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考语文变革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2021-09-17赵田王文娟

关键词:高考语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语文

赵田 王文娟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炼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養,成为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依据,而初中语文教学是高中语文的基础,高考理念的转变,必然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新的标准与要求。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研究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考语文变革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论述初中语文教学的转变。

关键词:中学语文;核心素养;高考语文;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0/23-0025-0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最显著的变化是凝炼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着力发展核心素养,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应当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并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提出考试评价建议。课程标准是高中语文教材编写、教学实施与考试评价改革的重要依据,因此发展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的主旋律,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发展素养教育的关键。语文高考改革必须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各项要求展开,学生接受语文教学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达到的关键水平是构成学业评价质量的标准。

而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高中语文教学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尽管在知识难度、系统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却不可脱节,应当一脉相承,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成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因此,高考语文评价方式的变革,不仅对高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全新要求,初中语文教师也应当顺应素养教育发展的时代方向,思考高考语文变革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转变理念,更新教育教学策略,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建立起语文学科知识与素养的系统性、整体性,帮助学生提早适应高考的新标准、新要求。

《课标》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核心素养引领语文教学与评价方式的转变,初中一线语文教师也应当在教学中落实四方面的核心素养,适应高考改革。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今后的语文高考,将会呈现死记硬背的语言知识逐渐减少而语言运用大大加强的趋势。这并非否定知识的重要性,而是强调语言知识必须在运用的情境中得到考查,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须知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知识则是基础,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蕴含其中,并通过知识得以呈现。当前语文教学界出现的种种困境并非是过度重视知识、轻视能力造成的,过度重视知识不是问题,传授了错误的知识才是问题。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与核心,其他三方面的核心素养皆由此产生,并最终回落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脱离语言也就脱离了语文。因此,一线语文教师应当倾注精力来确保传授语言知识的准确性,正确而独特地解读文本,但同时还要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设置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评价应该从强调语文知识的确定性到重视语文学习过程的多样性,从机械记忆的被动学习到语言情境中的主动建构。

不知何时,语文课堂开始被繁重的练习充斥,被种种教学模板、写作模板、答题模板充斥,教师将知识做模板化处理,导致知识失去了本有的活泼与灵性而变得死气沉沉,于是语文教育也离学生愈来愈远。而语文高考评价方式的转变为一线语文教师敲响了警钟,执着于具体的语言知识而忽视其实际运用的教学方式显然已无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无法适应高考语文的变革与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

这提醒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具体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语言活动的引导者转换:按“最近发展区”原则设计教学任务,以具体的学习任务驱动课堂;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独立探索的空间,鼓励小组协商、讨论,积极发言、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与运用规律,将教师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语言知识运用的学习活动,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不是理科的专属名词,语文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都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提升。思维与语言表达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大脑思考的过程就是组织语言的过程,拥有多么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就拥有了多么强大的思维能力。因此学好语文令人头脑清醒、思路清晰。清晰、敏锐的思维,不仅能提升语文成绩,更会发挥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潜在影响其他学科学习的作用,让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质的改变与提升。

构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特指同语文学习活动紧密连接、通过语言知识的习得与运用,得到发展提升的思维品质。例如,运用直觉思维迅速整体感知文本、通过文字描述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理清文章谋篇布局的逻辑思维、从辩证角度看待事物发展、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语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

语文,令人善于阅读、善于理解、善于组织语言、善于整理思路,提升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等思维品质。语文教学的深度不在于单纯追求深奥与深刻,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紧扣文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文本存在的意义不断涌现,追求学生可能达到的最大认知程度,以此破除肤浅和平庸学习带来的倦怠感。

语言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不等同于能力,知识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而智慧却是有机性的、整体的。人类通过学习可以积累知识,却不能获得智慧,因此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开启生命的智慧之门。人类于浩渺宇宙而言何其渺小,而知识的广阔性与无限性也正如宇宙一般苍茫浩瀚,再博学多才的人在无限的知识面前也会黯然失色,而有智慧的人却能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并谦逊以待,他们思维灵活且富于创造,在无限的知识面前也能保有思想的尊严,反而显出勃勃生机。

知识只有结合客观生活实践才能转换为智慧,知识必须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才能彰顯价值,因此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开启智慧,就必须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他们将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对文本深入解读的能力、积累知识经验对事物形成深刻认知的能力、对是非曲直卓越的判断力,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美育是语文教育的灵魂,美是情感的形式;生命赋与我们怎样的情感,就生成着怎样的审美形态。真善美分属不同的价值范畴,真是与事实相符,善是于社会或他人有利,美是使人有某种愉悦或美丽感觉的形象。真、善、美三者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真善不一定美,假恶也未必丑。语文课堂更重要的是“求美”,除了说明文、科技文、学术论文是为了求真。文学作品的创作务必求美,不能产生审美体验的文章就不算是文学作品,而美与不美,主要是看情感的逻辑。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与生命的外化,而学生活泼灵动的生命是由自己独特的生命经验和充满喜怒哀乐的情感构成。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保持他们强烈的在场感、注意贴近生活。一线语文教师应当通过课文的讲解调动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体悟作品的优美崇高、可悲可畏的情感,欣赏作品之美,进而润泽学生的生命。教师把自己的生命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就能以自己的灵思感动启悟学生的心田。

德国教育家雅其贝尔斯认为,决定教育成功的因素不在于语言的天才、数学的头脑或者实用的本领,而在于具备精神受震撼的内在准备。只有经过长期真挚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才更有利于学生产生真情实感与真知灼见,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写作、理解、鉴赏能力。将语文教育在触动生命的层面进行,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终身受益的影响。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未来语文高考命题也会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重视对三种文化的考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最灿烂的瑰宝,承载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想要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力量;革命文化中蕴含着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往昔峥嵘岁月是激励青少年爱国进取、为中华崛起勤奋读书的不竭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体现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积极健康的文化,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少年。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语文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养不出有情怀、有气节、有信仰、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

初中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注意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语文课堂当作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阵地。将课堂当作引领古典文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阵地;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珍惜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引下培育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包容和尊重的姿态汲取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精粹,维护民族的和谐统一。

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拓展知识视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能不断从中华文化中吸收养分,茁壮成长。

综上所述,高考理念的转变,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养教育。而语文课堂本应是最贴近学生生命的课堂,是充满生气与活力的课堂,阅读是培养学生灵动、厚重的生命感悟,而写作则是将这些活泼、深刻的生命感悟真挚、不虚伪地表达。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四方面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可以纳入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让语文教育不在练习与试卷中产生、让文本解读不在文字的表面滑行,让语文教育深入心灵,在触动生命的层面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魏本亚.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高考变革实践逻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1).

[3]郑国民,李 倩.加强优秀诗文积累: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变革[J].教育研究,2015(11).

[4]王开东.深度语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

[5]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高考语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抓文体特征 重整体感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