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引入数学史 让思维更有厚度

2021-09-22鲍迎泉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问题驱动

【摘 要】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还承担着育人重任。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采用链接补充式、问题驱动式、嵌入重构式、融入经典式等方法有机地引入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人文素养,增加数学课堂思维的厚度。

【关键词】链接补充;问题驱动;嵌入重构;融入经典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2-0232-02

数学史作为对数学学习内容的补充,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还能拓展学生的思考深度。用数学史引领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能凸显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以及数学文化的魅力。以“链接补充”“问题驱动”“嵌入重构”“融入经典”等不同方式将数学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提升教学效果。

1   利用链接补充式引入,建构整体的认识框架

链接补充式运用数学史知识是指在课堂中讲述数学故事、数学家生平、数学问题历史背景等,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数学知识的背景、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置于宽广的数学文化背景中进行考量,从而对相关知识和方法形成更加宏观的认识,并为后续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数的表示和计算的形成过程。教师提问:“很久以前人们捕猎时出去了多少人,可以怎样进行记数呢?”教师明确:每出去一个人就在一边放一块小石子或打一个结或刻一道刀痕,并归纳这是一一对应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当出去的人数较多时,用小石子记数不方便,又该怎么办呢?于是学生就用一个大一点的石子表示10块小石子,就有了1对应10,也就是10个1等于1个10。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数满10个10后,又该怎样做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更大的石头来表示,此时教师指出:用更大的石头这样就能有1对应100、1对应1000、1对应……为了方便地表示出更大的数,古时候的人们还发明了用小棒记数的方法和数位,这样任何一个多位数都能表示出来。同时为了更方便地使用它们来进行计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算筹”,后来为了计算更方便,还发明了算盘(如图1),每档2个上珠,5个下珠,称为“七珠算盘”。后来又出现了“五珠算盘”,每档1个上珠,4个下珠。

经历上面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对数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的本质有了更透彻的理解,而且还能为类比到更大的多位数的表示和计算积累宝贵的经验。

2   结合问题驱动式引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学习主要是依托“问题”情境来展开的,数学问题驱动着数学的发展,也驱动着学生理解更加深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教师提出合适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希望了解更多数学知识背景的心理需求。此时,再呈现相关数学史的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阅读、讨论交流等活动的主动性,还能有效地驱动学生深入思考。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中代数式的简写时,学生对这种规定式的简写方法理解起来较难,且容易遗忘。教师即可结合问题驱动式引入史料,再现这种规定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知其所以然。如果长方形的长是X,宽是4,面积用X×4表示,此时发现乘号和字母X很像,容易混淆,教师向学生提问:你知道数学家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吗?接着向学生讲有关这个问题的史料。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容易与字母“X”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如果有数,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这样,用“·”标志乘号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今,欧洲大陆派(德、法等国)规定以“·”作乘号,其他国家则以“×”作乘号,而我国则规定以“×”或“·”作乘号都可。一般用于字母或括号前的乘号可省略,所以a×b可以简写成ab。但为了不与以a、b分别为十位和个位数字的两位数相混淆,所以一般会把以a、b分别为十位和个位数字的两位数表示为。这段史料,不仅交代了省略乘号的简写规则,还说明了为什么要省略乘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规定不是强制规定,而是有一定道理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温度的。同样,对于“年、月、日”中“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一闰”的规定,教师也可借助问题驱动,引入史料加以解释,让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

3   凭借嵌入重构式引入,凸显数学思想方法

日本学者米山国藏曾经深刻地指出:“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却是创作数学著作、发现新的东西,使数学得以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源。”有意识地借助知识载体,渗透模型思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真正地深度思考。嵌入重构式运用数学史属于高层次的数学史运用方法,教师可将数学史的内容与相关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再现古代数学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凸显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而数学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历

程[1]。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依托知识的探索过程,择机嵌入相关的数学史料,不仅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获得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他们把相关数学思想方法串联在一起,构建更加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系,从而透过知识载体感受数学知识的理性之美。这样的探索过程,不仅能使相关数学史料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而且有助于学生从“倍拼法”和“等积法”两种不同的思考途径真正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4   依托融入经典式引入,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

经典题型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的引入,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值得不断学习、深入了解的文化产物;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背景、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2]。在众多经典题型的解法中,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引导他们将数学学习活动由知识的研究延伸到对思想方法的研究。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在分析完例题所用的画图、列举和先假设再列举三种方法后再引入古人的思考方法。出示《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①“翅膀变脚法”鸡有2条腿,比兔子少2条,但是鸡有2只翅膀,所以可以把鸡的两只翅膀变成2条腿,那么鸡也有4条腿,此时腿的总数是35×4=140条,但实际只有94条,多出来的条数也就是鸡的翅膀数,所以鸡的翅膀有140?94=46只,鸡有46÷2=23只,那么兔有35?23=12只。②“金鸡独立法”假设让每只鸡都一只脚站立,每只兔都用两只后脚站立,那么地上脚的总数是原来的一半,即47只脚。此时一只鸡一只脚,而一只兔2只脚,因此从47里减去头数35,剩下的就是兔的头数47?35=12只,那么鸡有35?12=23只。③“特异功能法”假设鸡和兔接受过专门训练,吹一声哨,它们抬起一只脚,还有94?35=59只腿在站着,再吹一声哨,它们又抬起一只脚,这时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有两只脚立着,这时还有59?35=24只腿在站着,所以兔子有24÷2=12只,鸡有35?12=23只。

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经典名题”,通过众多的解法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尤其是对条件进行不同的假设,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識产生飞跃的关键步伐,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积淀和不断提升。

总之,以“链接补充”“问题驱动”“嵌入重构”“融入经典”等不同方式引入数学史,传递数学文化价值,不仅有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拓展解题思路,而且有助于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革新,更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晓燕.融入数学史,构建魅力初中数学课堂[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9(9).

[2]季亚飞.探讨数学史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新教育,2021(8).

【作者简介】

鲍迎泉(1981~),男,汉族,江苏高邮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猜你喜欢

问题驱动
以问促思,以思促学
厘定原生价值:文言文教学的关键
浅论教师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的提升
问题驱动:衔接作文选材与表达
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问题驱动:衔接听力考试题型与听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