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报刊所见龙舟竞渡史料及其价值初探

2021-09-23王满晨

武术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龙舟竞渡龙舟民国

王满晨 戴 羽

1.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2.山西师范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山西 临汾 041004

1 民国报刊所见龙舟竞渡史料的内容

经笔者统计,民国时期刊载龙舟竞渡报道和文艺作品的报刊有数百种,内容包括龙舟竞渡新闻、法令、观点建议以及诗歌、摄影作品等,真实记录了民国时期龙舟竞渡的开展情况,呈现出古典龙舟竞渡在近代体育冲击下的调试与转型,此类史料对研究民国龙舟竞渡史具有重要价值。

1.1 龙舟竞赛的相关史料

民国报刊中的龙舟竞赛史料丰富,内容涉及赛事报道、龙舟造型、趣味竞技、竞渡经营收费等多个方面,立体再现了民国时期龙舟竞赛的开展概貌。其中部分史料尤其值得关注,如民国时期浙江民教馆组织的龙舟竞赛已吸收近代竞赛规则,按性别、职业分类进行比赛,且首次出现了女子组别的竞渡比赛,并且规定有清晰的划船路线,“分男女及船户三组。惟路径则改为环形曲线。目旗下出发,进苏堤、过里湖、入内湖、出白堤,经湖心亭三潭印月,而奏凯旋。”[1]传统龙舟赛事吸收近代竞技比赛规则增强了比赛的竞技性和公平性,使得民国时期的龙舟竞渡初具近代竞技体育的风貌。

此外,报刊记录的龙舟赛事场面、交通的报道为我们呈现了民国龙舟竞渡的火爆程度。如对北京北海龙舟竞赛场面的报道:“五日北海有竞渡之盛,前后门至午便水泄不通,洋车为之贵,电车为之塞,胡同之中,大街之上,所谈者无非北海,真是懿欤盛哉。”[2]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交通堵塞,可见龙舟竞渡是当时民众一项非常重要的公共娱乐活动,又如无锡龙舟赛事,“沿岸一带看客,约有五六万人以上。公安局以及第五分局,均派巡船数艘,在北塘吴桥一带,维持秩序。”[3]上海龙舟赛事,“故是日各帮船支,供给制成龙舟大小七艘,往来江面,锣鼓喧闹,上自金山,下至焦山,岸上环立而观者如堵,其雇船追随龙舟之后者,更是络绎不绝。”[4]以往记载竞渡的文献中,其喧闹多在于白天,至多傍晚时分,游人便将散去。民国报刊中记录了无锡夜晚用电灯照明,通宵达旦进行竞渡活动,“一律装置电灯,其热闹情形,诚空前未有也。”[5]在济南大明湖,人们为了增添竞渡的竞技性和观赏性,龙舟竞渡时设有锦标以供各龙舟队之间争夺,别有一番趣味;亦有好事者会在河面放置一只彩球,并规定捉得彩球者为胜,为抢得彩球,各龙舟队便使出本领,各显绝技,都想夺得胜利而归,赛况激烈,时人称龙舟为“诚空前鲜有之盛举”[6]。另有上海半淞园龙舟竞渡成为收费的表演性节目,大做生意经,“此次半淞园举行竞渡,门票增至小洋四角,游者并不以其价贵而却步……未几,湖心亭宣告客满,茶房尤精神抖擞,大做其生意经。”[7]民众购买门票前往公园欣赏龙舟比赛,这在以往竞渡有关记载中不为多见。从上述史料我们可以发现,民国时期的龙舟竞渡已有部分采用近代体育竞赛规则,这使传统龙舟赛事更具公平性。从报刊记载来看,龙舟竞赛是民国时期民众的一项重要公共娱乐活动,因赛事导致的交通堵塞时有发生,甚至需要警察维持秩序。此外,民国时期电灯的普及使得龙舟竞赛可以在夜间进行,在上海地区,观看龙舟竞赛甚至需要买票入场,此类史料值得关注。

1.2 竞渡伤人报道及相关法令史料

竞渡过程中由种种事故而导致人员伤亡现象,自古以来并不少见,民国时期出现了诸多竞渡伤人事故,从报刊史料可知,竞渡伤人主要有三类:一是撞船事故。竞渡过程中舟船行速过快,一旦偏离原定航道便容易导致与其他龙舟相撞,易导致龙舟断裂甚至翻覆。《上海端阳竞渡掌故谈》载:“黄浦江中每每风高浪急,遂致每次端阳竞渡,必有一二船失事。船则沉没,人则灭顶。年复一年,数十龙船,沉没大半,沙船旗民,死者无算。”[8]又“淮阴十四日电,淮阴道淮工夫四十余人,在夏家渡因竞渡覆舟,三十余人葬身鱼腹,仅十余人生还。道淮处已通知死者家属认领,并各给恤金三十元。”[9]二是民众斗殴。划手们常会在激烈比赛中为了争夺锦标而发生言语摩擦,有的甚至会将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大规模械斗,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竞渡中之大械斗》记载了江苏仪征某龙舟队对竞赛结果不认可,引发两帮民众的械斗,并致五人重伤,数十人轻伤,扰乱社会治安,影响极其恶劣。[10]又有《竞渡中之命案》记述:“长沙人民素称直率,稍有不合,即致斗殴……今年二划下水方至中流,彼此口角,因而两方各用小桨对打。船小人多,两划同事翻没,划帮竭力捞救获二十余人。次日,又捞获四尸均系谭划驾使,现已至省报案矣。”[11]三是桥梁崩断导致观众溺水。民国时期桥梁多为木质结构,承重性能不佳。由于观众人数过多,桥梁易受重压而折断,且观众又以老弱妇孺为主,不谙水性,一旦落水,捞救不及时,死伤惨重。如镇江电:“农历端阳节,镇江各商店午后均停业,又适值星期例假日,故市面颇为热闹,尤以禁止多年之龙船竞渡……江边看龙船之民众人山人海,三时后龙船正将开始竞渡之际,江海关前镇痛码头所搭之浮桥,因观众拥挤,桥梁不胜载重,怦然中断,桥上观众纷纷落水,虽然急救,截止发电时止,已捞获溺毙尸身六具,受伤者十余人,现尚在打捞中”。[12]报刊在记录竞渡伤人的同时,也分析了事故产生的原因,并记载了政府的善后处理工作,如第一时间派员抢救、打捞尸体、向溺毙者家属发放慰问金等。此外,还有报道提到政府在之后举办竞渡活动时制定规章制度并提前部署警力维持治安以防斗殴,报刊相关史料客观反映了民国政府的龙舟竞渡的治理状况。

竞渡因出现伤人、溺亡等事故而遭到禁止,政府以治安为由,颁布竞渡禁令,如1933年《水警季刊》的“布告废历端节严禁龙舟竞渡文”:“最易酿成事端。尤恐乘机作祟为害治安,亟应严加禁止,以资防范,除饬令巡逻队警岁时查禁外合行布告仰各帮船户人等一体遵照勿违切切此布。”[13]此外,政府也会因靡费财力的原因颁布禁令,1930年《新闻报》刊布上海市公安局的竞渡禁令:“龙舟不合国体,深恐仍有假伪端阳节期为名,敛钱举行龙舟情事,为特出示严禁,如敢故违,定行拘究,仰各船户一体遵照毋违,切切此布。”[14]再者,由于自然灾害而导致民众生活受困,竞渡也被勒令停止,如1947年《南海公报》刊登“停止竞渡,移与赈灾”:“每届端午节,必举行龙舟竞闹。现闻两村有识之士,以历年举行竞渡,耗费资财不菲,际兹洪水为灾,哀鸿遍地,殊非娱乐之时,特将竞渡停止,并议决将竞渡所耗之金钱,一并拨入赈施会,举办施粥。该两村人士洵为深悉时务云。”[15]政府的竞渡禁令多通过报纸予以公布,这显示出报纸以其发文的时效性、受众的广泛性和优良的传播性很好的帮助政府及时传达政令,令民众知晓龙舟竞渡的相关管制措施,减少竞渡所致人身伤害及经济损失等弊端的发生。

1.3 龙舟竞渡讨论争鸣的相关史料

民国时期报刊成为社会各界人士讨论龙舟竞渡的公共舆论空间,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对龙舟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往文献中偶有看到文人士大夫关于龙舟的讨论,但难以见到像民国报刊所载的多个群体的不同观点,面对国家贫弱与内忧外患,有识之士希望通过龙舟竞渡所包含的进取、奋勇的价值内涵和强身健体的体育意义来提升民族士气和民众身体素质。这一时期的报刊刊载了不少提倡龙舟竞渡的杂文,《二中期刊》所载刘天吉《竞渡》:“今者政府以竞渡意义重大,而提倡以科学方法竞渡,此诚善举也,兹述其意义如下:一,纪念先哲。屈原者楚人,南方文学界之代表也,其所为离骚,语真情挚,婉转凄凉,请之启人无线感慨,呜呼:亦屈子之大才,行屈子之大志,固可造福于民,有功于世,奈何当时楚士不察,致使怀才不遇,忧伤气沮,致于夭绝。吾人岂不为之长叹而追悼哉。噫!屈子死矣,不可复生,吾人虽悲伤痛绝,亦无补于事,惟于追悼之余,各人——尤其是政治舞台上之人物——反省是否能有屈子之忠于国,忠于民,以作改过之标准耳!二,提倡体育。一国之强弱,视其国文明程度,高低而定,而国民体质之强弱,亦与有关焉,欲图民体质强,舍体育不为功。吾国素来不注重体育,降至今日,国民体质日衰,国势亦随之愈趋愈下,致有东方病夫之称。然则吾人今日如何解此讥笑,与侮辱耶?旨提倡体育也。体育之种类虽不一,而竞渡亦为其中之一种,亦足以使人民体质日趋强健也。三,与民共乐。人为有感情之动物,焉能使其终日孜孜于事业,而无娱乐其心神之工具耶?即使能之,亦不过造成一暮气沉沉之人而已。故人生于世不能不有娱乐,以悦其心神引起作事之兴趣。愿吾国社会上不正当之娱乐,恒为政府所禁。故人民无所娱遣,而形成暮气沉沉不知奋发之趋势,于外患之来,内乱之作,不知何以抵抗之。近年来日倭之寇倭东北,亦由此也。吾人能不提倡娱乐事业,以唤起人民奋发之心,使其御侮弭乱哉!竞渡既如此有益,政府决心以行之,宜也!”[16]作者分三个层次,从先哲屈原忠君爱国讲到现如今国人的体质衰弱,并认为娱乐是基本的人性需求,有理有据,将龙舟竞渡的举办意义讲解得详尽细致,期待龙舟的复兴以提高国民体质,救国家于危难。此篇文章反映出知识分子阶层对传承传统文化、体育强种强国的殷切期盼。

有人认为国家在遭受战乱,经济萧条、民生维艰,民众不应有闲情逸致举办龙舟竞渡。如“吾邑龙舟,每至天中佳节,向有竞渡之举……其盛可想。民国后只举行一二次,适值五四国耻,于是兴高采烈之盛会,遂不复行。”[17]也有认为当前经济萧条,民生维艰,不应举办龙舟竞渡:“二十一日讯,本年因人民经济困贫异常,无米者比比皆是,遂停止举行。”[18]《新闻报》也有报道:“大多数人是愁衣、愁食、忧心如焚,愁眉不展!所谓竞渡者,只是竞渡过难关而已。”[19]又有《常州唐家湾之龙舟竞渡》说:“当日所谓之承平盛事,在农村破产,商市凋疲之今日,殆不可复观矣。记此,亦足观社会盛衰转变奔溃之速……龙舟竞渡之最后一次盛会,即在江浙战前是岁之端午,其时已有数载不弹此调。”[20]也有民众因龙舟竞渡废农而反对,“吁嗟乎龙舟一举掷千金,千金虚掷不療贫。看者逍遥快乐好自在,赛者苦中作乐诚何心,常熟不熟,秋成不成,乃废春耕点缀升平。”[21]

竞渡起源至今仍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论题,民国报刊也刊发了不少关于龙舟竞渡起源讨论的文章,当时的学术观点主要有两类:一是认为龙舟起源于纪念屈原、伍子胥、勾践等先哲,“时维五月,节届端阳,俗人每有竞渡之举,考其由来,乃屈原于是日投于汨罗,其后武陵人作竞渡以招之。迄至今日,习俗相沿,此风不泯,而各校亦放假以纪念之。”[22]而以江绍原为代表的认为竞渡出现的时间比屈原、伍子胥、勾践三人都早,竞渡实则起源于送灾,“竞渡的目的在禳灾,额而且竞渡之前和之中的种种举动,以及之后的‘送標’(我们认为竞渡的前身的)也都仍然是去灾之义。所以我们相信竞渡实与屈原无涉,他本是古时人群用法术处理的一种公共卫生事业——每年在五月中把矺夭札烧死,并且用船送走。送灾是用船运走不详,一种用法术方法去处理的公共卫生事情——犹之乎‘送穷’是一种用法术方法解决个人问题的举动。”[23]两派学者均各执说辞,虽然在当时未就龙舟起源达成共识,但报刊为学者们搭建了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营造了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学术问题的舆论空间,吸引读者对龙舟的关注和探讨,同时也为当今龙舟竞渡起源的学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史料。

1.4 龙舟竞渡诗词和摄影作品

民国文人以龙舟为意象创作出不少诗歌,报刊保留了不少竞渡诗词,以五言和七言律诗为主。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叙事,描写竞渡的热闹欢腾之景象,如笔名镜花水月轩主的《端阳竞渡歌》:“龙舟系岸故不发,万人空巷遥相看。忽闻鸣金并伐鼓,金喧鼓震遏云端。要逞男儿好身手,夺标忽复知惊湍。桂楫兰舟互驰逐,绣旗锦伞相遮栏。独憐此日弄潮者,不辞身命付银澜。空博昂头盈两岸,红男绿女欢声欢。”[24]王定庵《太仓竞渡竹枝词》:“一年令节又端阳,竞渡龙舟俗未忘。几日西城停画舫,语音轻脆满吴娘。烟江点缀一番新,金鼓喧雷浪泼银。凝碧桥连水仙庙,画船排着看迎神。”[25]又有《龙舟行》记述了观众对龙舟竞渡狂热的激情:“三月十日大义桥,竞渡竞渡声招摇。游客先期发狂热,相将买棹载酒肴。城中妇女姗姗步,乡下姑娘踱踱跑。翩翩年少郎,贼眼忙相瞧。共坐快船风头辣辣辣,分摇出水电眼飘飘飘。”[26]第二类则是抒情,借屈原表达爱国忧思,《平乐沙·端阳竞渡》借竞渡凭吊屈原,以生动笔调和饱满情感道:“岸平水绕,禾色满田青。端阳竞渡喧金鼓,遥听夺标声。汨水千秋常绿,离骚无限愁情,岁岁临江凭吊,空怀楚国忠臣。”[27]《竞渡吊古》借兰芷为喻,表达对屈原高尚的爱国情操的崇敬:“淼淼长江万顷波,夺标岛首忽飞过。可怜兰芷遗香草,凭吊千秋哭汨罗。”[28]张质在《观竞渡有感》写道:“凭吊灵均烈,年年楚国狂。枕沙依汨水,竞渡记端阳。角黍家家祭,飞凫队队忙。忠魂留不灭,纪念与天长。”[29]作者讴歌屈原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认为屈原的爱国精神应被后代永远传承和纪念。《端阳竞渡》:“汨罗江上水悠悠,凭吊忠魂感不休。竞渡有怀伤国事,问谁砥柱挽中流。”[30]在民国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多变时局背景下,报刊为民众提供了抒发情感的通道,诗人通过缅怀爱国志士屈原表达对当时国家遭受涂炭的悲痛。报刊中描述竞渡盛景的诗歌传达了民众对于龙舟竞渡的喜爱,以爱国为基调的竞渡诗歌来宣扬爱国情怀。这些诗歌虽多为古体,语句工整且注重韵律,却也有别于传统古体诗的含蓄婉转,文字多平易畅达、易于理解,也对应了民国时期文言向白话转变的文风,令人耳目一新。这类诗歌的文学和史料价值亦不可忽视。

摄影是民国时期新兴的艺术表达和记录方式,龙舟竞渡活动是绝佳的摄影题材。《竞渡摄影》中道:“阳光与嬉笑,水浪和人物——这种对于玩好摄影家的最有趣的题材,大概再没有胜过竞渡摄影的了。”[31]龙舟竞渡为摄影提供了良好的题材,报刊中保留的龙舟摄影作品直观展现了竞渡场景,也为我们再现了民国时期的龙舟造型。如图1[32]展现了江苏常熟的竞渡盛景,如图2[33],长江内某龙舟队的划手们动作整齐地划驶着龙舟,图3[34]两艘龙舟并驾齐驱,进行激烈的竞争。民国报刊所见龙舟竞渡摄影作品是目前能查阅到的最早的照片图像史料。这些图片可以更直观的展现当时龙舟竞渡的景象,记录珍贵的历史瞬间。

图1 常熟七巧日之竞渡

图2 长江之端午竞渡

图3 半淞园竞渡

2 民国报刊所见龙舟竞渡史料的价值

民国报刊是中国近现代文明进步的见证,是传播经济、军事、社会、思想、文化信息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从不同侧面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史料,更是其他类型文献所未能替代的。[35]民国报刊中的龙舟竞渡史料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1 补充了民国时期龙舟竞渡史料

目前,民国时期龙舟竞渡研究薄弱,其主要原因是相关史料的缺乏。民国报刊作为当时新兴的媒体形式,有着良好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报道内容跨越了民国时期的各个年份,涵盖了多个地域,报道文字数量多、涉及面广,图文并茂,全面、细致记录了龙舟竞渡史料。它填补了民国龙舟竞渡史料不足的缺憾,为民国时期龙舟竞渡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史料。此类史料时间跨度长,几乎涵盖民国所有年份,涉及地域广,南方包括江浙沪皖等地区,北方如北京、济南等地的龙舟报道也较为多见,史料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不仅包括龙舟竞赛、龙舟竞渡诗词、摄影作品,还包括龙舟法令及政府治理措施,此类记载是民国时期地方政府治理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民国体育法律治理的重要史料。

2.2 首次以照片形式记录了龙舟竞渡

图像作为记忆媒介是比文本更优先的载体,德国“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人阿斯曼曾对照片的记忆功能作过如下描述,照片“成了回忆最重要的媒介,因为它们被看作是一个已经不存在了的过去的最可靠的证据,被看作是一个过去的瞬间继续存在的印象。”[36]如果说文字资料是通过阅读令读者通过想象在思维中勾勒画面,那么图片影像则是通过具象方式让读者直观感受昔日景象。民国报刊所见龙舟竞渡照片是能查阅到的最早的,弥足珍贵的拍摄图像史料。龙舟为摄影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摄影则为龙舟竞渡创造了独特的记录形式,竞渡摄影作品真实而又立体的再现了民国时期竞渡的火热场面,记录了珍贵的历史瞬间,使当代学者仍有机会一睹先辈的风采。

2.3 开创了在公共媒体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先河

龙舟在民国时期引发了诸多热议,一些有识之士就龙舟的传承和发展发表意见,杨淑云在文章中曾明确表态称龙舟为国粹:“我国的种种国粹,皆于无形中消失了,龙舟便是其中的一种,因为他可以运动我们的全身,并且划船是一种有秩序的运动,所以我们有提倡的必要啊”。[37]亦有称龙舟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认为龙舟是一种民族美德,关系民族健康,漆高如说:“它不但是一种民众的水上运动,更涵有培养民众团结一致,勇敢进去的精神和意义,可以说是复有教育作用的集团活动。”[38]凡此种种,皆表达出民国时期学界对保护龙舟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意愿,认为即使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之下,传统文化也不能丢弃,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开展龙舟竞渡活动,将良好的传统保持下去。民国报刊创造出了公共舆论空间,为探讨龙舟等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此类史料更是向我们展现出先辈们对保护和传承传统体育方面的见解,首次公开探讨了龙舟的发展,对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3 结语

报刊报道在时空上具有一致性,报刊保存的史料相比口述历史、回忆录、文史资料等,有其独特的记述特点和史料价值。即使因立场不同而导致报刊观点有异,也可供研究者通过多侧面的比对参照而探寻真相。民国报刊所刊载的龙舟竞赛盛况,政府治理措施及法令,社会各阶层对关于龙舟竞渡的不同立场和观点,龙舟竞渡的起源,竞渡诗以及摄影作品等史料,是研究民国龙舟竞渡史不可或缺的资料。此类史料真实记录了龙舟竞渡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变迁。在以往研究中,民国报刊中的龙舟竞渡史料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当代学者在进行龙舟竞渡研究时,应重视民国报刊的保存,积极发掘其中的史料价值,补充和完善龙舟竞渡历史研究。

猜你喜欢

龙舟竞渡龙舟民国
屈原 端午 龙舟
挥桨逐浪观音湖 龙舟竞渡展雄风
龙舟
《金娃——龙舟》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对潮汕传统龙舟竞渡运动发展的审思
沅陵传统龙舟竞渡的发展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