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模式在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9-24严利娟
严利娟
(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江苏 仪征 211400)
子宫全切术多针对具有严重妇科疾病患者,如子宫肌瘤、子宫癌等疾病,这一手术方法凭借治疗效果肯定等优势于临床子宫肌瘤等严重妇科疾病患者中应用较为广泛,对于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肌瘤等严重妇科疾病的效果也均持肯定态度[1-2]。但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虽对患者术前相关疾病与手术知识教育,但不能完全缓解患者术后负性情绪,这是十分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的[3]。无缝隙护理模式是指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及个性差异予以贴合患者实际的一站式护理服务,以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从而更好解除患者负性心理的护理干预模式。为了解无缝隙护理模式在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12月81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年1月—12月81例于我院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7.62±9.27)岁,肌瘤直径2.0~4.7 cm平均(2.35±0.27)cm;对照组39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5.78±8.42)岁,肌瘤直径2.1~4.7 cm,平均(2.41±0.32)cm。本研究通过患者知情同意,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仪医科研2019_0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如术前子宫肌瘤疾病与相关治疗方法知识教育、心理疏导,术后予以用药、饮食指导等。
观察组接受无缝隙护理模式。(1)建立无缝隙护理团队:予以患者入院至出院全过程无缝隙护理管理,期间安排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24 h无缝隙衔接护理服务。(2)无缝隙护理模式实施内容。①患者入院后予以子宫肌瘤疾病与治疗手段知识评估,心理状态评价,并根据患者实际知识水平与心理状态以强针对性护理措施制定,如对因缺乏正确疾病与治疗认识而产生负性心理的患者予以错误认识纠正,同时以成功手术案例分享、共情情绪引导宣泄等方式改善患者心理情绪,并在24 h时无缝隙监护下及时发现患者心理变化,根据患者不同时间不同心理状态予以个性化与个体化护理干预,最大限度减少负性心理的存在;再就是术前应督促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如术前禁食禁饮8 h,病房责任护士与手术室责任护士应做好无缝隙交接工作等;②在患者未入手术室前应调整好手术室温度(通常控制在24~26℃),做好保暖工作,术中予以非手术暴露区保温处理,输液温度保温以防止术中出现中低温等;③术后手术室责任护士将患者送回病房后,应与病房责任护士做好交接,确认无误后方可离开,术后护理人员应继续予以患者24 h时无缝隙监护,监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观察患者心理状况,一旦出现任何心理、生理或精神等方面的异常应予以及时处理;在患者意识清醒后指导患者尽量减少吞咽空气以预防腹胀;在患者排气后根据患者实际予以相应食物进食,如起身坐位保持不佳的情况下宜予以流质食物,在患者身体逐渐恢复后可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再就是根据患者病情实际,尽早引导患者进行下床活动,通过运动促进患者肠胃蠕动,同时促使患者宫腔内积血排出,从而更快速帮助患者子宫恢复。
1.3 评价指标
(1)心理状况[4]:分别于护理前、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程度,SAS、SDS分别以50、53分为界,两者标准分与焦虑、抑郁状况均呈反向相关。(2)术后恢复时间指标:包括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恶露排净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其中恶露未排净患者出院后应予以随访跟踪其排净时间。(3)护理满意度:以问卷形式展开满意度调查,采取10分制,分满意(9~10分)、基本满意(5~8分)、不满意(≤4分)3个级别,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况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况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SAS t P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41 48.25±4.34 38.65±2.94 11.726 0.000对照组39 48.51±4.96 45.43±3.17 3.268 0.002 t 0.250 9.925 P 0.803 0.000组别 例数 SDS t P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41 47.15±4.31 37.52±3.73 10.918 0.000对照组39 47.22±4.28 41.24±4.41 6.077 0.000 t 0.073 4.081 P 0.942 0.000
2.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首次排气、排便以及恶露排净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首次排气时间/h首次排便时间/h恶露排净时间/d 住院时间/d观察组41 17.05±3.58 35.56±4.15 22.34±3.49 5.36±1.27对照组39 23.57±3.74 43.62±4.09 31.25±4.12 7.31±1.35 t 7.967 8.744 10.455 6.657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满意情况比较(例)
3.讨论
子宫全切术在腔镜引导下,可最大可能减少对术区周围组织的侵扰,这也是采用腹腔镜协助子宫全切术以提升临床疗效的重要原因之一[5]。而由于手术具有一定侵入性,术后不可避免会存在疼痛等不适,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安、焦虑等负性情绪,从而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无缝隙护理模式是指以患者为中心,予以患者从入院至出院无缝隙衔接的强针对性的满足患者需求的一站式护理服务。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有研究指出,无缝隙连接从患者入院至手术结束后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均予以针对性指导,可及时解除患者对疾病的担心或对手术治疗效果的担忧,且强针对性的相关疾病与治疗知识的教育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疾病知识与治疗过程的了解,从而明显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促使其更快速恢复。进一步分析两组临床术后恢复情况,观察组各项术后恢复时间指标用时均更短(P<0.05),提示无缝隙护理模式加速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推测可能与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术后予以患者早期活动指导有关,且患者心理状况的好转也有利于提高患者早期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明显缩短患者首次排气、排便及进食时间,这也有助于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使患者更快速恢复。另外,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6%较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2.05%高,差异显著(P<0.05),这一结果与孙苗等[6]的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全切术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78%,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7.64%的结果相似,提示无缝隙护理模式在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方面更具备良好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于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的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