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堂教学的结尾在整堂课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教学结尾可以让学生回味无穷,启发学生思考。
如在教学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繼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时,笔者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南宁邕剧来结束课堂教学。南宁本土语言剧种——邕剧起源于清朝,据不完全统计,其剧目达到700多个。邕剧中既有生旦缠绵的文戏,也有短兵相接的武戏,更有“变脸”“砸烂台”等绝招绝活。邕剧对于研究南宁的历史文化具有相当重大的价值。然而,在南宁文化发展传承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邕剧经历了种种历史变故,已慢慢衰微。在创设情境后,笔者提出问题: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要从保护做起,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作为高中生应该怎样为保护和传承南宁邕剧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南宁学生对邕剧并不陌生,它弘扬了家国情怀、善良人性,传递着中华民族崇高的价值追求。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升华,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给学生以引导和启迪,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