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院校武术套路长拳运动员损伤研究与分析
2021-09-23谢书玉刘存忠
谢书玉 刘存忠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1 前言
体育专业院校的武术代表队是我国目前竞技武术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它既遵循着竞技武术的要求来承担赛事任务,但又有别于地方高水平运动队。随着竞技水平提高和竞赛规则的演变,在高难度动作的设定和高强度的训练下,运动员身心素质的损伤也是不可避免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现役和退役的长拳运动员,对其运动损伤的原因和机理进行探讨,以期为长拳运动员后期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广州体育学院现役和退役的86名武术套路长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样本年龄在 20~25 岁之间,训练年限为5年~11年。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知网、广州体育学院武术队资料等处查阅相关文献,为论文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2.2.2 专家访谈法
本研究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2名康复专家4名一线教练员进行访谈,为长拳运动员损伤的原因和机制提供理论指导。
2.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文献资料的查询及前期走访相关专家,编制了“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套路长拳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问卷”,其中发放问卷8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4%。通过重测法对长拳运动员进行2次的调查。α=0.91,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2.2.4 数理统计法
利用问卷星小程序分析与统计功能和Excel表对实地考察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2.2.5 逻辑分析方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的方法比较其调查数据中的参数,结合生理指标得出相关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损伤部位统计与分析
损伤高发部位在膝踝关节,多以急性损伤为主,武术运动对于运动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分析受伤的主要原因与腾空动作有关,武术套路中要求动作腾空有高度且落地稳、轻,落地的角度也有严格的要求。然而落地的一瞬间,地面所产生的阻力会反弹给下肢,导致膝关节的软组织会发生强烈的碰撞和挤压,[1]长期如此会造成膝关节半月板受损,膝盖积水,影响运动员技能的实质性提高。套路中一些腾空动作后续有衔接动作,例如腾空飞脚接坐盘,旋风脚720°接马步等,[2]组合动作受伤几率将更高。据调查,腰部的损伤率高达38.54%。这与武术自身的特点有关。长拳讲究身法“腰如蛇形”,要求武术套路运动员在练习中的身法要像蛇形那样灵活。经过长期反复训练,就会造成腰部软组织的相互摩擦挤压,产生腰肌劳损等损伤。图表所示,下肢部位的损伤率也很高。在套路练习中,大部分的下肢动作是由半蹲姿势开始发力或扭转,为达到一种超等长收缩的生理训练效果。套路难度动作的空中转体动作中,身体不但要克服器械的多种阻力,还要保证动作的起跳高度和旋转度数。需要极大的下肢的爆发力。这使得下肢的各关节面撞击更剧烈,劳损率越趋上升。
图1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套路长拳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统计结果
3.2 损伤类型统计与分析
损伤类型的统计可以为分析损伤机理提供依据。据调查,损伤类型中扭伤占比最多,为77.08%。此类损伤多为急性,具有突发性和未知性。例如武术套路中的踝关节扭伤部位大多在外侧副韧带,且一次损伤发生后,二次损伤几率频发。外侧副韧带的损伤会引起内踝三角韧带并发。根据解剖学的原理可知,人体的内踝关节小于外踝关节, 距骨体也是呈前宽后窄的状态。运动跖屈时,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大。此外,在武术训练腾空动作中,如果此时足部的状态是外翻肌肉群力量小于内翻肌肉群,那么足部就会出现跖屈内翻的生理状态。 此时的动作若落地不稳不正不平,落地足部位置就是前外侧,这样会直接导致距前腓侧韧带的扭伤。其次,由表可知,损伤类型中,拉伤的比例也很高,超50%。一般情况,肌肉做急剧收缩和过度牵拉的动作会容易发生拉伤。武术套路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此项群的运动,技术动作复杂,难度系数较大。对于运动员生理和心理机能要求较高。在比赛中如果心理素质弱,控场能力不强,[3]容易出现不自信,怯场等心理,力不从心容易动作失误,此外如果动作技术不成熟、身体素质不达标、运动轨迹不清晰、比赛经验不丰富也很容易造成损伤。
4 损伤原因的机理分析
4.1 动作编排与设计是运动损伤的前提
动作编排与设计的修改,是为提高套路的观赏性和为运动员在赛场上夺取优异成绩助力。武术竞赛规则的修改制定,对于武术套路发展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最初的武术竞赛规则重点突出强调武术的动作规格和攻防技击含义,而现今的竞技武术呈“高难度,高质量,新创编,形象美”的发展走势。运动队的武术跳跃难度的训练增多,编排上也较多的将难度动作放置到套路前半段。虽提高了观赏性,但密集的难度编排伴随着是高损伤的发生。例如旋风脚C级720°接马步动作落地阶段容易导致膝关节损伤;腾空摆莲720°对运动员下肢力量的要求高[4],如果下肢力量薄弱就较容易发生损伤;旋子转体720°腾空时间最长、跳跃高度最高,且它的连接动作又是极易损伤跌竖叉。所以损伤率极高。因此在动作编排与设计上要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并且根据运动员的特异性来选择适宜的难度动作。根据运动训练学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对于身体素质好的运动员,编排上可以重难度;素质稍差的运动员可以提高演练水平作为代偿,使其总体的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
4.2 训练方法与手段运用是运动损伤的保障环节
动作编排与设计合理的情况下,训练方法与手段是否科学是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关键,也是运动员损伤的重要因素。间歇训练法对于提高运动员磷酸原和糖酵解代谢供能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武术套路训练中采用高强性间歇训练法[5],此方法负荷强度大,心率多在190次/分,间歇时间极不充分,心率下降至120次/分进行下一组训练。没有这个负荷强度间歇时间为科学依据,心率未下降至120次就开始下一组练习。由于机体未得到有效休息,身体机能供应不足以支撑动作的完成,此时发生损伤的可能将大大增加。训练计划的负荷强度量度设定应该以练习者承受得了并有一定的疲劳为度。因为比赛的密集性与提高运动成绩的迫切性,专业院校训练队的运动强度越来越大,如果没有有效的恢复措施[6],长时间疲劳的积累将引起机体的过度疲劳,最终不可避免的导致损伤。其次,运动员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身体基本形态、身体素质都有所差别,在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的选择上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科学地安排训练计划。同时,也要根据训练课的内容动态调节训练负荷。例如武术训练中以提高速度和突出劲力的训练课,强度较大;以纠正动作,提高规格的训练课,强度较小。根据不同课的负荷强度量度,选择适宜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可有效避免损伤的发生。
4.3 运动员的自我素养是运动损伤的必然
动作编排设计和训练方法手段是训练控制环节中施控主体所掌握的,属于外部影响因素。而被控对象运动员则属于内部根本影响因素。武术套路训练时间跨度大,基本功要求高。长拳中的三种手型五种步法看似简单,但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基本技术不细致,串联到套路中,套路的规格便难以达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能力、技术水平都各不相同,对于动作的感知也不同。腾空摆莲720°对下肢力量强的运动员较容易完成,且落地稳扎实。而对于下肢力量弱,平衡能力不强的运动员,此动作就很容易发生损伤。其次运动员训练是否积极、准备活动是否充分、是否带伤训练等都是影响损伤的因素。这就要求运动员要扎实基本功,提高身体素质,端正训练心态,积极训练,尽可能避免损伤。
5 结论
优化动作编排与设计符合竞赛性的基础上合理分配难度动作是预防损伤的前提。训练中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个体特点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科学全面发展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素质是预防损伤的重要路径。加强运动员训练理论知识和损伤防治与康复的学习,运动素养的提高,是有效防止损伤的思维保障。带伤比赛训练是二次损伤的主要原因,正确科学的治疗手段是损伤有效恢复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