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镜记者口语表达特点与失范现象规避

2021-09-22高子诺李静

新闻世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出镜记者融媒时代

高子诺 李静

【摘    要】融媒时代的到来扩充了受众的收视渠道,而“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对出镜记者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镜记者在打造自己独特语言风格、向观众传递具有温度的语言同时,也应该避免提问模式化、表达情绪化、语流失畅问题的发生。面对这些失范现象,加强广义备稿、提升表达内容专业性是有效提升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口语表达质量的路径。

【关键词】融媒时代;出镜记者;即兴口语表达;失范现象

【基金项目】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专项研究项目《融媒背景下电视出镜记者即兴口语素养失范现象及教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ZGL011)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融媒时代的到来以及受众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单一的空镜头搭配解说词已经无法满足电视及手机屏幕前的观众对报道的期待。他们需要能够面对镜头运用有声语言表达,去带领观众详细感知现场情况的人——出镜记者,来实现广播电视在融媒体背景下“替观众看、替观众体验、替观众揭秘”的播出目标,而媒体制作技术的提升也对出镜记者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对出镜记者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对提升新闻传播效率、增强受众接受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及出镜记者的价值

(一)融媒背景下新闻信息的传播途径及特点

从电视大屏到手机小屏,再到多屏共振,技术的进步不但改变了新闻的生产及传播方式,也转变了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提升了受众对于信息解读质量的需求。

1.通过5G+4K/8K+AI技术向观众传递在场感与真实感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迭代升级,新闻从业者的文案内容、采编方式、镜头呈现、制作流程、语体语态等都会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例如2021年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融媒体栏目《两会你我他》中搭建“虚拟合成”空间,打造了跨屏访谈的新模式,这种多维报道、多屏共振、多元呈现的形式让访谈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在其栏目下推出的“王冰冰带你走街串巷看两会”特别报道中,通过记者王冰冰在现场报道中年轻化、接地气的表达、对热点话题的不断推进、与现场观众的互动交流,直观展现出报道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该融媒报道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 这种创新也让屏幕前的观众紧随出镜记者王冰冰的步伐和节奏,产生了一种两会和自己息息相关的“在场”真实感。

2.移动直播增强受众的交互感与体验感

移动直播是指传播者通过多媒体平台实时输出声音和影像,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使用户可以在移动终端设备上随时观看现场直播,并且通过弹幕等功能实时参与到和现场记者的互动之中,从而产生对于所报道新闻事件的“伴随感”。

例如在新冠疫情发生后,一些城市开办了以爱心助农为主题的公益直播。记者在对直播现场的基本情况做完介绍后,会根据观众在直播间的互动内容和感兴趣的部分来决定下一部分直播的重点,观众虽然不在现场,但是却能够通过记者的描述形成较真切的感受。

由于直播中所有的内容输出是不经剪辑的,所以语言便成了直播中的关键环节。移动直播中的语言表达是一种具有人际传播特性的大众传播。它除了向观众传递现场的必要信息外,还要对观众在弹幕中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这些也体现出了融媒环境下新闻信息的交互性特点。

(二)融媒背景下出镜记者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媒介环境逐渐呈现出复杂的特性,“人人都有麦克风”使得很多社会热点信息在未经证实的前提下,就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迅速传播。而具备权威性的电视媒体如何在把握真实性的前提下,将突发事件完整无误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就需要身处新闻现场的出镜记者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进入融媒体时代,广电媒体开始争取以第一时间的现场报道,确保信息在受众现实生活及互联网上传播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阻断不实信息的扩散。而观众对于记者的现场报道也有了从“我看见”到“我就在”的更高要求,“替观众看、替观众体验、替观众揭秘”成为融媒时代出镜记者存在的意义。

广电媒体在融媒体背景下的新闻直播和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语言表达水平以及传播平台的权威性,都成为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央视新闻新媒体的大型主题报道《坐着高铁看中国》中长沙站的直播报道为例,出镜记者在高铁线路上通过全程移动直播,与乘坐高铁的乘客不断互动,以当地饮食偏好为切入点询问乘客“长沙的辣椒和什么炒在一起最好吃?”,并通过对高铁上5G智慧AI电台播出内容的详细介绍让屏幕前的观众有了一种可听可视、身临其境的在场感,感受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和成就。

出镜报道中记者自身的媒介素养、对于所报道事物的深度解读以及带动观众思考的能力,是其他“手握麦克风”的自媒体博主远不能企及的,这也是融媒体环境中出镜记者存在的价值。

二、出镜记者即兴口语表达的特点及失范现象

(一)出镜记者口语表达中的语言特点

记者在镜头前的口语表达除了有向观众传递现场信息的作用,同时也是输出自己情感和态度的过程。在融媒体背景下,由于语言环境的变化,出镜记者的语言风格也应有所变化,独特的语言风格更容易吸引受众并使之产生兴趣。

虽然出镜记者在报道现场时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为所供职的平台发声,但记者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与副语言的运用也在无形之中代表着记者对于事件本身的态度。记者的自身经历、对事物的见解塑造了记者出镜报道时的“人格化”表达特征,而融媒体的语言环境促使出镜记者人格化表达的空间更加广阔,记者的语言表达类型和方法也因此变得多样,打造标签化、个性化的表达风格将会拉近其和受众之間的距离。

以央视记者王冰冰为例,她之所以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除了“初恋脸”能在视觉上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外,最加分的当属其接地气的语言表达方式。面对镜头,王冰冰总是能够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清晰流畅地带给观众优质的内容。例如2020年9月在央视新闻官方账号上传的一条环保新闻视频中,王冰冰自然的报道风格使原本专业性比较强的新闻内容变得活泼生动,更富有趣味性。这种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是她能够“圈粉”无数的重要原因。这种具有吸引力的语言表达,有助于出镜记者人格魅力的打造。

(二)出镜记者口语表达中的失范现象

在报道中,出镜记者不仅扮演了讲述者的角色,同时还是事件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这就要求记者在现场要汇总并选择重要信息传递给观众,对现场的把控能力及对内容的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场报道的效果。但是在报道过程中,记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口误等问题,类似失范行为将会给新闻报道及播出平台带来负面影响。

1.提问模式化,报道内容不深入

部分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时,由于准备时间不充裕,导致不能向采访对象提出有效问题,或者不论什么场合都向对方抛出毫无变化的“问题模版”,这种提问内容的模式化,降低了报道的可看性。而对于一些有着充分准备时间却没有提前对所报道主题做足功课的记者而言,由于报道内容空洞、深度不够,所产出的报道同样不具备可信性和可看性,甚至会让观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2.表达情绪化,语言逻辑混乱

在突发事件现场,或一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比赛中,现场极有可能是非常嘈杂的,这就要求记者在现场要保持客观冷静,要控制住自己在报道过程中的情绪。有些记者为了贴合现场氛围,在镜头前表现出情绪失控或者去刻意渲染现场情绪,以至于忘记现场的事件进展,语言表达逻辑混乱,自己都不知所云,观众自然无法感同身受。

曾有一条由于天气原因造成航班大面积延误,机场滞留了大量乘客的新闻,出镜记者在与直播室现场连线报道中说 :“我现在是在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大家可以从我身后看到,现在机场的旅客非常多,可以说是摩肩接踵、堆积如山。”成语“堆积如山”虽然形容多,但通常不涵盖有生命的物体。因此这里使用“堆积如山”显然是不规范的。

3.语言流畅性差,对现场的把控能力弱

在疫情防控期间,很多记者都冲到了抗疫一线为观众带来一场场关于医护人员和病房实况的出镜报道,但在报道过程中部分记者却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有的记者在表达过程中普通话不规范、语言不精练、随意性较大,导致观众对个别语句理解有误;有的记者对观众的收视节奏掌控不到位,在镜头前语速过快,一味地自说自话,没有给观众留出思考的空间,影响了观众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在报道现场,记者应该是把控镜头画面的人,不能随摄影机的移动改变自己的报道节奏。由记者缺乏现场把控和应变能力而导致的失范行为不仅会引起受众对出镜记者专业能力的质疑,同时也会削弱报道内容的传播效果。

三、提升出镜记者口语表达质量的路径

新闻事件发生后,网络上通常会出现纷繁复杂的声音,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坚守职业底线,在确保个人输出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作出相关报道。

(一)注重广义备稿,提升语言流畅性

出镜记者不仅要在相关报道开始之前做好有关该专题的知识储备及狭义备稿,在平时也要不断学习。只有不断培养自己的广义备稿习惯,在镜头前描述及解读突发新闻事件时才能不慌不忙。

现场报道除了要求记者要具备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外,还要求记者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身处融媒体时代,要能够抓住现场亮点并用带有融媒特色的口语化风格说出受众听得懂的话,形成良好的互动,让报道更接地气,从而吸引年轻观众,扩大受众面。而宏观視野的养成也有利于记者个人独特风格的打造。

(二)提升表达内容的专业性,输出有温度的内容

在聆听记者描述一个事物时,最常见的词语就是“非常”。例如在报道节假日道路交通情况时,主持人站在路边说“交通秩序非常地井然”或者在形容美味时说“非常的好吃”。语言表达类型和内容的同质化会让观众产生视觉和听觉疲劳。出镜记者在报道过程中要尽力完善自己的表达,从而将报道事件的脉络清晰地传递给受众。在描述场景时,展现细节能够起到帮助受众理解的作用。例如记者在对台风现场情况进行报道时,受众可以通过记者话筒中传出的风声感受到台风的力度,体现所报道事件的可信度和真实性。而记者只有内心对传达的内容有传达欲望,才能避免让自己的语言失去温度。

媒介环境的变化促使出镜记者的语言环境发生变化。身处融媒体时代的出镜记者在转变传统语言表达样态的同时,也应该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夯实专业能力、规范发声的基础上突出个人特点,注重个性化打造,这样才能够在融媒环境下的现场报道中展现出有温度的人格化传播。

参考文献:

[1]胡兰兰.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出镜记者报道的创新研究[J].传媒论坛,2020(08):56-57.

[2]赵依雯.5G时代融媒体出镜记者工作方式的改变初探——央视融媒体现场报道方式的分析与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21(01):8-9.

[3]曹时雨.个性我与职业我:融媒体环境下出镜记者的双重角色[J].新媒体研究,2020(04):110-111.

[4]孟宪梅.融媒时代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细节把控[J].新闻传播,2020(18):94-95.

[5]杨爽.试论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J].新闻传播,2020(02):86-87.

[6]高国庆.新闻现场报道中的语言运用[J].新闻与写作,2014(12):98-100.

[7]谈华伟.移动资讯直播出镜记者的语言特点[J].青年记者,2019(18):63-64.

[8]董佳欢.媒介融合环境移动直播对传统新闻业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8(01).

[9]沙德芳.融媒体背景下移动新闻直播的语言表达研究[J].记者摇篮,2020(09):46-47.

[10]邱蔚.“温度”与“距离”:播音主持人格化传播探究[J].未来传播,2020(04):106-112.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出镜记者融媒时代
浅析融媒时代新闻编辑的发展
融媒时代传统媒体的几个关键动作
基于校园媒体整合的“双创”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融媒时代军事评论创新思考
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素养提升路径探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融媒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突发事件现场报道出镜记者的报道技巧
融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