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外翻译中如何建构文化自信

2021-09-23魏莱房国铮

文教资料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魏莱 房国铮

摘   要: 本文针对一些大学生文化自信心薄弱的现象,梳理中华传统文化对外翻译存在的问题,研究文化自信在对外翻译中的重要性,以及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出在中华传统文化对外翻译中学生文化自信心建构的相关对策。这方面,包括开设专门的中国文化翻译课程,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学习;课上与课下结合等形式,多角度让学生认识、理解、创新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文化自信心;在翻译实践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以客观、科学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勇于接受各种评价。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   对外翻译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且对文化的生命力始终持有坚定的信念[1](4-8)。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家兴亡、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重要问题。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孕育了我国博大精深、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系。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我国发展文化建设的根基,又是中华民族树立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大学作为学生学习翻译的主要阶段,学校大多仅传授与目的语相关的语言、历史、文化等知识,并没有专门设置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学生在翻译中国传统、历史遗迹等有关方面素材时,存在如何将这些中国元素准确地译成外语、如何生动地传达出文化意义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突破语言的障碍、传播到世界各国,在对外翻译中需建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本文分析文化自信在对外翻译中的重要性,审视当下学生在翻译中华传统文化时面临的问题,提出在对外翻译中树立文化自信的策略,让学生主动投身建设中国文化的事业当中,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理念的艰巨任务。

一、文化自信在对外翻译中的重要性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行,各国越来越重视彼此间文化的沟通、文明的交流,中国也在不断地向世界各地输出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遇到我国传统文化或西方的历史、文化,译者若仅仅是机械地将中外文字一一对应、翻译文字表面,将失去中国文化的古韵味和深厚的内涵,使译出的内容枯燥乏味。重要的是使文化传播失去意义,更不用提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首先要全身心地热爱本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古国,自古以来就不断诞生诸多文化大家,数不清的文人巨匠留下的文学著作更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我国从不缺少对外传播的素材。然而,现状是我国并不缺少翻译人才,缺少的是懂中国传统文化和自身文化底蕴深厚的高质量翻譯人才。学生不了解中国文化或对其仅是一知半解,只知其表面而不知其内在,在对外翻译中国文化时,便会手足无措,译出的内容仿佛缺失了灵魂,丢失了中国文化真正的魅力。因此,在对外翻译过程中,文化自信可谓重中之重。只有学生从根本上认同并理解中国文化,加上准确的语言表达,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才不失中国文化的内涵,才能让世界从中体验到中国灿烂的优秀文化。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独特之处,若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认同一个历史、传播同一种文化,那么大千世界便不再是五彩缤纷的,只有不同的国家共同传播独有的文化,让其互相融合,继而创新出“新的东西”,才是文化传播的意义所在,也是当今社会追求文化全球化的初心。对于来自世界各地各种好坏不一的文化,是否会打碎你固有的文化观,而盲目追求外来文化?面对外界对本国文化的各种质疑的声音,是否会坚守本国文化、理智对待所有评价?因此,在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并存的同时,需坚守文化自信,以展现中国形象,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对外翻译中,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研究兴趣,让学生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自觉地做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使者[2](40-41)。

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厚德载人。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说:“让13亿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传承中华文化的主体。”[3]中华民族的儿女担任着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中国风范的重要任务,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创新中国特色的不屈使命。因此,若想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坚持文化自信是首要前提。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坚实的根基。

首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孕育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像是一盏明灯,始终为中华儿女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正因如此,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东方不倒,在世界各个领域,中华儿女才有足够的底气发光发热,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挫折、经历什么样的磨难,中华儿女依旧会从一而终地坚定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坚信胜利的一天终会来临。其次,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底蕴,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中华武术文化的“刚柔并济、内外兼修”,茶道文化的“修身养性”,等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为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中坚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积累着刻骨铭心的前人经验,其中蕴含的中国的思想内在、传统美德、精神文化,已成为中华儿女强大的精神支撑,其深厚的精神内涵为每一位中华儿女所骄傲并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增强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

(二)文化自信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后背支撑。

坚定文化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充分认同与肯定,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更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得以传播国际的强大动力。从古至今,从中到西,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崛起、人类社会的进步无一不伴随着文化的发展,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就无法“走出去”,就无法在当今世界的舞台上熠熠生辉。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类西方文化纷至沓来,给我国年轻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一种中国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都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世界文化千姿百态,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能够弘扬和发展,文化自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文化自信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得以发展的强大支撑。

三、中华传统文化对外翻译中树立文化自信的对策

中华文化若想传播到国际,则翻译必不可少。译者若是没有深厚的文化翻译底蕴,那么,中华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很有可能失去原有的魅力。如果没有文化自信,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便失去了意义。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重视母语文化的学习,在对外翻译中时刻保持文化自信是极其重要的。为了保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外翻译时的准确性和效果,可以从以下方面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设置专门的中国文化翻譯课程。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已开设了与外语相关的诸多学位,也设置了很多学习外语必备的文化课程,但似乎并没有专门设置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学生大多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曾学习过中国元素的专有名词或者中国文化的外译,在我国传统文化对外翻译时,学生无从下手,更不用说达到传播文化的效果。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仅是单一输出中国文化或输入外国文化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与跨文化传播更是南辕北辙,中国人若是自己都不了解中国文化,何谈能广泛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应该额外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翻译课程并在全国高校普及,目的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能够生动外译,不能一知半解、草草了事,以免在翻译过程中对某种不熟知的文化现象传达错误,造成偏颇。在中国传统文化翻译课程中,传授内容不仅涉及中国深厚的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传统节日、历史遗迹等,还包括如何将这些中国元素的词汇准确地将译成外语,更要侧重如何将其代表的文化含义传递出来,如此才能丰富翻译作品内涵,彰显中国文化魅力。从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学生能够直观接触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认同中国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心,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二)多元素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作为日后的国家栋梁,更应具备充分了解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良好素质。目前高校大多先入为主地学习目的语的历史、文化、思想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定会遇到与中国以往理念相斥的观点、与中国文化相异的文化,本身对中外文化的了解就不够,这种方式很可能使学生的价值观出现错误走向,造成盲目崇拜,体现了当下大学生群体丧失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让学生在对外翻译中国传统文化时,能时刻坚持文化自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让学生研究中国文化及其外译。一是在课上,教师侧重选取中国十九大政府报告、白皮书等重要的国家政治文件让学生进行外译,并小组练习用外语介绍具有悠久历史的万里长城、岳阳楼等传统建筑或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印象,提高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心。二是各高校可以举办校、省联合翻译等各种比赛,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自主了解中国文化,传递中国文化韵味。通过教师课上的传授、学生课下参加比赛、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等各种形式让学生认识、理解、创新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使学生在对外翻译中国传统文化时,有效表达深厚的文化内涵,达到真正文化输出的效果。

(三)翻译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

在翻译具有中国元素的传统文化文章时,有些译者很可能不自信,怀疑自己翻译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是否会被西方人接受,甚至担忧自己翻译的作品是否会遭到西方人的嘲笑?这就是典型的文化自信心缺失的表现。只是一味地迎合西方人的理解而狭义的翻译,无法准确、客观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若想翻译的作品更加健全、饱满,则应该树立文化自信。强大的文化自信是对外翻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也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得以传播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直译法、意译法反复练习中译外和外译中,主动了解中外的文化差异,跳出“文字”,传达文字背后的文化含义,力图在对外翻译中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互译后再一次进行复核,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外文化间的差异,刺激学生对中外文化的敏感度,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认识,在翻译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强化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建立理智的文化自信观,推进当代文化交流。

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越来越重视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往来,加大了文化间沟通的力度,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学生在对外翻译时,对于本土的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要以客观、科学的视野看待,不可盲目遵从我国传统文化,一味继承;对于外来的西方文化,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取其精华,取长补短。真正的文化自信绝不意味着唯我独尊、夜郎自大,而是基于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深刻自觉、自知、自省,基于在古今中外文明比较中确立起来的大国气度、大国精神、大国担当[4]。培养学生时刻保持理智的文化自信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积极认可,对外来优质文化积极吸收,以开放、包容交流,以创新、发展交友。在对外翻译过程中,学生应将如何使文字中蕴含的文化含义生动地表达出来作为首要前提,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比较、借鉴外来文化。一方面让学生做到主动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中,学生能够更加真切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做到理智聆听所有的声音,客观看待所有评价,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四、结语

全球化时代,中国愈加注重本国文化建设,以及与外国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学生如何端正思想认识、充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在传统文化对外翻译中体现这些文化内涵与价值理念,首要前提是坚持本国传统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要热爱自己的文化,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对外翻译中,应尊重多元文化,必须秉持文化自信,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履行传播中国文化于世界的使命,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2]颜景义.以文学视角看日汉互译中文化自信的建构——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4).

[3]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01(1).

[4]从春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J].红旗文稿,2020(11).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