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护理措施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9-24李梦芳拾丹丹

医药前沿 2021年22期
关键词:优质脑梗死评分

李梦芳,拾丹丹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 徐州 221000)

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在所有急性脑血管病中占比70%,中老年人是主要发病群体[1]。脑梗死患者入院后,一般收入卒中单元,实施溶栓治疗。由于患者疾病知识缺乏,再加上疾病影响,只有加强护理工作,才能保证治疗活动顺利进行。相关研究称:优质护理遵循以患者为核心的理念,从护理细节入手,能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86例脑梗死患者为对象,探讨了优质护理的应用价值,为护理实施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8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编号奇偶性分组:奇数编号的43例设为对照组,偶数编号的43例设为试验组。对照组内,男性、女性分别有23、20例,构成比为53.49%、46.51%;年龄45~87岁,平均年龄(61.64±12.15)岁;梗死部位:前循环19例、后循环14例、腔隙性10例。试验组内,男性、女性分别有24、19例,构成比为55.81%、44.19%;年龄44~86岁,平均年龄(62.59±11.70)岁;梗死部位:前循环18例、后循环16例、腔隙性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纳入标准: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可正常沟通者;患者有完整的病历资料,知晓本研究且签字确认[3]。(2)排除标准:脑出血,昏迷或意识不清者;合并精神疾病、恶性肿瘤者;有颅脑手术史患者等。

1.2 方法

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指标及时准确记录;从用药、饮食、睡眠等方面进行指导,积极防治并发症;待体征稳定后,为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掌握疾病和治疗知识,积极配合护理操作。

43例试验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内容包括:(1)心理护理。护士要主动和患者交流,使用量表工具评估心理状态,对于恐惧、焦虑、担忧的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例如:①认知干预,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治疗,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纠正错误的想法和认识,提高临床依从性。②情感支持,护理操作中安慰鼓励患者,为患者及家属介绍成功治愈的案例,或邀请即将出院的患者分享治疗感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心理疏导。营造出良好的病房氛围,指导患者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法、放空冥想法、注意力转移法等,忘记疾病带来的痛苦,减轻心理和精神压力。(2)并发症护理。将床头抬高30°,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或定期吸痰操作,避免呕吐物误吸引起坠积性肺炎、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在常规消毒清洁的基础上,询问患者的自觉感受,间隔2 h翻身一次,观察肢端皮肤的颜色、温度、肿胀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为预防静脉血栓,护士可帮助患者活动肢体关节、穴位按摩,或指导患者主动进行屈伸、翻转等活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4]。(3)康复护理。康复锻炼具有全面性和渐进性,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可行的锻炼方案。内容主要包括:①运动功能锻炼。首先是关节活动,涉及肩、肘、踝等关节,活动幅度从小到大,直至关节完全伸直或屈曲;配合脊柱伸展,对躯干关节被动活动。然后是平衡训练,主要是摆髋、旋转躯干,可在床边坐立完成。最后是步行训练,在家属搀扶下站立和步行,逐渐过渡到跨步、摸高、爬楼梯。②语言功能锻炼。对失语、表述不清的患者,从简单的字母开始,依次过渡到字、词、短语和句子,配合音乐、视频等资料,促进听力和视力恢复,有助于恢复语言功能。③神经功能锻炼。通过看书、看电视、接触生活用品等方式,刺激听觉、视觉和触觉;鼓励患者独立完成洗漱、进食、上下床、大小便等活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运动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n(%)]

2.3 两组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比较

两组间干预前的NIHSS、ADL和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降低、ADL和FMA评分提高,且试验组患者的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比较(±s,分)

表3 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比较(±s,分)

注:和治疗前比较,P均<0.05。

ADL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试验组43 16.52±3.57 7.26±1.48 56.74±8.22 81.03±4.15对照组43 15.87±3.36 9.55±1.70 55.83±7.95 77.69±4.60 t 0.869 6.662 0.521 3.535 P 0.387 <0.01 0.603 <0.01组别 例数NIHSS评分FMA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试验组43 48.57±5.73 67.34±3.30对照组43 48.26±5.59 62.59±3.18 t 0.253 6.796 P 0.800 <0.01组别 例数

3.讨论

脑梗死是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轻者或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良好,重者或治疗延误的患者会有生命危险[5]。从现有研究来看,中老年人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心脏病,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6]。针对脑梗死的治疗,关键是恢复脑部血液循环,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促使受损神经自我修复。护理作为治疗的组成部分,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案,对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影响也不同。

脑梗死患者由于年龄大、机体功能减退,卧床时间长,这些都为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常规护理模式将重点放在躯体上,忽视了患者心理、社会方面的功能需求,护理措施具有单一性和盲目性,因此效果不佳。优质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落实护理责任制,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更符合脑梗死患者的护理特点和需求。本研究选取86例患者,对比了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的效果,从统计数据看: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更高、并发症率更低,且干预后的NIHSS、ADL、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后者的应用价值更高。分析认为,心理护理是一个要点,通过缓解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为躯体功能的恢复提供正性反馈;并发症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既能加快恢复速度,又能提高治疗舒适度;康复护理的开展,旨在改善神经、运动和语言功能,避免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陈爱萍[7]的研究中,针对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优质护理,结果显示: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44% vs 22.22%),MMSE、FMA、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且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和本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情况,有助于改善自理能力和预后,可在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优质脑梗死评分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我给爸爸评分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hepatic-gastric space: A case report
An Optimal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Scheme for Caching-Based Content Distribution in Backhaul-Limited Small Cell Networks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