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汉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2021-09-23王悦

文教资料 2021年18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泰戈尔归化

王悦

摘   要: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交流形式之一,诗歌是一种精致而特殊的文学体裁,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异国的文化色彩。诗歌翻译要高于一般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最难转换的是意美,“归化”与“异化”策略可以帮助译者最大限度地保护源语文本和文化内涵。以泰戈尔诗集《吉檀迦利》为例,从归化与异化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诗歌翻译   泰戈尔   归化   異化

文学翻译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介质之一,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体现。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难把握的体裁。诗歌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高质量的诗歌翻译需要达到音美、形美和意美一致,其中最主要的是意美。意象是意中之象,是通过诗人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具有主观情感色彩的一种艺术表象。既是一种客观可见的具体意象,又是一种可以通过主观思维体会的抽象意象。诗歌传达的不仅是语言与形式上的美,还是诗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因此,诗歌翻译亦可以说是一种意象重构。译者不仅需要坚持诗歌客观格式上的协调与对称及语言特点的转换,还需要读者和原作者产生同样的心灵交流,即为意境上的美学价值。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策略帮助译者更好地处理源语文本和译入语文本间的文化差异问题,还原源语文本的意象之美。本文将以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为例,分析白开元的汉译本。

一、泰戈尔和《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是一本抒情诗集,由印度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所作,他被印度和孟加拉人民虔诚地称为“诗祖”“诗圣”。《吉檀迦利》大多为宗教抒情诗,是泰戈尔中期创作的高峰,泰戈尔将其翻译成英文并于1912年出版,并因此成为东方第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从此蜚声世界文坛。随后,它被译成各国文字,也是我国最早译介的泰戈尔诗集。“吉檀迦利”是孟加拉语“诗歌”一词的译音。《吉檀迦利》分别译自孟加拉语诗集《献歌集》(53首)、《歌之花环集》(16首)、《祭品集》(15首)、《渡口集》(11首)、《儿童集》(3首)及《怀念集》《幻想集》《收获集》《献祭集》和剧本《坚固堡垒》[1]。

泰戈尔创作的短诗,先受到了日本俳句的影响,后又受到了中国格律诗的影响。同时,他对我国几代诗人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如郭沫若、冰心、郑振铎、陆萍和何鲤等。泰戈尔在诗中面对自己信仰的神,阐述了宗教哲学思想和世界观,倾诉了喜怒哀乐,描绘了向往的理想王国。泰戈尔心目中的神,是印度古籍《奥义书》所说的创造大神“梵天”。他认为热爱生活、崇尚真善美是对神表示虔诚,爱是真正的解脱之路,所以他“要把自己交托给爱”。泰戈尔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众多神奇的意境,并娴熟地运用诗歌创作的各种手段,如拟人、排比或递进等手法,使诗歌既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又节奏和谐明快、朗朗上口。

《吉檀迦利》的汉译本至今在我国已有诸多版本,其中最主要的译本有:冰心1955年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版本为目前最广为流传的译本,被读者和学者们共同认定为最权威的版本;吴岩的译本于1986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此版本有较大的影响力;近年来白开元所译的《吉檀迦利:泰戈尔抒情诗赏析》,此译本翻译质量较高且为近期译本,故以此作为分析样本。

二、白开元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

诗歌是传达诗人思想的一种方式,中西方在语言表达和文化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为防止读者产生错误理解,诗歌翻译在译文处理上需要格外重视。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翻译的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翻译初始为了促进文化交流,译者们更倾向于以目的语的读者为中心,在翻译过程中忽视原文的文化特色与原作者意识,使读者无法真正学习到异国文化的实质,失去翻译的根本意义。归化与异化不是单一的、绝对的,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主客和客观因素相互结合,使译文兼两策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的发展空间。本章将以白开元的译本为例,分析研究其译文中的归化与异化。

(一)归化

归化法要把源语本土化,即采用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译者更倾向于目的语的读者,要像本国作者的说话方式与风格,用地道的本国语言使原作者与读者直接交流,以解决语言表达和文化差异上的问题,使译文通顺易懂,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和思想,消除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例1】原文:Light, my light, the world-filling light, the eye-kissing light, heart-sweetening light!

Ah, the light dances, my daring, at the centre of my life; the light strikes, my darling, the chords of my love; the sky opens, the wind runs wild, laughter passes over the earth.

The butterflies spread their sails on the sea of light. Lilies and jasmines surge up on the crest of the waves of light.

译文:光明,我的光明,充满世界的光明,热吻眼睛的光明,浸透心灵的光明!

啊,光明,我亲爱的,你在我生命的中央跳舞;光明,我亲爱的,你拨动我爱的心弦;云霁天晴,疾风劲吹,笑声响彻大地。

蝴蝶在光明之海上展开艳翼之帆,百合和茉莉在光明的浪尖上飘荡。

本段节选自孟加拉语原作剧本《坚固堡垒》,洋溢着喜悦之情的美景,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追求。诗人以神奇的笔触营造了两个宏远而幽美的意境,即蝴蝶在光明之海上展开艳翼之帆,百合和茉莉在光明的浪尖上飘荡。译文在翻译过程中很明显地采用了归化法,保持源语文本的排比形式,但使用不一样的句式,文中“the+n.-v.ing light”的排比形式翻译成“v.+n.+的光明”的形式,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使句子更加灵动,语势递进感情升华,诗歌的整体形式并不突兀且更具有特色。四字格词语为中文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译文中用“云霁天晴”“疾风劲吹”“艳翼之帆”三个四字格词语表达源语文本中“the sky opens”“the wind runs wild”“spread their sails”的主谓宾结构,言简意赅且更富有诗意。“passes over the earth”译作“响彻大地”,形容“笑声”,更衬托出诗中欢快的气氛。译文中“生命的中央”“拨动心弦”“艳翼”“浪尖上飘荡”“云霁天晴”“疾风劲吹”等表达方式,既直观又颇有古风韵味,展现了中国文化诗意的古风色彩,符合中国人对诗的审美。译文运用句式和活泼的语言表达,使读者从文字上就能够体会到春意盎然的意境和激动人心的心情。

(二)异化

异化法更倾向于源语文本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译者要吸纳源语中的语言表达习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传达原文文本的意境与韵味,为读者保留异国情调。但在追求意義上等效的同时减少读者因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距离感,将读者带入异国文化之中,使目的语的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文化与语言上的不同,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考虑民族文化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通过译文让读者更加接近原作者。

【例2】原文:If the day is done, if birds sing no more, if the wind has flagged tired, then draw the veil of darkness thick upon me, even as thou hast wrapt the earth with the coverlet of sleep and tenderly closed the petals of the drooping lotus at dusk.

From the traveler, whose sack of provision is empty before the voyage is ended, whose garment is torn and dustladen, whose strength is exhausted, remove shame and poverty, and renew his life like a flower under the cover of thy kindly night.

译文:如果白昼消逝,鸟儿不再唱歌,倦风不再吹拂,请用弥漫的浓密黑暗将我的全身盖住,就像你用睡梦轻轻地遮严广袤大地,以夜色轻轻地合上午夜之莲的花瓣。

旅行尚未结束,旅客筋疲力尽,他的粮袋已空,破烂的衣服沾满尘土。请你打消他的羞怯,消除他的贫乏,让他的生命像花儿一样在你仁慈的夜幕下重又朝气蓬勃。

本篇选自孟加拉语原作《献歌集》的第157首。译文还原了源语文本排比、比喻的形式和句型,并传达了诗人所展现的意境。诗中的“你”,意指梵天。译文中以“睡梦轻轻地遮严广袤大地”和“以夜色轻轻地合上午夜之莲的花瓣”还原了原诗中两个阔大而深邃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在不受任何侵扰的情况下安然入睡的愿望。在第二段中诗人想到了旅途中筋疲力尽的旅客,真诚地希望梵天能让他们在他“仁慈的夜幕下重又朝气蓬勃”,体现了诗人心中无时不装着天下寒士的胸怀。

【例3】原文:Misery knocks at thy door, and her message is that thy lord is wakeful, and he calls thee to the love-tryst through the darkness of night.

译文:苦难的女神在叩你的门,她说你的薄迦梵大神已经苏醒,午夜一片漆黑,他召唤你赴爱的幽会。

本段节选自孟加拉语原作《献歌集》第17首中的第三段。本首诗体现了诗人的创作背景是黑暗的,当时的殖民地印度正遭受着苦难,在漫漫长夜中见不到一丝光明,但它仍然坚定地相信爱可以点燃光明驱走黑暗。文中“thy lord”译成“你的薄迦梵大神”,采用的是异化法。“薄迦梵”意为“宇宙万物之主”,即为诗人所一直信仰的“梵天”。译者用全称再加上“大神”更体现了“lord”一词所表达的尊敬与高贵之意,更显庄严。同时,本节译文改变了原文语序,使读者阅读起来更通顺,采用的是归化法。短短一句诗中包含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这恰恰充分体现了一部好的翻译作品是需要归化与异化相互作用和融合的。通过归化法贴近读者,体现句式上的审美价值;异化法则将读者带入异国文化,体现精神上的审美价值,实现文化上的交流。

三、结语

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诗歌翻译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还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译者如何完成高质量的诗歌翻译,重构诗的三美,归化与异化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诗歌就像一件艺术品,诗歌翻译则是一种艺术活动。译者将艺术品回炉重造,让异国读者能够读懂看懂且不被认成高仿,是一件需要下功夫的事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面临归化与异化的选择,无论选择哪一方都不能使作者和读者距离太远,要选择一个恰当的“融合点”。即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原汁原味,异化时不阻碍译文的通顺易懂。译者要了解中外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差异,不断提高翻译素养,合理运用“归化”与“异化”策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参考文献:

[1]白开元,译.吉檀迦利:泰戈尔抒情诗赏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泰戈尔归化
十二点钟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金色花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泰戈尔《飞鸟集》解读诸法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