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校联教”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1-09-23郝旭东
张 澜,郝旭东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教育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孤军奋战。在孩子的心理成长历程中,家、校缺一不可,唯有家校携手,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唯有家校携手才能使教育有温度,让学生的内心更温暖。如果把孩子心路成长中一切不好的、坏的,也就是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众多因素作为敌人,那么孩子本身就是抵抗敌人的主体力量。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便是孩子战斗过程中的左右双拳,单凭一只拳头打不倒敌人,两只拳头一起发挥作用,才能让敌人招架不住。现存“家校联教”的工作重心主要围绕着学习展开,而相对的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并不多。身心健康是学生更好的进行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身心健康得到保障,学生们才能心情愉悦,精神百倍的开展学习工作。那么进入新时代的“家校联教”模式如何做好心理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哪些心理问题?如何在保证好学生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主线的同时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些疑问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家校联教”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关注自身健康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绝大多数人对于健康的定义还停留在“身体无病即健康”的思想观念当中。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人类健康的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对于教育而言,只关注学习和身体健康而忽略心理健康的教育,必定是不全面的。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是由无数个阶段组成的[1]。从家庭角度来看学生的成长过程分为幼年、童年、青年、成家立业。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则是学前、小学、中学、大学、就业。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且没有进行解决,都会对学生的未来埋下隐患。学生在这些阶段中的所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主要引路人是父母和教师。所以若想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砌好学生心灵成长的每一道侧墙,就要利用好信息时代的优势,促进家庭和学校进行配合管理,联合教育。这也是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家校联教”即家庭学校联合教育。这种联合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也并不是某个特定学期的,而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贯彻学生心路发展始终的[2]。学生成长所处环境大致可分为家庭和学校,而作为其中主要教育者的教师和家长需要做好角色转换,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在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做到两个保证。始终保证学生成长道路上有所指引,始终保证学生成长过程中有所依靠。
二、“家校联教”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家庭与学校教育“失联”
1.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家庭、学校教育“失联”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根据与家长们的谈话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大致可将家长问题分为几个类型(见表1)。
表1 家庭心理教育问题分类[3]
2.教育工作者自身存在的问题。随着教育工作者管理热情的日益减退,如果教育者不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沟通不及时、能力水平不足,便很容易在处理学生问题中出现漏洞,造成师生矛盾。教师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后防线,矛盾扩大,防线就会失守[4]。在教育管理方面,因为学生数量多,工作热情消减等因素,绝大部分的教师采取的管理方法则是“平时规定”,“错后处理”。换言之,如果不是学生严重违反了校规校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零”作为。直至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导致不正当社会行为后才幡然醒悟,慌忙处理。“亡羊补牢”更胜于“防患未然”。在与对教师有不满情绪的学生们以及他们的班主任沟通后发现,教师们在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对因违纪而受到教育的学生并没有主观倾向或是个人针对的情况,但很多学生表示并不清楚学校规定的意义,只是单纯因犯错而受到惩罚。在这些学生眼中,教师只是一个惩罚他们,向家长“告黑状”的讨厌鬼。
(二)新时代“家校联教”心理健康教育的“左”和“右”
进入信息化的时代,网站平台建设、群组互动、线上会议、大数据技术等信息技术为家校沟通提供了便利,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高效[5]。但在新时代的“家校联教”模式下,也存在常被我们忽视的“左”和“右”的问题。“左”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家校沟通过程中对于网络工具的过度依赖。主要表现为许多教师在进行家校沟通时主要依赖网络沟通工具的通知功能。虽然方便了教师们的日常工作,但同时却增加了家长的情绪负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损害[6]。例如,直接让家长完成批改作业等工作,增大家长情绪负担。直接将成绩排名发到家校沟通群组,并没有考虑家长们看到成绩后的情绪状态以及看到成绩后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管理。这种过于依赖网络工具的便捷性,从而简化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无疑是不利的。“右”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家校沟通“不作为”。这种“不作为”体现在,对网络工具的操作不熟练,不学习,不运用。在进行家校沟通的过程中仍然应用传统的方法,效率低,不利于提高工作积极性。工作任务不能及时完成,不利于教师管理水平能力的提高。由于工作能力水平不高,不能做到学生的广泛管理,从而也增大了学生心理教育的漏洞,学生犯错频率增加,使教育更加被动[7]。
三、新时代“家校联教”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一)“联教”思维转变
1.社会配合,广泛联动。学校是教育方,单由学校进行家庭指导教育必然会引起家长对于学校教育水平的质疑。所以,在转变思想方面,做好“家校联教”还需要政府以及社区工作者的支持和配合。在国家层面下达指示的同时,形成两个工作团体。第一团体应以政府主导,各社区部门配合做好家庭调研工作,家庭教育培训工作。第二团体以学校为主导,家庭配合。两团联动,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对于家庭培训,既要完善平台建设,做好心理问题保底工作,更要主动出击,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社区调研和培训工作为学校工作提供铺垫,做好整体引导,定好整体方向,利用“剧场效应”做到广泛联动。在此基础上,学校辅导员结合所管班级家庭的各个情况进行了解,结合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做好针对性教育的工作准备[8]。
2.线上家校互动。利用线上平台的优势,学校与家长、学生时常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进行教学方法大讨论。讨论引发案件的多种原因,进行反思,并在平台上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根据整体讨论结果进行针对性指导。让家长在一件件发人深省的心理案件的讨论中不断树立危机意识,家校共同为学生建立心理“防范重大风险”机制,树立心理健康底线,不断引导学生守住底线,远离红线。
3.不断巩固、长期坚持。教育思想的转变工作不是某个时期的,某个节日或是某个活动,而是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且长期坚持的[9]。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坚定自身教育观的同时,也要长期引导家长塑造健康的“育人为本”教育观。从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中解放出来[10]。让家长清楚,教育的终点并不是高考、升学和名校。这些只是新的起点,让学生在成长道路上一直有目标,不断向前走。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学生身心健康,心情愉悦,才能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二)高校制度建设
1.建立学生心理成长电子档案。学生心理成长电子档案按照职能类分为基本信息登记表和成长记录表。基本信息登记表以每个学生为单位,除包括一些简单的家庭信息,如行业、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居住地、婚姻情况外,还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难忘的事情记录、社会工作或任职经历、养成史等。基本信息登记表能让辅导员老师对每个学生以及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到基本了解,心中有数。并为学生成长记录做好铺垫和准备工作。成长记录表包括对学生不定期的心理沟通记录以及心理测试记录。学生心理成长电子档案的建立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家校沟通”做铺垫,根据对每个学生家庭信息的基本情况,辅导员做好分类。按照行业分类(掌握合适的家校沟通时间)、按照居住地分类(方便走访工作)、文化程度分类(科学的做好家校沟通准备工作)、婚姻情况分类(方便关注学生)。分好类的家庭档案辅导员自行留存,为面对接下来的工作需要,应变学生家长的沟通问题早做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2.将“家校沟通”纳入辅导员工作内容、制定奖评机制。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是辅导员老师的本职工作。学生们不能仅靠自己发觉自身心理的问题,更何况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疾病感到排斥,甚至是否认。对于学生,辅导员是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在学校遇到问题的第一沟通者。而辅导员也需要观察学生们的心态变化、情绪表现,并在学生做出错误的社会行为之前给与纠正和引导。在学校,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管理者,对于学生在校的心理成长可以做到教育引导。学生回到家以后,学生的主要管理者由教师转变成了家长。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一个角色的转换。不论是教师的教育还是家长的管理都会有一段“空档期”。如何做好“空档期”的填补,让学生的心理成长更加完整,这便体现出了“家校联教”纳入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必要性。“家校联教”形成辅导员工作制度,根据学生心理成长电子档案中的家长分类以及学生心理测试,辅导员与学生家长进行家校沟通,沟通后进行家校沟通记录。家校沟通记录需要整理出孩子在家表现的实际情也需要况,并且将孩子的在校情况向家长进行反馈。“家校联教”应进行有效沟通。有效沟通,即通过家校沟通整理好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家长已知的共鸣问题与家长进行讨论。对于“家校联教”的学生心理成长电子档案需要进行综合评定。各高校应形成相应的奖惩制度,在学期末对于电子档案建立良好,能够反映实际问题且进行切实解决的辅导员提供绩效奖励。对于未完成好档案建立工作的辅导员可按照未完成工作进行一定的惩罚措施。具体奖惩措施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设立。
3.树立“家校联教”榜样,做好“传帮带”工作。“家校联教”心理教育工作纳入工作内容,形成了奖惩机制。这个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出优秀的骨干教师力量。根据学生的学期整体状态稳定,心理朝向整体积极,家庭沟通的问题解决及时,家校沟通的完成情况突出等等评选出优秀榜样。榜样教师与新进教师交流经验,在交流中学习,在沟通中创新,做好“家校联教”的“传帮带”工作,使“家校联教”心理健康教育薪火相传。
(三)“线上+线下”联动
1.建立“家校联教”公共教育平台。“家校联教”公共教育平台是一个让家长增长教育技能的“本领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举办平台教育电子期刊。根据学生阶段性常见问题的梳理定期发布一些教育引导小技巧以及正确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教给家长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用技巧,让家长学会科学教育,科学管理。平台还为家长提供匿名提问功能,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难以解决的思想问题,或已经出现的社会行为进行匿名提问。建立“家校联教”公共教育平台在增强家长教育水平的基础上更多地为家长答疑解惑,得到专业教师的教育指导,保障教育整体性。保障整体性的同时还要兼顾每个家庭的独立性。
2.建立“家校沟通”网络群组。利用线上沟通软件的便捷性,不定时在群组中分享一些学生的在校活动以及活动校报,实时与家长进行整体互动。学生休息回到家中,主教角色进行转换,家长与学校进行互动,分享日常趣事儿,利用“剧场效应”引领家长利用好周末时间,做好学生的沟通工作。保障整体性的同时还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群组。家长委员会的组建在很大程度上为家校联教做好了桥梁搭建的工作。信息时代虽然为教育沟通提供了便利,但不能过于依赖线上沟通,也要充分利用好期中、期末,或是大型校园活动的机会让家长走进校园。家长委员会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活动安排,广泛沟通,反映问题,共同解决。
3.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程也应该丰富。家长进行教育指导的同时如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不充分,则不利于家庭教育,三方联动产生阻碍便会影响“家校联教”的整体进程。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对于心理健康课程、情感课程的开设学生们积极性颇高。通过实际的情感课程,心理课程的课堂中的学生状态以及互动情况也可看出,学生们对于情感课程的兴趣也十分高涨。由此可以得出心理课程以及情感课程应该加入学生们的课程安排中,课时也应该相应增加,教学内容的覆盖面相对扩大,包括一些相对闭塞的教育内容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总结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更好学习情感知识,心理健康常识,做好自我管理,自我防范,树立心理“重大风险防御机制”。同样的,各科教学教师也应该将学生对于情感教育的热情与自身教学的科目联系在一起,形成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潜移默化的灌输学生们心理健康的时代意义,心情愉快的学习各科课程,可能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理论建设完善的同时,实际活动也应该相应增加。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进程的情况下,利用好学生们的课余时间以及寒暑假时间,可以举行令营活动,做一些拓展训练。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加深理论学习的效果,在进行行业体验、兴趣比赛、团队作业等拓展训练活动中增强团队合作、感恩知趣、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兴趣养成等能力培养。
4.真情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新时代的“家校联教”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一步在于家庭访问的实施环节。进入新时代,我们既要乘上科技发展的浪潮,科学利用网络工具的便捷性,高效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真情教育。新时代的“家校联教”心理教育是以真情教育为主体,科学技术为两翼,相互结合共同筑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墙。让家长走进校园的同时学校辅导员也要走进家庭。通过调查走访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认为,在时间合理的情况下进行家庭访问是很有必要的。有实地家访工作的学校,家校联系普遍密切,家校关系呈现良性向上发展的趋势。辅导员走访家庭,家长能够更真切的感受到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在这种良性互动下,家长对教师真诚的态度同样也会热情配合。得到家长的赞同对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也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家庭实地走访的沟通模式具有独特的魅力,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更能敞开心扉,拉近家校感情。这种情感是视频远程家访,电话家校沟通所不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