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2021-09-24徐露竹
徐露竹
(常州市儿童医院心脏科 江苏 常州 213000)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是因胎儿时期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存在异常,而导致心血管系统产生畸形病变,在其出生时存在明显异常的心血管结构与功能[1-2]。体外循环手术是用于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措施,多数患儿术后常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并发症、炎症反应等,直接影响疗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3]。有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实施体外循环手术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而言极为关键[4]。本文结合常州市儿童医院心脏科近2年来收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组实施常规护理与个性化护理服务,主要就其术后护理措施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常州市儿童医院心脏科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49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全部采用体外循环手术治疗方案,根据护理方式的差异性进行分组,参照组24例患儿实施常规护理,研讨组25例患儿则辅以个性化护理。纳入标准:已明确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均需接受体外循环手术治疗,对于研究事项,患儿家长已详细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缺陷的患儿,无亲属陪护的患儿。
参照组: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9岁5个月,均龄为(3.23±0.55)岁,男女比例12:12,体重4.8~52 kg,平均(28.42±5.18)kg,身高61~132 cm,平均(100.39±16.71)cm;研讨组:年龄最小7个月~8岁,平均年龄(3.54±0.41)岁,男女比例12:13。体重5.8~44 kg,平均(28.67±5.31)kg,身高63~129 cm,平均(100.49±16.84)cm。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病历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24例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术后进行用药、生活指导,并严格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与患儿家长就其术后相关事项予以常规性沟通。
研讨组25例患儿接受个性化护理。(1)建立个性化护理小组:组员均为高年资,具备丰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护士长担任组长,在护理工作开展前,所有小组成员均需接受统一的培训,特别是对护理工作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2)舒适的环境与情绪干预:对于术后患儿来说,舒适的环境干预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可结合患儿的喜好适当的装饰病房,选择明亮的色彩,室内可增加一些小玩具的摆放,尽量消除患儿对于陌生环境的紧张感。在每个病床间放置隔离窗帘,这样可让患儿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避免患儿之间互相影响。与患儿进行有效的沟通,以患儿能够接受的沟通方式进行交流,并通过患儿的病历、与家长的交谈等详细了解患儿的实际病情,为患儿家长耐心讲解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可能产生哪些并发症等。在护理过程中应当对于患儿的面部表情、心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观察、评价、记录,如发现患儿内心紧张、焦虑,可为其播放旋律优美的儿童音乐,注意音量的适当调节,尽可能让其处于轻松的状态当中。(3)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①合理调整呼吸机参数,并及时清理患儿口腔内的分泌物,确保其呼吸道畅通,避免堵塞;②采取个性化引导方式实施排便、呼吸训练等;③加强监测,如呼吸机、血铅浓度等指标,并记录实际情况同时向主治医师报告,据此适当调整药物用量;④保证患儿体内水电解质平衡,避免由于过量使用药物而产生电解质失衡;⑤给予针对性的抗生素药物、营养心肌药物;⑥有针对性的保护患儿的消化系统,预防胃内容物反流,以免误吸、胃肠胀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⑦定期更换手术切口的药物,不断加强营养支持;⑧让患者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如发现患儿存在疼痛表现,可对其抚摸来缓解其痛苦,必要时可使用镇痛药物。
1.3 观察指标
对于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可于清晨空腹时进行静脉血抽取5 mL,离心处理后,使用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检测。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血清降钙素原3项。另外,观察并记录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常见并发症包括感染、心律失常、胃肠胀气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儿的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讨组患儿的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ng/mL)
表1 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ng/mL)
血清降钙素原研讨组25 护理前 16.92±1.69 28.03±2.09 0.98±0.47护理后 4.64±0.67 10.67±1.32 0.19±0.03参照组24 护理前 16.71±1.45 27.61±1.95 0.82±0.32护理后 7.34±0.78 14.08±1.54 0.51±0.14 t护理前 0.4659 0.7266 1.3871护理后 13.0153 8.3334 11.1692 P护理前 0.6434 0.4711 0.1719护理后 0.0000 0.0000 0.0000组别 例数 时间节点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讨组患儿的并发症总发生率4.00%,低于参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体外循环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一种重要的生命支持方式,它是通过一系列人工装置将回流的静脉血排出体外,再运用人工方式予以气体交换、调节温度与过滤等措施后,又输送回人体内部动脉系统[5-6]。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主要采取此方式进行手术治疗,由于其在化学、物理、生理、人体差异方面影响,会导致人体内部免疫系统发生改变,并引起炎症因子的产生并释放,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并由此导致各个器官、组织功能受损[7-8]。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自身器官、组织、免疫力等相对较弱,极易受各种因素影响,术后实施个性化护理,增强患儿呼吸道的管理(根据患儿病情变化,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关注循环系统(及时、有效处理麻醉、低体温等情况)及消化系统的监护(预防胃肠胀气,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从环境、心理、身体各个方面予以细致入微、有针对性的护理,明显降低患儿全身性炎症反应程度,减轻对于患儿心脏的影响,减少心律失常、胃肠胀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9-10]。研究结果证实,护理后研讨组患儿的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参照组,且研讨组患儿的并发症率4.00%,低于参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运用个性化护理措施,疗效明显提升,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高效,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