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对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的影响
2021-09-22林宏李翠虹
林宏,李翠虹
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广东汕头 515073
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是重症肺结核患者的常见并发症[1]。该病症对患者的心、脑、肾、肺等脏器功能容易造成影响,较为凶险,导致患者的病死率极高[2]。鉴于目前的医学水平,对肺结核疾病的治疗以药物控制为主,一旦疾病发展出现呼吸衰竭症状,患者的机体耐受度及呼吸功能均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4]。该院为延缓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呼吸功能,减轻疾病对患者的危害,对2019 年8 月—2020 年7 月来该院诊治的30 例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探讨康复训练对患者临床病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诊治的60 例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研究,按数字随机平均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年龄55~80 岁,平均(64.18±5.91)岁。观察组年龄54~79 岁,平均(65.03±5.7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康复训练诊断标准的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无其他对该研究产生影响的严重性心血管、肝肾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依从性好。
排除标准:患有原发性肺功能障碍者;意识不清楚、具有精神疾病或交流困难者。
1.2 方法
常规康复:对照组予常规康复干预,待患者神志清楚后,即可予患者行常规康复指导,鼓励患者多早日下床,多进行床下运动,叮嘱患者要保持心情愉悦,并加强呼吸功能训练。
康复训练:观察组予康复训练干预,患者病情不宜下床时,给予患者床上肢体活动、吹口哨、气球及翻身等被动动作指导,随着病情好转,逐渐过渡至床下步行。鼓励患者适量进行八段锦、太极拳、呼吸操等有氧运动锻炼,并对患者详细讲解康复训练对疾病的重要性。要求运动时间为30~40 min/次,2 次/d。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使患者呼气与吸气之比控制在2:1 范围内,保持呼吸频率为7~8 次/min。在康复训练期间,注意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对患者负面情绪给予及时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对比干预前后两组患者6 min 步行距离及肺功能指标。
按照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标准[5]评比两组患者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生活质量评分。
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临床症状改善评定标准[6]:康复训练后,呼吸困难症状得到明显好转;病灶吸收状况:依照胸部X 线掌握病灶吸收状况,吸收明显为原病灶吸收>1/2、吸收一般为原病灶吸收<1/2、无变化或加剧为有新病灶出现或病灶恶化。总吸收率=吸收明显率+吸收一般率。
分析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及呼吸频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6 min 步行距离及肺功能指标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6 min 步行距离及FEV1/FVC、FEV1 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6 min 步行距离及FEV1/FVC、FEV1肺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6 min 步行距离及肺功能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6 min 步行距离及肺功能指标对比()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理机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理机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2.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病灶总吸收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4 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及呼吸频率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及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及呼吸频率对比()
表4 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及呼吸频率对比()
3 讨论
肺结核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呼吸衰竭在临床上为急重症,属于肺结核常见合并症[7]。低氧和二氧化碳滞留是造成呼吸衰竭的主要因素。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狂躁、抽搐、嗜睡、昏迷、心脏骤停等症状[8]。目前对该病症尚无特效药,积极预防治疗及加强自身锻炼可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肺结核疾病主要由经由患者的呼吸道传播。该疾病病程较长,在临床上特别容易反复发作,药物治疗周期较长,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一般较差,且对机体易产生毒副作用,患者一般有较为明显的耐药性,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不显著,该研究在用药基础上给予患者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在该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康复。研究数据表明,干预后观察组的6 min 步行距离、FEV1/FVC 及FEV1 指标为(336.72±48.21)m、(71.23±4.92)%、(2.14±0.47)L 分别高于对照组(285.61±39.77)m、(66.05±4.88)%、(1.82±0.28)L(P<0.05)。与田静[9]学者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的6 min 步行距离、FEV1/FVC 及FEV1 指标为(334.91±52.44)m、(70.12±5.59)%、(2.01±0.51)L 分别高于对照组(276.33±45.34)m、(65.6±5.12)%、(1.74±0.39)L(P<0.05)。通过比较,其研究数据与该次研究探讨结果相一致。该研究干预后,观察组生理机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评分(74.15±6.82)分、(64.91±6.19)分、(70.33±6.82)分均高于对照组(68.73±5.61)分、(56.72±5.86)分、(59.24±6.37)分(P<0.05)。李霞[10]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生理机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评分(73.78±7.15)分、(65.01±6.68)分、(69.12±7.21)分均高于对照组(66.12±6.37)分、(55.49±5.98)分、(58.65±6.68)分(P<0.05)。经比较,该次研究探讨结果与其研究结果相符,均证实了康复训练干预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该研究在临床治疗效果上,观察组患者的病灶总吸收率达90.00%,高于对照组为66.67%,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比例93.33%高于对照组为73.33%(P<0.05);与金一春等[11]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病灶总吸收率达92.50%、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比例为95.00%、对照组为8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比,两次研究结果相符。该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96.41±7.92)mmHg 高于对照组(69.32±6.85)mmHg;观察组的二氧化碳分压(70.23±7.02)mmHg、心率(89.27±8.16)次/min,呼吸频率(20.71±2.85)次/min 均低于对照组的(78.77±7.58)mmHg、(99.26±6.92)次/min、(26.85±3.27)次/min(P<0.05)。焦虹霞等[12]研究中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95.63±8.62)mmHg 高于对照组(69.98±7.24)mmHg;观察组二氧化碳分压(69.53±6.72)mmHg、心率(90.31±7.84)次/min,呼吸频率(20.56±3.04)次/min 均低于对照组的(79.8±7.24)mmHg、(98.68±6.53)次/min、(26.32±3.42)次/min(P<0.05)。相比较,该次研究探讨结果与其研究结果相符,证实康复训练对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及呼吸频率的影响。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能够有效进行呼吸功能锻炼,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促进残气呼出,使肺功能得到恢复,运动耐力增强,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减轻;适当的有氧运动,在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还能使患者的呼吸肌力得到提升,并有助于痰液的咳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运动,对肺组织的修复有利,有助于肺功能的改善,进一步提升患者的运动能力。该研究中结果表明,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升患者的运动耐力,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对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及肺功能指标,改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及呼吸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