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集体记忆研究的发展现状及新趋势

2021-09-22张欣怡

新媒体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集体记忆知识图谱新媒体

张欣怡

关键词 新媒体;集体记忆;CiteSpace;知识图谱;文献计量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001-05

学界最初对于记忆的研究源于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以个体记忆为主,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被纳入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范畴,并且以集体记忆为研究视角,迅速成为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探讨的新兴课题[ 1 ]。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于1925年首次提出,在《记忆的社会性结构》一文中他将集体记忆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 ”[2]。后来,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中提出,相对于个体记忆,还存在另一种记忆,即社会记忆,并用该概念替代了集体记忆,相较于哈布瓦赫,康纳顿更为关注社会记忆的传递性与连续性[ 3 ]。集体记忆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因此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息息相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整个传播生态发生了变化,学者对于集体记忆的研究也转向了新媒体领域。进入新媒体时代,媒介对于集体记忆的延续、塑造和传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大众媒介在集体记忆传播中的斷裂和延续成为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争论的两个基 本问题[ 4 ]。基于此,本文将对新媒体视角下有关集体记忆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我国集体记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和新趋势。

1 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9—2020年间CNKI数据库中有关集体记忆领域的162篇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为分析工具,从发文量与热点变迁、关键词共现图、突现词图谱三方面,对我国近10年来新媒体环境下的集体记忆研究概况进行分析,绘制网络知识图谱,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1.1 研究工具

CiteSpace软件是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的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可 视化软件[5]。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的绘制,能够清晰地得出某一领域的研究趋势。将数据导入软件后,采用CiteSpace5.7 R2进行统计分析,通过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提取功能,将复杂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可视化数据,能够清晰地展示近10年新媒体环境下集体记忆研究的发展脉络。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择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CNKI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采用主题检索策略,确定主题词为“新媒体”“集体记忆”,副主题词为“媒体”“互联网”“在线”等,时间跨度为2009—2020年,共得到245篇期刊文献。通过对已选数据的初始检索和二次筛选,剔除重复和弱关联文献,最终得到162篇有效样本文献。期刊文献数据检索日期为2020年12月20日。

2 新媒体时代集体记忆研究概况

2.1 基于发文量与热点变迁的可视化分析

在研究热点可视化呈现的基础上,使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可以得到2009—2020年关键词的时间区域图(Time Zone),该图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时间段的关键词变化与趋势。将数据导入CiteSpace,选择时间区域图,生成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见图1。通过对已选的162篇期刊文献在CNKI上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隐藏参考文献和引证文献,可以得到已选文献的总体趋势,见图2。

2009—2012年为新媒体环境下集体记忆研究发展的第一区间,该阶段发展较为缓慢,年度文献发布量少于5篇;2013—2015年为第二区间,发文量呈现增长趋势,其中2015年发文量为22篇,出现了一个小高峰;2016—2020年为第三区间,2019年,期刊发文量达到31篇,2020年发文量略有下降,为22篇,可以看出,新媒体环境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近年来处于发展相对稳定且发展态势良好的阶段。结合图1和图2,在2014—2015年间,关键词“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的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表明与之相关的研究成为热点之一。此外,诸如“媒体”“新媒体”“社交媒体”“互联网”等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表明研究者开始注重集体记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相关研究。

2.2 基于关键词的热点分析

关键词能够有效地反映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而关键词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一般认为,不同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则代表这两个关键词的 关系越紧密[6]。将162篇期刊论文的数据导入CiteSpace,时间分区选择2009—2020年,间隔1年;术语来源的参数设置为全选;术语类型设定为突现词(burst term),其他参数设置保持默认选项。由此,可得我国新媒体环境下集体记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图中共有255个关键词节点以及350条连线,密度为0.010 8。选择运行批处理模式(run batch mode)输出高频引用、高中心性和高Sigma的关键词,结果如表1所示。Sigma值是通过关键词的中心性和突现性计算得到的数值,中心性和突现性越高的节点,其Sigma数值也就越高。而研究热点是指在某段时期内,有内在联系且出现次数相对较多的一组文献所共 同探讨的话题[7]。

结合图3和表1,我们可以对新媒体环境下集体记忆研究的研究热点进行推测。在关键词频次统计分析中,排名前十的热点关键词为“集体记忆”“新媒体”“南京大屠杀”“互联网”“主流媒体”“媒介记忆”“建构”“社会认同”“媒介事件”和“文化记忆”。数据显示,主流媒体在建构文化记忆、媒介记忆和集体记忆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在高中心性关键词的分析中,反映出新媒体领域的集体记忆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建构文化记忆与社会认同。通过高Sigma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发现,媒介事件诸如“南京大屠杀”“汶川地震”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也是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内容。在高Sigma的关键词中,“国家—全球认同”“共同体”“全球化”这些关键词表明,在新媒体环境下,研究重点逐渐从社会认同转向全球的、国际化的认同。这一趋势与国家政治上层建筑的顶层设计相符,也证实研究的国际视野转向。

2.3 基于突现词的热点分析

突现词的计算是筛选出某段时间内频次变化率高、频次增长速度快的关键词[6]。选择名词性属于(Term)进行关键词的共词网络分析,能够得到名词术语的突发强度时间阶段图,见图4。

通过排名前13位的突现词来看,2010—2014年,“社会认同”(强度:1.17)“个人记忆”(强度:0.83)是研究的前沿,其中“社会认同”的强度最大,表明在当时的新媒体环境下,研究者注重集体记忆在社会层面的作用。2014—2017年,由于在2014年我国设立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2015年关于“国家公祭”(强度0.94)的研究显著增多。2018年至今,其中强度最大的为“主流媒体”(强度1.49),表明主流媒体逐渐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同时对于主流媒体的报道所构建的集体记忆研究开始增多。

3 新媒体视角下集体记忆研究的主要内容

就目前中国研究现状的文献梳理来看,在新媒体视角下关于集体记忆研究的文章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关于媒介事件的集体记忆研究

这类文章一般以某一具体的媒介事件为例,研究该媒介事件在网络中的发酵对于集体记忆的影响。同时在媒介事件中,研究者主要关注主流媒体关于书写灾难的集体记忆研究。如高北晨以巴黎圣母院大火在网络中的传播为切入点,认为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能够激发受众集体记忆的部分,在激发的同时能够扩大传播效率,受众对于维护集体记忆符号呈现出归属、进取和捍卫等多元行为特 征[8]。朱莉和叶倩颖关于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在微博语境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认为官方机构号、个人号都对该事件有集体记忆的 建构[9]。

3.2 关于集体记忆建构方式的研究

这类文章的关注点在于考察新媒体环境下,集体记忆是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被建构和延续的。记录的形式往往是通过纪录片、档案、电影等方式。林晓华在《文化自觉与文化适应:集体记忆理论与彝族文化的网络构建》中认为建立彝族的文化网站有助于彝族族群的集体记忆的重构,并且会产生文化自觉和文化适应 的特征[10]。柯泽和程伟瀚以“二战”纪录片为题材,探究集体记忆的呈现及其现实意义,认为集体记忆的呈现和保存往往依赖各种媒介,而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这种符号化的呈现,能够为人们提供深刻的集体记忆,并且重构人的社会价值观和民 族认同感[ 1 1 ]。马林青认为,新媒体技术在改变人们交往方式的同时,也塑造了集体记忆的方式、载体与内容,并探索构建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的方式[12]。

3.3 关于集体记忆的影响研究

关于集体记忆的影响研究主要与新媒体环境的变化相关。由于在数字时代,传播更为迅速、参与人员更多,意见更为多元,同时谣言等噪声因素都会对集体记忆的建构产生影响。徐竞伟通过综述国外集体记忆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在社会层面的应用研究占比较高,呈现强烈的时代性,数字平台的记忆建构研究的关注度 有显著的提升[ 1 3 ]。王怡诗认为,新媒体的发展对文化环境具有影响,会对人类文化记忆的形成、传播、留存带来极大的变革,并通过认知符号和建立仪式链来探索文化记忆 在新时期的变化[ 1 4 ]。

4 新媒体视角下集体记忆研究的新趋势探析

4.1 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转向定性定量相结合

在研究方法上,集体记忆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逐步转向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方法。在研究路径上,学者常采用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对纪录片、媒介事件、新闻报道等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也多集中于话语分析和文本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研究方法上也出现了网络爬虫、大数据分析法、在线民族志法、语义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如徐开彬和徐仁翠的《汶川十年:汶川地震的媒介记忆研究》,运用了语义网络分析和叙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纪念报道的内容分析及语义网络分析,发现汶川地震的记忆呈现以“灾后重建”和 “纪念活动”为主[15]。研究方法的更新与组合,使得海量数据的处理变得更为高效和精准,不仅为传统的集体记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有助于集体记忆研究找到新的突破口,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集体记忆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4.2 研究对象:从主流媒体转向多元主体

在研究的对象上,研究的重点从主流媒体转向了多元主体,如不同的平台应用、个人号及意见领袖等。以往的研究重点在于主流媒体对媒介事件的报道。随着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下放,集体记忆的书写主体也出现了变化。官方记忆不再是唯一的记忆档案,各个主体通过书写相关回忆以 构成民间的记忆档案[16]。例如,朱莉和叶倩颖研究发现,官方机构主导了集体记忆的建构,个体的影响力 主要在于补充记忆层面[9]。朱晓兰和张晓磊在《新媒体语境下新冠肺炎集体记忆的书写》一文中,认为在新媒体空间除了主流媒体,还存在多元主体对于集体记忆的书写,包括公共创作和个人书写,都可以对此 次的疫情进行媒介的表达[17]。因此,可以发现研究者近些年来转向了更为多元的研究主体,其中不仅包括对各种平台机制的研究,也包括对意见领袖和个人在集体记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数据,使用CiteSpace绘制网络知识图谱,并结合定性分析方法,对2009—2020年集体记忆研究的162篇期刊文献进行了梳理,得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发现:

第一,新媒体环境下的集体记忆研究仍有较稳定的发展潜力,同时媒介事件是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主要关注集体记忆中对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记忆构建;研究重点逐渐由国内媒介事件转向国际化事件。

第二,基于突现词图谱的分析,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中,研究者侧重于关注主流媒体的话语建构,也从侧面证明主流媒体对于集体记忆建构的重要性。

第三,在新媒体环境下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主要包括:媒介事件、建构方式与影响研究。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研究方法与大数据结合后更为多样化,研究对象也从主流媒体转向更为多元的主体。

目前,在新媒体环境下,集体记忆研究呈现愈加繁荣之势,相关研究著作也在稳步增长。但我国的集体记忆研究在新媒体时代的理论探讨与框架研究上仍存在不足,研究集体记忆在新兴媒介或是互联网事件中的变化固然是集体记忆研究的重要维度,但更重要的还是回归理论的本身。研究者应当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发展实际以拓展视野。

参考文献

[ 1]陈振华.集体记忆研究的传播学取向[J].国际新闻界,2016,38(4):109-126.

[ 2]李兴军.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9(4):8-10,21.

[ 3]高萍.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综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2-120.

[ 4]周海燕.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9):39-50,126-127.

[ 5]傅琴.基于Citespace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研究热点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8):233-235,229.

[ 6]罗雪,刘婷,王英.基于Citespace的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10):779-781.

[ 7]王永刚,殷玉新.21世纪以来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基于对CNKI数据库刊载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J].职教论坛,2016(33):57-63.

[ 8]高北晨.“网络情绪性事件”中集体记忆的表达与激发:以巴黎圣母院大火为例[J].东南传播,2019(11):96-99.

[ 9]朱莉,叶倩颖.微博语境下反转新闻中的集体记忆研究:以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22):24-26,44.

[ 10]林晓华.文化自觉与文化适应:集体记忆理论与彝族文化的网络构建[J].民族学刊,2019,10(6):89-94,137,139.

[ 11]柯泽,程伟瀚.纪录片中的集体记忆呈现及其现实意义:以“二战”题材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20,40(2):238-245.

[ 12]马林青.新媒体时代的档案与集体记忆[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4,4(2):101-105.

[ 13]徐竞伟.国外集体记忆学术研究新态势与新特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东南传播,2020(2):16-21.

[ 14]王怡诗.新媒体环境下文化记忆的消解与重构[J].汉字文化,2020(22):152-154.

[ 15]徐開彬,徐仁翠.汶川十年:汶川地震的媒介记忆研究[J].新闻大学,2018(6):50-62.

[ 16]聂思宇.知乎社区“汶川大地震(2008)”话题下相关问答的集体记忆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7,3(19):1-8.

[ 17]朱晓兰,张晓磊.新媒体语境下新冠肺炎集体记忆的书写[J].青年记者,2020(24):34-35.

猜你喜欢

集体记忆知识图谱新媒体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