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在历史高考复习中的贯穿

2021-09-22张建文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高考复习家国情怀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阐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目标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要点的考题是历史高考的一个重点,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的关于爱国情怀的知识点整合起来,突破时空限制,融会贯通,落实立德树人理念,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历史知识,更好地备战高考。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高考复习;历史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18-0077-02

《孟子》中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其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爱国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集中表现为个人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又集中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它推动着我国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背景下,历史高考复习要重视家国情怀主题知识,教师既要履行好高中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要做好高考复习准备[1]。

一、定清点——抓住家国情怀主题知识点

家国情怀主题相关知识点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史以及近现代史的各章节中,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开展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复习课,先要将考纲中要求的考点一一罗列,再根据主题梳理知识点,让学生对这一主题知识有整体印象[2]。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蕴藏着许多国家情怀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其一一罗列,建立主题知识库。如:

①1839年,湖广总督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请求禁烟,将缴获的英法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②中日甲午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中弹受伤,弹药将尽时,下令开足马力向敌舰猛冲,全体将士壮烈牺牲。③邹容在《革命军》中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族、自由的“中华共和国”。④同盟会章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⑤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⑥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⑦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⑧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⑨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教师让学生将与家国情怀相关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罗列,再予以组织整理,建立家国情怀专题训练题库,供学生进行专题式复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集中起来,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

二、连成线——理清纵横向知识内在关联

一是建立家国情怀知识点的纵向联系。历史具有鲜明的时序性,历史的纵向关联就是基于历史时间轴的万千史实的关联。千百年来,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引领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厚重的家国情怀,从国家层面而言,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教师可以通过时间轴、思维导图等,将家国情怀知识点纵向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条显性的、主题化的历史知识链[3],图1是笔者设计的家国情怀历史知识链。

二是建立家国情怀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即在同一历史时间范围内,将不同的史实关联起来,史实的横向联系也是高考中较为常见的题型。如在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各阶层都在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从以封建士大夫主导的“洋务运动”,到资产阶级以及贵族领导的民族资本发展以及实业救国思潮,到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等,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相近历史阶段中发生的,都是家国情怀历史组成部分,在历史复习中应该将其融会贯通。

三、凝成体——掌握题目特征与考查意图

(一)掌握家国情怀主题知识点的题目特征

就题型而言,高考主客观题中都有对家国情怀相关知识的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其中,客观题主要是选择题,而主观题则多以材料题与问答题形式出現,两者又呈现出两方面特征:

一方面,客观题主观化倾向显著。所谓“客观题主观化”,就是选择题多不直接考查书本上“死”的知识,而让学生运用历史学科思维进行信息的整合、加工与判断。如:

表1是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两次战争的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决定因素是(  )。

A.经济实力      B.民族意识

C.政府领导      D.国际援助

分析:本题属于典型的“客观题主观化”题目,并非直接考查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A、D两项是明显的错误选项;C选项有较大的迷惑性,近一半的学生会选择它,政府领导在两次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被西方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代表中国政府,同样具有反动性,因此不选C项。而只有“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其中关键性因素,它促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是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所以正确答案为B。此类复习题是考查家国情怀知识的重要命题方式,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历史能力与素养。

另一方面,主观题客观化明显。主观题客观化即对材料题、问答题的回答不能游离于教材、课本之外,而要依据基本史实来进行客观陈述,学生的回答、判断需要基于教材,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存在于历史教材的客观史实、历史知识。当下,高考题型不断丰富,考查形式更加灵活,对学生的解题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不管题型如何变化,考查的知识都不会超出考试大纲的范围,答案尽在书本中。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做到多做题,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抓好基础知识,强化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二)掌握家国情怀题目的考查意图

首先是知识层面,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学习历史就要牢记历史,展望未来。家国情怀的历史知识考查点主要集中于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各阶级的爱国人士都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上下求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与力量源泉。因此家国情怀知识点一直都是考查重点,是不忘历史在知识层面的基本要求,学生理应掌握相关知识点。

其次是情感态度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除了要求学生具有必要的历史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还要具有端正的学科品质和价值观。其中家国情怀是历史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高阶要求,它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引领下,历史高考要落实学科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所以学生要答好家国情怀题目,先要有端正的历史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二略)。

材料三: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问题: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并分析其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这则材料题将学科知识与价值取向相结合,同时侧重于学科德育的考查,学生只要明晰命题意图,树立基本的“政治意识”与唯物史观,便能轻松得分。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影响: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了民族团结,强化了人民的民族主义观念。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知识点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占据较大比例,同时也是历史高考考查的重点。在历史高考复习教学中,教师应以专题性复习的方式来进行考题分析及解题训练,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落实好学科德育目标,坚持正確的学科导向,培养学生积极而端正的学科情感,方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付华敏.部编版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落实——以部编版八(上)旧民主主义革命复习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8(7).

[3]何继芬.家国情怀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融入研究[J].中外交流,2019(32).

【作者简介】

张建文(1982~),男,汉族,甘肃金昌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高考复习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考复习英语作文讲评策略和模式
2017高三地理复习策略之我见
突破区域地理软肋,提升高考复习动能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化整为散,条分缕析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