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实施效果观察

2021-09-24李燕萍靳秋月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1年22期
关键词:病死率心肌梗死静脉

李燕萍,靳秋月(通讯作者)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科 江苏 南京 210000)

急性心肌梗死有着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受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渐提升,对人们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1]。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梗阻之后出现心肌持续缺血缺氧性损伤引起的心肌坏死性疾病,发病后患者有剧烈疼痛感,一旦救治不及时或救治不当会引起休克、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很大威胁[2]。根据调查显示,心肌梗死在发病数小时内的病死率高达70%,这其中有一部分患者在入院前就已经死亡,尽快恢复心肌血供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键[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进入医院后需要尽快确定病情、完成各项检查,尽快展开救治。本次研究旨在分析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5例。纳入标准:(1)经心脏彩超、心电图等检查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者;(2)患者与其家属对研究同意且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1)血液系统病变患者;(2)精神类疾病患者;(3)患有严重组织病变者。对照组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17例,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63.5±6.2)岁,发病时间3~15 h,均值(9.0±1.6)h;研究组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5例,年龄43~86岁,平均年龄(64.5±6.4)岁,发病时间3~17 h,均值(10.0±1.8)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按照传统流程实施护理,做好院前抢救护理工作,进入医院后监测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建立静脉通路、完善各项检查,按照医嘱提供护理服务、用药。

研究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路径。(1)成立护理路径小组:选择临床经验丰富护理人员组成护理路径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操作技术、沟通能力、护理路径理念等,提高综合素质。(2)护理路径实施如下:①院前护理:在接到急诊电话后,立即做好准备出发前往现场,将时间控制在5 min内。在去往现场途中,与现场人员保持联系,询问患者状况,并指导做出紧急处理。在到达现场之后立即予以低流量吸氧、开通静脉通道,在运送患者去往医院路上时保持生命体征稳定,评估患者全面情况,并与院内人员保持联系,确保患者进入医院后尽早展开救治;②分诊护理:在患者进入医院后,开通绿色通道,完成各项检查、检验,协助家属办理入院手续,通过检查确定患者病情,并根据病情分诊。将入院至分诊时间控制在5 min内;③救治护理:分诊之后,及时准备好救治药物、仪器等,通过静脉输入药物,恢复心肌血流灌注。监测患者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指标,同时做好详细记录,一旦有异常及时处理。若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等症状时及时用药控制,避免疼痛引发应激反应;④家属护理:因疾病发病骤然,在救治过程中,患者家属情绪并不稳定,因此在入院后,做好家属心理疏导工作,使其保持稳定,安心等待。另外针对没有挂号、缴费的患者,在其救治过程中,可指导家属前往办理入院手续、缴费。

1.3 观察指标[4]

比较护理救治效果(包含急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急救时间);比较SDS评分、SAS评分、Rankin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总并发症发生率(包含胸痛、心律失常、心衰、休克、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救治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急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救治效果比较(±s, min)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救治效果比较(±s, min)

组别 例数 急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 急救时间研究组35 1.0±0.2 5.1±1.2 65.0±5.7 5.5±1.7 40.3±3.8对照组35 2.5±0.7 8.2±2.2 79.0±7.0 9.3±2.9 55.7±4.6 t 12.190 7.318 9.175 6.688 15.270 P<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SDS、SAS、Rankin、Barthel指数比较

研究组患者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Rankin、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DS、SAS、Rankin、Barthel指数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SDS、SAS、Rankin、Barthel指数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SDS SAS Rankin Barthel指数研究组35 36.7±3.4 38.4±3.6 65.6±6.0 76.8±6.6对照组35 46.6±3.9 49.8±4.1 53.4±4.4 58.7±4.7 t 11.320 12.361 9.701 13.216 P<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较为严重的一种病症,更有着病情发展快的特点。发病1 h内病死率极高,死亡主要原因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并不是不能治疗的,在时间窗内再通受阻冠状动脉是挽救濒死心肌关键[5]。

在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通常按照医嘱进行护理,护理较为被动,有着工作效率低、护理被动、缺乏护理规范性等不足。急诊护理路径符合现代临床护理学理念,其目的是提高临床护理预见性、主动性,最终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6]。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在急诊护理路径中,护理工作有着预见性、计划性的优势,多方面同步展开临床救治,在标准时间内进行规范化的急救护理,最大程度缩短了患者急诊时间,提高了患者救治成功率[7]。急诊护理路径为患者争取了宝贵救治时间,利于患者预后。经由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急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急救时间比对照组短,研究组患者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Rankin、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少,由此可见急诊护理路径重要性。急诊护理路径将循证医学作为基础,并将急诊时间线作为中心,在护理过程中为急诊各个环节制定规范性的护理方案,确保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了时间的浪费,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心电图时间、急诊停留时间等时间的缩短为患者尽快救治、恢复心肌血管争取了宝贵时间,降低病死率。与常规护理比较,急诊护理路径更规范,让护理工作一目了然,可及时发现护理中的不足,并及时完善,在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也节约了医疗资源,对提高护理人员工作主动积极性也有着重要意义,让护理人员发挥出自身价值。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提高预后中有着重要意义,具有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病死率心肌梗死静脉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老年髋部骨折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活血化瘀法治疗颈内静脉置管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