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滁州学院为例
2021-09-23吴小芳
王 敏,吴小芳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大学英语课程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宗旨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理解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还担负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育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就业需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在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引领下,地方本科院校积极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把大学英语教学与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产出导向理论等多种语言和教学理论相结合,尝试建立支架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分层教学模式以及项目式教学模式等教学新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模式。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越来越便捷和多元化。但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仍然普遍显现出“耗时长、投资大、效率低”等动力缺乏的疲软现象,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1]。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充分激发
英语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听,无法激起学生的个人兴趣,表现为课堂听课不专心,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能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同时,很多学生认为英语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太大关系,学习动机不强,很多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时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导致在线课堂效果不佳,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能力也不一样,因此采用大班教学时,基础较差的同学不能很好地接受和吸收知识,而基础较好的同学感到课堂教学难度不足,即便是平时不努力学习,也能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轻松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则会觉得课堂教学淡而无味,不能通过教师的评价反馈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学习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被充分激活。
(三)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学习策略缺失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占据核心位置,因此,很多教师上课时只是以传递知识为首要任务,学生只需要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不需要自己主动思考。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英语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教学互动的核心作用,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差。在学生层面,很多学生过度依赖老师,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不能自主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不能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和学习环境管理。
(四)忽视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偏重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辨证思考、解决问题和评价判断等思维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会主动思考并质疑,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和主流价值观,导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不够,缺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造成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最终使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成为目前我校大学英语教育的一个弱项。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教育质量迫在眉睫,许多院校逐步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图寻找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2007年9月开始,学校逐步展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生、教师和教学三个层面的改革相互交融、同步开展、共同促进,经过改革和探索,获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尝试建立智慧教学模式
高校英语教学的信息化发展是实现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途径[2]。滁州学院从2003年开始新建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初步搭建起网络教学平台,2007年之后,建立起具有自主学习功能的在线教学系统,并在部分专业进行试点,2012年以来,所有非英语专业班级的大学英语教学均已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技术以及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也在不断加速,U校园在线教学系统、雨课堂和泛雅平台等资源共享平台先后被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形成“课堂面授+网络自主学习”的智慧教学模式。
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智慧教学模式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的强度,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实践。借助各种线上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能力和目标选取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在弹性的时间框架内自主学习,通过教学平台的反馈持续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达成学习的最终目标。但线上教学平台所提供的反馈往往是基于大数据的量化评价,缺乏必要的质化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认知风格等个体特性。只有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才能对学生的个体学习状态做出及时准确的个性化判断,依据学生的不断变化的需求精准地推送学习资源和个性化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真正实现定制学习的个性化教育,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体独特性,从而精准地保障每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断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精度[3]。
(二)依据学生实际,实行分类分级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样化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一个开放、动态、立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促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4]。分类分级教学以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学校定位,根据学生入学前的英语基础,把大学英语的三门主体课程相应分为A、B、C三个级别,A类为入学英语程度较好学生,占20%,B类为一般程度学生,占60%,C类为较低程度学生,占20%。分类分级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确保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升英语运用能力。
采用分级教学,区分学习者的不同学习层次,以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合理分配学习量,将不同学习者的课程难度设定在合理范围内,既可以避免让部分学生因课程过难而放弃英语学习,也可以避免让部分学生因课程过易而浪费学习时间,形成合理的学习困境。分级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另一方面,这种合理的学习困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突破学习困境所带来的获得感。目前,大学英语分类分级教学主要以英语高考成绩为划分标准,存在分级依据单一等问题,但从总体上来说,满足了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三)基于成果导向理论,优化教学课程和评估体系
成果导向理论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习产出,认为教学是手段而非目的,教学活动需要围绕预期学习产出开展[5]。因此,科学论证预期学习产出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起点。依据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基于本校学生未来就业主体方向的实地调查,结合学校定位,科学论证预期学习产出,并围绕预期学习产出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优化教学大纲,把教学的最终目标细化为知识、能力与素质三大目标:知识目标包含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句法知识和篇章知识等语言基础知识;能力目标包含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翻译能力等语言能力;素质目标包含中西方综合文化素养、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素质要求。在优化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设定每个单元的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并依据预期成果逆向设计每个单元的听力、阅读、翻译和写作四个模块的教学活动。
除此之外,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竞赛,通过搭建英语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达成预期学习产出。以滁州学院为例,2008年以来已有多名学生在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省部级竞赛中获得奖项,2010年以来已连续举办11届校园英语文化节,包括英语歌曲、英语话剧、英语书法、英语笔译和口译、英语朗诵、英语电影配音、英语阅读、英语跨文化知识以及英语DV大赛等多种校级比赛。以赛促学,融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于活动中,通过开展各项英语赛事,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升英语运用能力。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宏观的视野看待学习成就,主张多样化、动态化评价方式[6],以评促教。根据这一理念,教学评估改革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方式被视为教学目标细化后的外在表达形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课程考核增加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比重,其中,学生在英语文化节活动中的表现及各类赛事的结果也被纳入到课程考核中来。以滁州学院为例,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及分值分配具体见表1。
表1 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及分值分配表
通过教学反馈,一方面使学生参与了课程评估,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促成教师对教学及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课程组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及在线学习完成情况,采取座谈会、讨论组和与学生单独交流等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对课堂讨论的效果进行分析,提出课程持续改进意见。
(四)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强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大学时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期,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通过对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入与渗透,把德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形成协同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意识感以及家国情怀的教育[7]。这些人文素质是提升大学生竞争力的软实力,也是构成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共包含三个目标:目标1是语言知识目标,目标2是语言能力目标,目标3是素质能力目标。其中目标3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具有自主英语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中西方综合文化素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家国情怀;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敬业、勤业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意识。后三点集中体现了思政目标,并且这一目标被细化为听力、阅读、写作、翻译等模块的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各模块对应的课程目标
为了完成这一素质能力目标,平时的教学活动应该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深度挖掘教材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编排,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念与信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为例,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如表3所示。
表3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各单元的思政元素
目前,四册教材上本土文化素材并不多,需要教师通过添加中国文化方面的课外材料来帮助学生辨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承担起宣传中国文化的社会责任。
三、滁州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探索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滁州学院师生互评中,学生的教学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5%左右。英语各类赛事的参与度逐年提高,以2020年为例,500余名同学参加了第十届英语文化节,8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英语阅读大赛及演讲比赛等。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多名学生在大学生英语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20年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安倩茹荣获“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挑战赛(安徽赛区)英语演讲大赛三等奖,2019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张燕薇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范雨轩荣获“外研社·国才杯”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华东赛区三等奖。
大学英语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达到社会需求的保障,尤其对于来自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入学时英语基础相对较薄弱,如何通过改革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是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以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为中心,建立智慧教学模式,实行分类分级教学,突出成果导向,优化教学课程和评估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批判思维能力为宗旨。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但由于社会对大学生发展的需求不断变化,需要结合新的社会需求勇于实践,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