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探究

2021-09-22束梦雅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31期
关键词:构建路径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束梦雅

摘要:为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各个阶段院校都应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模式创新当中,而高校思政教师也不例外。为充分体现思政课的育人价值,教师应积极探索优化思政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其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这一教学理念被频繁提及,并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与青睐。教师需要全面解读“课程思政”理念,不仅为高校开展思政工作提供了新思维,还是提高思政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基于此,教師应将其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在立德树人的指导下,充分体现思政课程的德育功能。而将两者协同起来,不仅能够扩大思政教育的教学规模、深化思政教育的教学深度、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本文以笔者教学经历为切入点,着重分析构建协同教育模式的协同育人目标,保障机制,以及具体的构建路径,以期为思政教育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路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深化,高校教师逐渐意识到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开展思政教育来实现政治理论传播、思想观念传播、道德品质传播,从而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鲜明底色,完成肩负的教育使命与责任。一般而言,高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层次、接收能力、办校战略以及时代特征来实施思政教学活动,并且会以社会共性问题、学生个人问题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最终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学生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使得自身的责任意识、爱国情怀、团体意识和政治素养等方面都能得到显著提高。于课程思政而言,既是对思政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全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将思政理念渗透在各个课程教学当中,以此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思想和方式,从而充分体现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作用,使得学生能够以积极态度、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思政任务学习当中。

鉴于此,高校应将两者摆在同一位置上,并积极探究实现两者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为思政教育教学提供有效借鉴。

一、高校协同育人的教学目标

(一)凸显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高校内其他专业教师都应围绕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此来完善课程教学框架、革新其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补充和拓展后发挥其思政育人作用,从而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能够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协同作用。

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时,不仅仅需要构建单一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还应与思政课程紧密联系起来,其中需要融入思政课程的基本理论、精神内涵、思想观念以及机制构建等内容,使得其育人功能能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

但是由于深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影响与影响,思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问题,又由于思政内容多为理论性和抽象化的内容,容易使得课程氛围变得沉闷和乏味,不仅无法提高思政教学质量,还极大地降低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另外在这种不平衡的教学环境下,容易使得思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变得陈旧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导致两者融合效果不够理想,不仅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容易使其产生抵触情绪。

基于此,高校在鼓励各个专业教师落实课程思政时,应将思政课程中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纳入到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中;同样,还应将课程思政中的极具专业特色的内容引进到思政教学中。

通过以上有效措施,既可以实现充实、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还能使得思政课程更加贴合时代发展趋势,充分体现思政教育的优越性。

(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理念为教学目标,借助思政教育课堂来实现培育人才、挖掘人才的人才培养计划,使得高校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理念和实践技能,还能具备道德品质、品质素养以及政治意识,从而成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所需的全能型人才。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社会发展和岗位工作都对毕业生有着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应充分意识到除去重视基础性、专业性、实践性培养之外,还应将道德素养培育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基于此,教师在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应将立德树人视为共同的育人目标和基本的教学内容,从而将立德树人的观念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切实、充分地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性和有效性,提高思政教学效率。

二、高校同育人的保障机制

(一)合作交流机制

众所周知,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性,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实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得两者能够充分、全面地融合起来。高校首先应促进思政教育教师和专业教师的融合,课程体系与职能部门的融合,进而构建协同育人教学环境,以此来发挥协调组织、创新模式的功能性,使得两者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最终为优化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供新思路,使得学生获得丰富的德育教学。

在此过程中,应以思政教师为主导,带领其他专业课程教师参与到思政教学探究中,并在互相分享教学经验的过程中挖掘更为专业、深刻的德育资源,实现思政理念的有效渗透,并在相互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使得整个思政教育得到延伸和升华。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构建思政合作教学机制不仅仅依靠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还需要协同调整和完善相对应的教学管理机制,以思政教师为主导形成多人合作小组,以此来构建符合现代化教育教学需求的思政教师队伍,建立公平、开放的合作探究机制,以此来推动思政教育在高校内的全面开展。

(二)评价考核机制

为保障思政教育能够在高校内全面实施,高校应积极构建科学、公正的教学评价机制,以此来调动教师开展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和活跃度,充分发挥自己在思政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其一,需要构建监管评价机制,着重强化监管力度,以此来提高思政教育的开展效率和落实程度,其中需要对整个思政教学过程进行详尽地记录,从而发现问题、剖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为完善思政教育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其二,需要建立评价机制,着重强调立德树人。其中需要观察学生的切实需求和学习近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并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对整个思政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从而使得教师在评价中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升华自我,切实提高思政教學质量。

其三,高校还应对协同育人机制、教学目标进行全面评价,从而及时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得两者能够深刻融合,优化思政教育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成长。

三、高校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建立思政资源体系

第一,高校应意识到教师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教学经验对思政教学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为此,需要引导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形成协同育人思维,并充分意识到认识到协同育人在整体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政理念提供有新思路,最终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思政主要内容和基本内涵,实现思政知识的有效渗透。

第二,思政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师分享的教学经验,将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进行补充和整合后纳入到思政课程结构中,以此来丰富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式,有效增强思政教学的趣味性新颖度,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度,使得他们在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能在思政教学的过程获得其他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思政知识,进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第三,思政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借助思政知识框架中的辩证法、方法论来帮助学生解决专业课程中的教学问题,以思政方法来阐述理论概念和精神内涵,从而为学生创造浓厚的思政教学氛围,使其逐渐掌握思政方法。

(二)彰显思政课程价值

一般情况下,高校所设立的课程体系都是多元化、全面化的。但是基于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专业特色,使得不同课程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教师阐述课程概念和学生学习基础知识都有影响。基于以上问题,不同课程间的显著区别体现在教学方式、育人目标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上。

基于此,高校在积极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时,应重点体现课程思政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以满足不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比如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引进思政元素时,应注意对课程内容的引导,不仅要实现有效衔接,还要体现课程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思政学习质量。

(三)强化网络教育力度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信息技术得到空前发展,并应用在各个领域中,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基于校内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思政教师可能无法顺利完成思政教学任务,基于此,高校应鼓励思政教师借助新媒体、多媒体、投影仪等技术来实施思政教学活动,将思政主要内容、基本理念与内涵精神纳入到网路教育框架中,全方面推行思政教学,提高思政教育的覆盖面。

比如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等网络平台上发布与思政相关的知识和案例,为学生创设浓厚的思政学习氛围,使其能够潜移默化的形成正确的政治素养、个人修养以及道德品质。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为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发展趋势,高校积极探索优化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协同育人”这一教学理念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与青睐,这样不仅能罗达思政教育覆盖面,还能提高思政教育质量。为此,高校应着重探究和完善协同育人体系,强化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新时期社会建设培育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蔡静,张艳.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探析[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5-39.

[2]鲁熙.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032(012):73-74.

[3]王丽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

猜你喜欢

构建路径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
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看和谐社会构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