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应用于老年脑梗死致偏瘫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2021-09-24戴光媚

医药前沿 2021年22期
关键词:偏瘫脑梗死康复

戴光媚

(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护理组 上海 200020)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堵塞造成脑缺血、缺氧,进而导致脑软化或脑部神经坏死的脑血管疾病[1]。随着我国医疗水平不断发展,其病死率已逐年下降,但脑梗死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会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例如半身不遂、突然昏倒以及语言障碍等,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信心[2]。研究证实,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旨在观察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对老年脑梗死致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 取2019年12月—2020年10月76例 因 老 年 脑梗死致偏瘫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后,患者均符合老年脑梗死致偏瘫判定标准;(2)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其他严重综合疾病患者;(2)精神疾病、认知障碍异常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实验组实施社区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21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4.50±8.14)岁。实验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61~89岁,平均年龄(75.00±8.2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实施社区综合康复护理。(1)心理干预:社区人员要定期对患者进行上门随访或电话随访等方式,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以及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发展,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治疗指导,帮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2)健康教育:社区工作人员要定期对患者本人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针对脑梗死疾病的诱发原因,以及预防措施等进行详细讲解,全面提升患者的健康意识。(3)康复指导:社区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肌肉锻炼,并根据患者自身体能状况,增加徒步训练。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日常康复指导、健康宣教、饮食护理等。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干预下的生活质量(包括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四个维度,采用SF-36评分表进行评测);(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采用本院自制评分表进行评测);(3)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抑郁、焦虑评分对比,采用SAS、SDS情绪评分表进行评测);(4)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评分)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生理功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38 55.26±0.69 89.53±6.21 64.43±0.36 85.83±8.23对照组38 55.32±0.32 69.52±4.01 64.43±0.36 71.26±4.23 t 0.4863 16.6866 1.6269 9.7.62 P 0.6282 0.0000 0.1080 0.0000组别 例数心理功能

表1(续)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干预后,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对比[n(%)]

2.3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对比(±s,分)

护理后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实验组38 53.41±0.19 66.06±6.43 29.21±0.23 20.38±1.35对照组38 53.36±1.36 66.32±6.25 43.13±2.39 33.69±0.29 t 0.2245 0.1787 35.7381 59.4210 P 0.8230 0.8586 0.0000 0.0000组别 例数护理前

2.4 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Fugl-Meyer、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Fugl-Meyer、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对比(±s,分)

表4 两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对比(±s,分)

Barthel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38 33.41±0.17 68.06±6.47 43.21±0.27 82.38±1.26对照组38 33.36±1.26 51.32±6.55 43.13±0.59 61.69±0.29 t 0.2424 11.2084 0.7600 98.6446 P 0.8091 0.0000 0.4496 0.0000组别 例数Fugl-Meyer评分

3.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常发于中老年人群当中,并有较高的病死率、致残率[4]。由于中老年患者自身机体能力的下降,从而易引发患者出现脑梗死疾病。随着目前我国医疗水平的逐步提升,降低了脑梗死疾病的死亡率,但在发生脑梗死疾病后,还易导致患者出现偏瘫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此,医护人员需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同时,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5-6]。

依据本研究数据可知,对老年脑梗死致偏瘫患者实施社区综合康复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生活质量评分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在经过社区综合康复护理后,得到了较好的改善,组间数据对比有明显改善趋势(P<0.05);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在护理前,均无显著显著差异(P>0.05),经过社区综合康复护理后,实验组患者抑郁、焦虑得到了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Fugl-Meyer评分在经过社区综合康复护理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两组间患者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Barthel评分在经过护理前,无显著差异(P>0.05),实施社区综合康复护理后,得到了显著改善,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老年脑梗死致偏瘫患者实施社区综合康复护理后,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减少了患者不良情绪的同时还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肢体活动能力,临床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偏瘫脑梗死康复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