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微创技术在急诊普外手术中的临床价值
2021-09-17曹衍博
曹衍博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微创技术在急诊普外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2例急诊普外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接受开腹手术治疗,实验组16例采用腹腔镜微创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安全性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普外科手术治疗中合理采用腹腔镜微创技术,能够在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手术造成的损伤,手术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对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和减缓医疗经费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急诊普外科;手术治疗;腹腔镜微创技术;临床价值
腹腔镜微创技术是一种新型手术方式,利用腹腔镜能够减缓常规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并且有助于提升手术安全性,患者术后恢复较快[1]。在腹腔镜微创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配合医师熟练的技术手法,腹腔镜微创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愈加广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传统开放性手术方式,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手术选择[2]。腹腔镜微创技术造成的,创伤较小,出血量较少,患者术后恢复较快,术后疼痛和疗程均得到缩减,并且能够保证一定的美观性,将腹腔镜微创技术应用到急诊普外科手术治疗中,能够被患者广泛接受。研究选取64例急诊普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后对比不同手术治疗模式的应用效果,明确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于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选取32例急诊普外科手术患者进行研究,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实验组男女患者比例9/7,年龄为20岁~65岁,平均(41.87±4.76)岁,其中12例为急腹症,8例腹部闭合性损伤。对照组男女患者比例为17/15,年龄21岁~64岁,平均(42.12±4.68)岁,12例急腹症,4例腹部闭合性损伤。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入组标准:(1)对此次研究知情并同意;(2)具备手术指征,且无麻醉禁忌症;(3)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4)无上腹部手术史。
排除标准:(1)感染中毒性休克;(2)无法耐受气腹;(3)伴发严重气管功能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实验组采用腹腔镜微创技术进行治疗。手术中患者取仰卧位,使用气腹针进行常规气腹穿刺,压力设置为10~14mmHz,缓慢精油操作孔,将腹腔镜置入到患者腹腔当中,在开阔电视视野保证下使用腹腔镜探头探查患者腹腔情况,观察阑尾、胆囊、结肠以及十二指肠等组织,确定患者病变部位,按照不同症状与体征制定相应治疗方案。通常情况下,上腹部病变患者在右侧肋缘下或是间突设置操作口,下腹部病变患者在左下腹和慢视点下方设置操作孔。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并记录两组发生术后并发症的例数。
1.4 数据处理方法
用SPSS19.0计算统计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计量资料分别用(x2)和(t)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小于對照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如表1。
2.2 术后并发症对比
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
3 讨论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在急诊普外科手术治疗中选用腹腔镜微创技术进行手术治疗,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均得到优化,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明显下降。随着现代科技手段不断进步,腹腔镜微创技术逐渐优化和改进并发展成熟,在急诊普外科中普及和应用。腹腔镜微创技术,在急诊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不仅能够直接缓解患者身体痛苦,还能够减轻患者家庭经济压力,同时对于疾病诊断也具有积极意义[3]。腹腔镜微创技术应用于手术治疗中,能够发挥其创面小、便捷性较高等优势,能够为急诊普外科挽救患者生命赢得有利时机。在微创理念指导下,腹腔镜微创技术,明显减缓传统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进而优化各项手术指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有助于提升手术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江.腹腔镜微创技术在急诊普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20,v.6(30):60-61.
[2]王琪,王家启,牛松涛,等.腹腔镜微创技术在急诊普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内镜杂志,2019,025(001):26-30.
[3]刘春平.急诊普外手术中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J].心理医生,2019,025(00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