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现存状况分析

2021-09-22吴建辉屈文倩

体育时空 2021年11期
关键词:赣南现状

吴建辉 屈文倩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6-008-04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综合、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的现存状况进行分析论述。研究认为:客家民俗体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U”形的发展阶段,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开展得不够理想,甚至一度消失,原因主要集中在时代政治因素的影响,现代西方体育的冲击,电视手机等现代媒体的普及,以及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当前客家民俗体育正处在低谷后的上升期。

关键词  赣南  客家民俗体育  现状

一、前言

赣南是客家摇篮,是新中国诞生的摇篮,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作为代表的中心城市——赣州,其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1000多年前东晋的“五胡乱华”开始,大批北方人为逃避战乱、灾害、徭役等背井离乡逃往此地。有的在此落地生根,有的再次远走他乡,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支最大的汉族民系——客家民系,我们也称之为“客家人”“客家”。当前所谓的客家人一般指历史上的客家人的后裔。赣州下辖18个区、市、县,其中有10个纯客家区(市、县)8个非纯客家区(市、县),客家人是一支具有伟大硬颈精神的民系,他们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在这里落脚繁衍,并不断开拓生存之地,覆盖中国华南多省甚至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发展和国际互通付出了巨大牺牲,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客家民俗体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始终以一种不同的姿态展示着客家精神。发生在客家区域的所有民俗体育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客家民俗体育”,但一般不包括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吴玉华等学者开始对赣南客家体育展开发掘整理和研究。张允蚌、谭贡霞、兰剑(2016)表达了客家传统体育的独特文化魅力,对客家体育文化受到的冲击表达了出了忧虑,并提出了不少具体保护措施。谷裕平、刘霞等众多学者在此期间也对此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以客家传统体育如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策略。研究者对客家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归类整理,对客家体育的特点、内涵进行了解释,对如何保护和传承提出了不少可行性建议。但现有研究对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的收集和生存现状的分析仍还有较大的探讨空间。从现实来看,前些年由于社会高速发展,不少客家体育项目已经萎缩甚至消失,但国家的及时重视和得力措施的实施,正使客家民俗体育走出低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期刊网、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以及赣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对相关材料进行了收集和研读,以充分了解客家民俗体育的历史背景,较为全面的掌握了研究前沿等。

2.访谈法。对赣南客家体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部分客家民俗体育传承人、文化馆管理员、赣南籍大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客家体育项目的现存状况

客家民俗体育很多项目产生的初衷并非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而是祭祀祈福,或者是由巫术而来,如舞龙。舞龙是客家人随着南迁从北方一起带过来的一种祈福文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绝大部分华夏儿女都将龙视为神,能呼风唤雨,主宰一切。由于当时的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的生存、生活都由自然来决定,所以人们就将龙作为天神的化身,祈福得到龙的恩赐。诸如此类,在求神、祈福、祭祀的过程都含有很大成分的迷信思想。受政治要求和思想认识等因素的影响,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就此受到严重限制,甚至一度被取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使人的思想再次得到解放,民俗文化也相应得到了复苏。但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允许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政策颁布后,农民工进城迅速形成巨大浪潮。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开赴城市,国家经济发展也像插上了翅膀,但农村民俗文化却没能像经济一样迅速复苏,甚至恰恰相反,刚刚复苏的民俗文化再次受到负面影响。

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201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2年党的十八大“三个自信”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公开提出“文化自信”。2016年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上“四个自信”被完整提出,使国家对民族民俗文化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国家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实施,使很多民俗体育项目得到了支持。目前,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中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3项,省级的有37项,市级的有16项,县级的有85项(表1)。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体育项目每年每项可以向国家申请20000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被评为省级的每年每项可以向国家申请5000元的资金支持;被评为市级、县级的,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也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此外,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积极的措施,如积极支持开展研究、组织比赛、呼吁进校园、開展特色旅游等。积极政策和正确的引导有效改变了改革开放大潮中“效率优先”思想给民俗文化的冲击。在多方的积极作用下,现在不少客家体育项目又重新找回了昔日的兴旺,如舞龙舞狮、客家灯彩,跳绳、毽子等。从总体来看,赣南客家体育经历了一个“U”形的行走路线,现在正处在低谷后的上升期。

(二)“低谷”的原因分析

1.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影响。客家民俗传统项目的颓废和萎缩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大部分客家民俗项目都是属于祭祀祈福类,在历史上客家人主要是为了祭祀先祖、神灵保佑,除邪祛病,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赣南客家人主要是历史上的多次迁徙,由北方中原而来,迁来时不仅带来了农耕技术和文化,同时也带来了神灵信仰。但躲避战争等灾害的客家先民来到赣南后深居密林中,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主要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生产能力不足,知识掌握匮乏,很多自然灾害、顽瘴病疫无法科学解释,只能归因于神灵的惩罚。于是只有采用祭祀愉神的方式,祈求神灵开恩保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姓生活日益向好,不过在这一时期将“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被列为整治的主要对象,致使很多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出现停滞。

2.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务工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客家民俗体育活动中的迷信成分逐渐减少,带有美好愿望和祝福的文化成分依旧得以保留,甚至融入了更多的新思想,客家民俗体育也慢慢得到了恢复。但随着我国进入工业时代,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逐渐掀起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热潮。赣南客家青壮年也纷纷加入外出打工的队伍,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给客家体育的走向带来了重大不利影响。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且常常是成年累月不返乡,绝大部分外出务工者仅仅在春节时间才返乡过年,家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客家民俗体育项目很多内容需要青壮年才能开展,青壮年长期不在家乡致使很多客家民俗项目无法开展,或者临时抱佛脚,凑春节的前几天匆匆排练一下子,其他时节的民俗体育项目受到的影响更大。这就导致很多项目无法正常开展,或者演技水平日益低下。

3.自我造血功能的缺乏。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我国全国上下都在努力搞经济建设,体现在基层那就是人人都在忙生产谋收入。作为民俗体育活动,本来就是农闲、节庆、庙会、祭祀,或办红白喜事的时候才开展的。但这些活动大都是本着自愿原则或者象征性的收取费用,不能推向市场,于是缺乏自我造血的能力。对于那些以从事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人士来说,就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甚至不能做到养家糊口。缺乏经济来源,项目从事者就不得不忍痛割爱,慢慢放弃或勉强维持。

4.现代媒体的影响。手机、电视等现代多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娱乐方式造成了较大的冲击。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各种电子产品尤其是电视、智能手机的出现,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各类精彩的节目。在生活压力下本来闲暇时间就已经压缩的所剩无几,人困马乏。很多人更愿用现代媒体来打发闲暇时间,这就导致了客家民俗项目不再像以前人山人海、万人空巷,民俗体育项目的需求市场受到了很大影响。

5.功能、环境的变化。对于非祭祀类项目,主要用以战争、防兵杜匪、看家护院、夺资械斗的客家武术,在和平的环境中早已失去这些最本质的功能和意义,只剩下强身健体和表演娱乐。以夺标示强的竞技类项目,如扁担定力、箍腰跤。同样在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渐渐走向萎缩甚至消亡。以少年儿童为主要从事群体的游艺类客家民俗项目种类繁多,曾经在大街小巷随处都能看到孩童在踢毽子、跳房子、抽陀螺。但随着现代西方体育项目的引入和教育领域现代体育内容等环境的变化,很多孩子已经不再玩这些看起来“又脏”“又过时”的客家民俗体育项目,取而代之的是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现代体育运动。此外,受升学影响,中小学生文化课任务繁重,家庭作业繁多,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再挤出,即便有了些闲暇时间却又花费在了电视、手机上。这也是儿童青少年较少参与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原因之一。

四、结语

客家民俗体育曾在历史上为社会治理、安抚民心、抵御外侵、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等发挥过巨大作用。尽管个别项目在古老的仪式中含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或者不科学的成分,但随着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更多优秀的东西得以保留和彰显,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也是民族的精神脊梁。当前在以现代西方体育文化为主流的背景下,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不能作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者和沙文主义者,但也不能顾此失彼甚至自惭浅薄。而是应在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外一种客家源流考)[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

[2]张允蚌,谭贡霞,兰剑.现代文化浸润下客家传统体育的保护与转型探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7(02):9-11.

[3]焦峪平.客家民间体育文化研究现状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9):87-88.

[4]吴玉华,陈俊青,王丽良,等.赣南客家节庆民俗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

[5]欧阳斌,周其英.赣南体育文化历史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8.

[6]涂传飞.近10年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述评[J].体育科学,2019,39(08):50-60.

[7]徐欣,韩远强,王丽良.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研究[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41(03):133-136.

[8]周麗凤,宋强.两岸客家传统体育文化的演进发展与新时代展望[J].体育科学研究,2019,23(06):7-12.

[9]徐爽.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9.

[10]罗立仲.闽西客家民俗体育核心项目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11]李文.从客家变迁中的体育文化发展趋势看传承机制构建——以“客都”梅州为个案[J].四川体育科学,2014,33(03):1-3+34.

[12]熊晓正.机遇与挑战——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之浅见[J].成都体院学报,1988(04):21-28.

[13]王俊奇.中西方民俗体育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14]龚建林,陈琦.客家文化区域的休闲体育文化特色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03):48-51.

[15]周殿学.民族传统体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赣南现状
文化三馆讲好赣南审计故事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永远的歌谣(赣南采茶歌舞剧)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