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质与量的视角解读日本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2021-09-23程敏

文教资料 2021年18期
关键词:普及化质量

程敏

摘   要: 高等教育普及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日本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二十一世纪初实现普及化。本文从质与量的视角,研究日本在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过程中,如何既推动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又保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日本高等教育   普及化   质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多样性为依据,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划分为精英、15%~50%之间为大众化、50%以上为普及化。当高等教育机构在学人数占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比例大于50%时,说明高等教育已达到普及化阶段。日本是世界上较早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1](1-5)。

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日本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普及化高等教育是二十一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不仅要从量的维度推进,内部结构的变化更值得关注。日本是世界上较早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国家之一,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入大众化,并于二十一世纪初期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日本高等教育自大众化到普及化,不仅是数量上的变化,还有日本对于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调整。

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表明该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超过50%,这是在“量”的维度上的表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继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国家。1955年,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0.1%,1963年达到15.7%,进入大众化阶段,2002年,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99%,迈入普及化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幅增长,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间,发展最迅速,成为日本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这一阶段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和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变化,使日本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日本高等教育体系由单一走向多样

日本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上升,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和更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容纳源源不断的学生,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体系发生了显著变化。高等教育系统呈现多元化的层级结构,院校类型和职能定位日趋多样化。

1.注重本科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举

日本本科层次的普通教育有四年制大学、综合大学、多科大学和单科大学,专业教育包括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和专修学校。专业教育主要由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和专修学校负责,旨在深入教授专门学艺,培养学生在今后职业发展中必备的能力。日本从二十五十年代开始,改变之前的“一元化”的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发展,形成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2.国立、公立、私立院校协同发展

日本的高等教育在数量上以私立院校为主,质量上以国立院校为优。在推动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中,日本政府将数量扩增任务交付于“民间力量”和私立院校,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上以国立、公立院校为主。日本政府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小规模的国立大学,在国立大学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不断改善国立大学教育研究环境,加大对国立大学的教育研究经费、设施设备费用的投入,尤其是国立研究生院的建设,促进高质量的研究生硕士课程建设,培养高度专业化的专业人员,并提高教师的流动性以确保优秀的人力资源,振兴教育研究、改善教育和科研活动,保证在普及化进程中“精英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一流水平。

三、日本高等教育质量的改善

日本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数量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质量的提高,使其高等教育在数量上有发展迅猛之势,在质量上却大幅滑坡。为了改善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现象,日本采取措施提高普及化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1.推动本科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日本二十一世纪大学与未来改革政策提出要加强和改革本科教育,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本科教育改革强调要重视文科教育,确保文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发挥在国際舞台上的积极作用。日本首先通过变革大学本科的课程体系,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推广独特而多样化的课程,重新审查现行的《大学设立基准》,推动本科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原有的《大学设立基准》规定着大学的课程设置、毕业生必修的学分、教学计划等,规范化的要求使各个大学缺乏自由和活力,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这种固定的僵硬模式难以适应大学的发展,1991年日本对《大学设立基准》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2]。

新《基准》将之前的课程内容综合化转向课程设置自由化,规定各大学为了实现本校、本系的教育目标,应开设相应的课程,并从体系上编制。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各大学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养和综合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正确做人[3](69-78)。课程改革内容根据各大学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不仅限于重新安排授课科目,还扩充实用性的语言教育、信息处理教育、提高小班教学等。随着《大学设立基准》的修改,高等教育形成了四年或两年的一致课程体系,每所大学可以根据个性自由组织独特的课程,为了响应学术领域的扩展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多位教师共同开设了跨学科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强调与国际化和计算机化相对应的外语教育和信息教育。除了实施四年一贯的课程体系外,各个学校还针对社会的实际需要,加强实践教育,根据时代的要求增设一些新的科目,改善外语教育,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修机会。

2.建立大学监督和评估系统

日本大学理事会在1991年2月的报告中建议采用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估系统。日本文部科学省在修订《大学设立标准》时采取其建议,要求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自我监督和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有学生评价教师授课情况、教师就教育研究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考试制度、管理制度等提出意见,并整理成每学期的“自我评价结果报告”,以供校方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1992年,大学标准协会发布了自我检查和评估指南,为每所大学的自我评价工作提供了参考。每所学校的评价会通过学校网页或评价结果报告书的形式向社会公布。此外,为了促进大学的个性化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还建立了第三方评估机构,实施外部评估。日本“大学评估和学位授予组织”的成立,专门对大学的教育和研究活动进行评估,提供和发布结果,并且研究、收集大学评估,组织和提供大学评估信息,评估的内容包括文科教育、国际交流、产学合作等,还包括本科生的教育活动和院系研究活动等,评估组织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每所大学,用于改善大学的教育和研究活动,并希望通过广泛地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为学生和公司选择大学时提供参考材料。

3.推动高等教育地区均衡发展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日本政府始终致力于解决大都市和偏远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差异,促进各地区高等教育的平衡发展。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地区布局失调、大学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本文部省于1976年公布《整顿高等教育规划》提出实现地区布局合理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案,限制在大城市内增设大学,使地区布局趋于合理[4](12-14)。针对高等教育区域不平衡问题采取的主要途径是建立新的高等院校,并承诺私立高校若能和公立高校一起解决高等教育区域差异问题,私立高校将与公立高校样享受国家的经常性财政补贴。从1976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在建立新校、增设分校和迁校等方面始终贯彻“高校地方分散化”的发展方针,力图缩小偏远地区与都市之间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注重高等教育地区间布局结构调整,向高等教育薄弱地区发展。

4.加强研究生教育

日本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出台系列政策扩大研究生院的规模。为了应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满足对跨学科和综合性研究的不断增长需求,日本政府建立独立的研究生院,提供独立于本科的研究生课程。为了满足成年工人再培训的社会需求,研究生院还开设硕士课程,向学生提供夜间教学和指导。此外,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日本政府还加大对研究生院的经费投入,改善研究生院的研究环境,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并加大研究生的经费资助力度,减少因经济原因不能进入研究生院学习的情况。关于研究生院的组织,除了在学科教学之上建立研究生院的传统模式之外,还允许适合目标的其他模式,多学院和研究室协作共同建立研究生院,响应跨学科和综合研究趋势。为了使研究生院具有自己的特色并取得各种发展,研究生院还建立评估和竞争机制,每个研究生院都要积极公布教育和研究状态,进一步加强自我检查和评估及第三方评估的工作,评估的结果将对国家对研究院的资源分配产生影响。

四、相关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扩张,并于2020年进入普及化阶段。快速发展的背后,质量面临新的问题。我们应进行相关的思考。

1.构建高等教育办学者主体多元化格局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量学生涌入高校,升学需求急剧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完全依附于公办院校资源是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的,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民办高校的发展,把民办高校纳入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之中,赋予民办院校和公办院校同等的权利和地位,扶持其成长,给予社会和学生更多的选择,建设一批有特色有水平的民办高校,推动高等教育良好健康发展。

2.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高等教育结构需要多样化、层次化,以迎合不同学生的选择,满足就业与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我国应当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不仅要建设高层次的研究型院校,培养卓越的创新型人才,保障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还要扶持和发展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大力扶持职业院校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性人才。

3.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学生数量扩张、规模不断扩大,对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挑战。如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要紧紧围绕以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在保障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质量。宏观方面,高等教育要制定一个足够容纳普及化的组织框架和机构体系,更好地迎接普及化时代的到来;微观方面,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离不开教师,教师要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面对普及化阶段不同层次水平、年龄阶段的学生,应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方式教学和辅导,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4.建立多维评估体系

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不同学历背景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生的多样性给高等教育质量带来了挑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需要结果说话。各高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加强过程性评价和最终结果的评估,建立多维评价体系。还应当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对于结果应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向社会公布。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实施评估,可以让各个大学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取得的进展,起到监督、调节和促进的作用,更好地调整方向,从本质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J].高等教育究,2001(06).

[2]杨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5.

[3]陈俊森.日本《大学设置基准》的部分修订与大学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3(04).

[4]孙毅颖.普及化进程中美国、日本高等教育结构特点及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Z1).

[5]刘琴,徐拥军.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01):155-157.

猜你喜欢

普及化质量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历程
推动家庭影院4K普及化,4K HDR摄影机全面涌现
理性视角下高等教育普及化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分析
关于质量的快速Q&A
论电视媒体对大众舞蹈艺术发展的影响
质量投诉超六成
2015年预测:逐步普及化的私有云
石器时代与质量的最初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