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希腊与启蒙时代有关艺术“模仿论”之异同

2021-09-18吴思宇

艺术评鉴 2021年16期
关键词:模仿古希腊

吴思宇

摘要:以古希腊与启蒙时代为背景,从“模仿”与“模仿论”的概念出发,通过梳理这两个时代中主要人物有关艺术“模仿论”的观点,分析其中的深刻内涵,挖掘出两个时代有关艺术“模仿论”的相同之处:皆以人文主义为起点,关注自然;不同之处:体现音乐内容和功能的差异。最后引申出“模仿论”之异同的宗教信仰、社会历史等原因,提出模仿论在当今社会指导人们认识世界、艺术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希腊  启蒙时代  模仿论  模仿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171-03

“模仿论”,它不仅作为音乐美学范畴中的重要术语,同时也代表着西方美学的开端,是探讨文艺起源和本质的立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古希腊和18世纪启蒙时代早期作为模仿论发展的两个高潮时期,无疑为“模仿论”的发展增添了不少奇光异彩。现对两个时期“模仿论”的异同点进行分析,为读者进一步了解“模仿论”的部分发展进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从异同之处挖掘出古代西方“模仿论”与现代艺术本源问题之间的联系,分析“模仿论”对音乐美学思想演进的深刻影响。

一、概念阐述:“模仿”与“模仿论”

“模仿”一词它有着不同的解释。一般而言,“把制作出类似原像(Vorbild)的模像(Abbild)的工作”稱为“模仿”。而在艺术层面,“模仿的概念有两种含义:①以其他艺术家作品为范本,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作品,指对某个对象的模仿。②以现实存在为模特,制作与它同样的东西,即指对对象的描写。故可认为是模仿古典艺术和模仿现实或自然的两种层面的艺术概念”。

所谓“模仿论”,是古希腊哲学关于艺术的起源与本质的理论,最先兴起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对模仿提出了自身的理解,“模仿论”与“和谐论”“净化论”属于古希腊美学思想中的三大分支,尽管该时期以“和谐论”为主导思想,但“艺术摹仿自然是古希腊人的一种常识性观念,早期自然哲学家大多接受这一观念……在艺术发生学领域,艺术起源于摹仿的理论始终是有影响的学说之一”。“模仿论”在当时占据着不可忽略的位置。

18世纪启蒙时代早期,“模仿论”思潮重新被召回,“其中最主要有两类不同倾向,一类是延承旧说,将音乐的模仿仍然视为‘自然的模仿……一类则企图突破音乐模仿论原有的思维窠臼,将音乐模仿的对象同人的内在情感生活联系起来”。尽管该时期“模仿论”持续时间不长,继而被主情论思想所占据,但海里斯、兰贝尔、卢梭等人对模仿论的理解与阐述,充分体现了“模仿论”是这个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希腊与启蒙时代之“模仿论”的相同之处

固然在时间轴上,古希腊与启蒙时代相距上千年,但通过对两个时期“模仿论”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发现这两个时期的“模仿论”有着显见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以人文主义为起点的“模仿论”

柏拉图认为音乐的和谐与宇宙的和谐之间具有一致性,甚至认为“音乐不仅仅是数的艺术,也是模仿的艺术,音乐的和谐是源自于对和谐理念的模仿,这种和谐的理念与美、善是有着共通性的”。同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尤为关注音乐模仿问题,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源自于模仿”,在音乐上便可体现人类具有的模仿天性,而艺术所模仿的原型皆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18世纪的欧洲启蒙时代人文主义盛行,这一时期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无疑成为了思想解放的添加剂,也推动了音乐美学中有关音乐模仿问题发展的进程,除了将音乐模仿视为“自然的模仿”这一陈旧观念以外,站在“旋律派”一方的卢梭认为,人类最开始的语言便是“原始的单调的歌”,当人们渐渐不满足于用人声表达感受和感情的时候,模仿人声的旋律慢慢形成,此时“旋律不仅作为声音,而且还作为我们感受感情的符号影响着我们”,这类将音乐模仿与人的内心情感联系起来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音乐表现方式的研究进程。

无论是古希腊时期将模仿论与理念上的美与善联系、将艺术的模仿视为人类的天性,还是18世纪启蒙时代早期,将音乐的模仿与人的情感相联系,都恰好反映出了这两个时代的模仿论都是以人为出发点,探讨音乐的本质和艺术的起源,皆是以人文主义为起点的“模仿论”。

(二)不同时期的模仿论对自然的关注

“艺术摹仿自然是古希腊人的一种常识性观念,早期自然哲学家大多接受这一观念”。赫拉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德谟克利特将人类从模仿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模仿蜘蛛学会了纺织等行为来判断,在许多事情上人的行为是在模仿禽兽。柏拉图用他的哲学思想给模仿论以新的解释,他认为“可见事物是基于宇宙本源的模仿,而艺术又是对可见事物进行的摹仿”。不管他如何批判艺术与本源间的“隔”,终究是肯定了自然在模仿中的基础作用。而后,亚里士多德将模仿论发展为艺术创造论,他提出“创造是艺术的本质”,并将自然的摹仿视为艺术题材的来源之一。这都足以说明该时期美学思想的研究,都存在一个基本的共识,即对自然的重点关注。

18世纪启蒙时代早期,海里斯一方面承认音乐对自然界各类声音的模仿,另一方面也对音乐与感情的关联予以肯定,他认为音乐的“目的不在于模仿和显现思想,而在于激起可以符合思想的感情”。卢梭视“音乐与感情的联系,仍然是通过模仿语言声调这一中介来实现的,其理论仍可视为模仿论范畴”。无论是古希腊时期思想家视人类创造的艺术皆源于对自然的模仿,还是18世纪启蒙时代早期思想家对模仿论的观念进行创新发展,都体现出这两个不同时代,在“模仿论”的认识中对人文主义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的共同关注。

三、古希腊与启蒙时代之“模仿论”的差异分析

尽管都被称为“模仿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相似性,但终究是处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进程中,追究这两个不同时间维度的“模仿论”,可看出两者间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内容之差异:外在与内在

1.关注外在表现

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论”,苏格拉底提出的“模仿再现现实生活”;柏拉图提出,通过区别理念中的“床”、现实生活中的“床”和画出来的“床”来明晰模仿的概念,甚至将“模仿”视为一种对客观事物外貌的复现;亚里士多德总结出不同手段、方式、对象可得到不同的模仿。不管是模仿自然、模仿社会,还是模仿人生,或是对模仿的表象、模仿的分类进行阐述,均体现出当时自然哲学家的“模仿论”主要停留在直观性水平上,即将眼睛停留在他们所看到的模仿对象上,这是古希腊时期对“模仿”的初步探索阶段。

2.注重内在情感

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的思想演进,伴随着科学应用的不断出现,此时音乐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狄德罗坚持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卢梭认为“事实上,除绝少例外,音乐家的艺术绝不在于直接模仿,而在于能使他们的心灵接近于(被描述的)对象存在本身所造成的意境”。可看出,他所论述的“模仿”,“成为独特性与真正自我的完全表达,也包含人的真实情感”。其中不仅包含大自然,还更多地涉及人类精神中的感性层面,深入探讨“模仿”的本源,进入人的内心情感世界,企图找到“模仿”的本质,思想的解放必然带动理念的革新,“模仿论”经历新的历史涤荡过后,从关注外在表现发展到注重内在情感,这是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方式的正常演化,也是将“人”不断放大的必然趋势。

(二)功能之差异:现象与作用

1.内容美学

古希腊哲学家的模仿论主要围绕艺术现象的产生进行哲学思考。柏拉图最早提及“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的概念;亚里士多德承认各种艺术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并认为,“由于模仿的媒介不同,而有不同种类的艺术:由于模仿的对象不同,而有悲剧和喜剧:由于模仿的方式不同,又有史诗、抒情诗和戏剧”。这些都是从艺术的分类、模仿的对象、模仿的方式进行分类,是单纯的在内容基础上进行划分的,因而可认为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论”,处于思考研究对象“是什么”的初始阶段,这属于内容美学观范畴。

2.功能美学

模仿论到了欧洲启蒙时代,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从“艺术模仿自然要达到美与真的统一,艺术的使命是揭示事物的普遍关系”为基本论点出发,提出“艺术模仿必须真实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并强调模仿的创造性”。卢梭也认为,科学的音乐理应服务于艺术,直接将音乐模仿的功能引用到了音乐创作上,并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将音乐分为“自然的”和“模仿的”两个类别。在他看来,自然的音乐仅唤起人们单纯的快感,而缺乏情感与道德的意义。“而与之相对模仿的音乐以生气勃勃的抑扬顿挫……使音乐全部服从于自然的模仿,能打动人类的情感带动心灵”。由此可见,音乐开始从单纯的“模仿”往“创造”过渡,音乐的功能性被予以重视,人们试图创造出与事物存在联系、与人的情感和道德相互关联的音乐,而不单单是将模仿的音乐进行分类。

因而,区别于古希腊的内容美学观,启蒙时代思想家探讨“模仿”过程中对人类心灵的影响、以及对模仿的功能及作用的重点关注,可将其划定为模仿“有何用”的功能美学观的范畴。

(三)模仿论之差异的原因与意义

“一个与音乐有关的审美观念或范畴的产生及其内涵,是同与之相伴的、特定的音乐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莫理斯·H·帕蒂曾指出:“虽然柏拉图承认艺术可以是真实的,而且也承认诗包含着巨大的真实性,但这仅仅是作为一种可能性,他不想把艺术中那种愚蠢的模仿和那种不朽形式调和起来”。柏拉图对模仿的肯定和批判都是建立在神学的基础上,他肯定的是对神的模仿,反对的“愚蠢的模仿”是背离神的模仿。

18世纪启蒙时代,复辟后的贵族与中产阶级间正发生日趋激烈的斗争,中产阶级提倡个性解放、拥护人权、反对君权,企图摆脱封建主义专制的桎梏,使得这个时代文化、科学、思想不断革新的同时,艺术领域也涌现出新思潮,甚至达到不同流派针锋相对的局面。卢梭作为“旋律派”的代表,提出“旋律是音乐的根本,是将音乐提升为模仿艺术的重要因素,而和声只是音乐的辅助手段”。在这一时代背景的烘托下,模仿逐渐成为了联系情感的媒介,成为了政权演进、思想解放过程中的添加剂。

实质上,古代西方“模仿论”与现代艺术本源问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作品是在艺术创作和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模仿,实现对现实的超越而产生的,这一过程无不体现了“模仿论”在人们认识世界、艺术实践行径中的重要作用,艺术表现的必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传导着更深层的精神内核。因此,“模仿论”不仅在音乐美学思想演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也反作用于社会,在人类认识世界、总结规律,实践应用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古希腊与启蒙时代这两个时期“模仿论”的相同之处是:皆以人文主义为起点,且都重点关注自然;不同之处为:分别着重强调模仿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情感、分别注重研究模仿的对象与功能。尽管这些异同点与当时代思想家所代表的阶层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必然联系。但时至今日,“以人为本”“艺术源于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仍旧是时代发展的重要理念,从古希腊时期探讨“音乐模仿的是什么”,到启蒙时代研究“音乐的模仿有何用”,这些有关艺术本源的问题至今仍在追索中。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模仿论”不仅推进了音乐美学思想的演进,而且在人们认识世界、艺术实践创新以及审美价值的判断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李澤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3]周正国,高奉仁,常锐伦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体音美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1.

[4]尹娜.论十八世纪的三起艺术争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张秀娟.模仿论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本相[J].广西社会科学,2005(06).

[6]李妍妍.卢梭美学思想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年.

[7]朱超,毕敬.“和谐”与音乐之美——古希腊音乐美学思想[J].学理论,2015(18):93-95.

猜你喜欢

模仿古希腊
快乐在哪里?
古希腊之旅
快乐在哪里
从古希腊的宫殿走来
“习作”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